香農一韋弗模式

香農一韋弗模式

香農——韋弗模式,主要的傳播過程模式之一,1949年由美國的兩位信息學者C.香農和W.韋弗在《傳播的數學理論》首次提出,又稱為“傳播過程的數學模式”。其內容主要描述電子通信過程,為傳播過程研究更進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啟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農——韋弗模式
  • 領域:傳播學
  • 引申:拉斯韋爾程式;循環模式等
  • 創立者:C.香農;W.韋弗
  • 時間:1949
  • 出處:傳播的數學理論
名詞解釋,背景,套用,適應領域,局限性,引申,“5W”模式,循環模式,大眾傳播模式,互動過程模式,

名詞解釋

香農——韋弗模式是描述電子通信過程的。在這個模式中,傳播被描述為一種直線性的單向過程,包括了信息源、發射器、信道、接收器、信息接受者、噪聲六個因素,這裡的發射器和接收器起到了編碼解碼的功能。它的第一個環節是信源,由信源發出訊息再由發射器將訊息轉為可以傳送的信號,經過傳輸,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號還原為訊息,將之傳遞給信宿。在這個過程中訊息可能收到噪音的干擾(例如,在收看廣播電視節目時,天線接收功能不好,電視信號弱而非電視信號又過強,造成圖像不清晰;教室里光線過強,影響了顯示在螢幕上的投影圖像的清晰度;教室外過道上的談話聲過大,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授課及學生聽講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噪聲的影響),產生某些衰減和失真。

背景

香農——韋弗模式中第一個傳播過程的模式是由貝爾電話實驗室的香農(ClaudeShannon)提出的。開始,由於香農的工作背景,他只對傳播的技術感興趣。後來,他與韋弗(WarrenWeaver)合作研究,使得這個模式在其他傳播問題上有了更廣泛的套用,通常稱為香農——韋弗的傳播模式。儘管以後人們又開發了許多傳播模式,但是香農——韋弗模式讓我們能確定並分析傳播過程的各個重要階段和傳播要素,因而非常有用。

套用

適應領域

香農——韋弗模式為傳播過程研究更進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啟發。
  1. 導入了噪聲的概念,表明了傳播不是在封閉的真空中進行的;
  2. 通過對一些技術和設備環節的分析,提高了傳播學者對信息科技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的認識;
  3. 為以文理結合的方法考察傳播過程打下了基礎。

局限性

香農——韋弗模式描述的是電子通信過程,而且是一個直線單向的過程,缺少反饋的環節,所以不能套用於人類的社會傳播。在考察人類的社會傳播時,反饋因素和環節是不容省略的,這是因為在社會傳播中,傳播的雙方都是具有能動性的主體,互動是社會傳播的本質特徵,離開了反饋便不能說明這種互動性。

引申

主要的傳播過程模式:”5W”模式、循環模式、大眾傳播模式、互動過程模式

“5W”模式

提出者:[美]H.拉斯韋爾
時間:1948年
出處:《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
評價:“5W”傳播模式又稱拉斯維爾程式,主要思路為誰(Who)→說什麼(Says What)→通過什麼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取得什麼效果(With what effects)。5W模式的地位不可撼動,因為它最早明確地將傳播過程劃分為5個部分或者要素,並且相對應地限定了5個研究領域,有效地描述了傳播和規劃了傳播學研究。

循環模式

提出者:C.E.奧斯古德、威爾伯·L·施拉姆
香農一韋弗模式
時間:1954年
出處:《傳播是怎樣運行的》
評價:該模式強調了社會的互動性,並把傳播雙方都看做傳播行為的主體,這是正確的,但也有缺陷。它把傳播雙方放在完全對等或平等的關係中,與社會傳播的現實情況有不符之處;它能夠體現人際傳播特別是面對面傳播的特點,卻不能適用於大眾傳播的過程中。(詳細見圖一)

大眾傳播模式

提出者:威爾伯·L·施拉姆
香農一韋弗模式
時間:1954年
出處:《傳播是怎樣運行的》
評價:大眾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傳播過程相互聯結性和交織性,初步具有了系統模式的特點。(詳細見圖二)

互動過程模式

提出者:[美]M.L.德弗勒
香農一韋弗模式
時間:20世紀50年代後期
出處:由香農——韋弗模式發展而來
評價:德弗勒互動過程模式突出雙向性,被認為是描繪大眾傳播過程的一個比較完整的模式。缺點:沒有考慮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噪音並不能說明外部條件和環境因素的全部複雜性。(詳細見圖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