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衣業

香港製衣業

香港製衣業,是香港經濟的重要命脈。香港製衣業有紡織成衣。成立於1949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製衣業
  • 範圍紡織成衣
  • 重要性:香港經濟的重要命脈
  • 員工:66,000 人(2002年)
發展歷史,發展過程,規模和結構,出口業績,有利因素,限制因素,前景,製衣相關,大贏家,目前現況,

發展歷史

· 1949年上海等人材及資金都大量南來香港定居及發展。
香港製衣業
· 1980年代工業生產是黃金時期,由生產供應香港本土,轉供歐美加大市場。
·1990年香港廠商逐漸北移到內地華南地區,於珠江三角洲投資設廠
·2000年紡織及製衣業從業員約有 66,000 人, 紡織品及成 衣出口貨值達 870 億港元 , 占本地總出口貨值 48%。全港成衣及紡織業努力,香港紡織業聯會更為紡織製衣業在立法會功能團體組別爭取到一席位
· 2004年出口總值還有700億港元,占香港產品出口總值超過50%,而轉口貨值有超過2,700億港元。
· 2005年1月1日,紡織及成衣業配額制度正式撤消。這表示香港的紡織成衣產品,可以自由出口至包括美國、歐盟和加拿大等歐美加市場。香港企業家早已到中國華南地區,尤其珠江三角洲投資設廠,善用當地的人力、土地及優惠政策,進行加工貿易,而香港作為採購、設計、市場推廣等業務,令香港轉型為製造業管理、協調及支援中心。
· 2007年 "前店後廠"模式已變,港紡織製衣業進入高端時代從經濟角度看,香港過往給世界的第一個印象是他擁有質優高效的製造業。紡織製衣業是香港製造業的一個主流,而其中的表表者有由陳瑞球博士創辦的長江製衣集團
提到陳瑞球的名字,自然教人聯想起香港的紡織製衣業,而陳博士的傳奇成就,正正是香港光榮的舊經濟及香港現代創業精神的寫照。
以面積計算,香港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百萬富翁。他們大多數在房地產或股票市場致富;陳瑞球則屬於少數的例外。他致富之道是傳統的:就是先製造,後銷售。
古語有云:“萬丈高樓由地起”。陳瑞球的王國起初也不過是家庭式店子;但經過多年苦心經營,已經成為一個擁有一萬五千名員工的多元化集團,業務遍及香港、澳門、台灣、中國內地及歐美等國家。雖然如此,他仍經常自嘲為“小池塘中的一條較大的魚”。如果這小池塘代表製衣業,陳瑞球的地位可算是顯赫非凡了!
紡織製衣業是由紡紗、織布、針織、漂染和成衣這幾個主要生產環節所組成。每個生產環節都有自己的商會。為了將各個不同的紡織漂染製衣業商會凝聚起來,希望在眾多代表中取得一把共同的聲音,陳瑞球和業界翹楚組成了一個“星期三例會”,經過多年無間斷的聚會和聯繫,最終於1988年成立香港紡織業聯會,陳博士亦在眾望所歸下成為該會首屆主席。在涉及紡織及製衣整體業務利益上,該會曾多次向政府剖析實況,提供意見,經多番努力,香港紡織業聯會更為紡織製衣業在立法會功能團體組別爭取到一席位!
多年來,陳瑞球一直無私地盡力捍衛業界的整體利益。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次勝仗是在60年代初期出口配額製成立時。當時,殖民地政府傾向於將所有配額都分給英資和印資的出口商,陳瑞球見事態嚴重,立刻與已故林根成先生聯同各大商會代表向政府力爭公平分配配額方法,最終獲政府同意出口商和廠商各分一半配額。此舉不單為香港製衣業奠下基石,亦為香港成衣出口帶來30多年的平穩增長,使製衣業成為本港的一個主要工業!

發展過程

一九五零年,香港只有41間製衣廠,雇用1,944名工人,約占本港工廠總數2.8%及占本港製造業雇員總數2.4%。在五十年代,大量資金、創業人才和廉價勞工從中國湧入,本港製衣業藉此迅速發展。
製衣業在六、七十年代繼續蓬勃發展。六十年代初期,製衣業超越紡織業成為出口收益最大的工業,也是製造業中雇員最多的工業。由於製衣業涉及較為勞工密集的工序,該工業蓬勃發展的主要因素是那幾年間本港有大量廉價勞工供應。但是,香港的工資現己提高,而工資低廉的亞洲競爭對手也發展了製衣業,廉價勞工這個優點便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逐漸消失。出口數量受到限制,加上生產成本相當高昂,促使製衣業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出口項目的價值及發展新產品,其中包括用各種混合纖維製造的高檔時裝。
八十年代製衣業因應市場對高質素及時髦服裝的需求,繼續發展。現在生產的服裝,由高級時裝至簡單的衣服配件,應有盡有。在出口市場上,製衣業面對激烈的競爭,因此越來越明白到自動化生產的重要性。很多製造針織衣物的廠商裝置了電腦輔助設計儀器,以及自動化電腦輔助針織機器。在其他成衣製造方面,較大的工廠也通常設有電腦輔助紙樣放碼及排嘜機器、繪圖機以及自動裁剪機。
近年本地製衣業己逐漸向高檔市場發展,並建立起高質時裝的形象。香港亦成為亞太區內著名的成衣採購中心,既吸引到大批生產簡單貨式的定單,亦吸引到小量高價成衣的定單。前一類定單(受配額限制的除外)通常交予該行業設於華南地區的生產基地製造,而後一類小量高價成衣則由本地工廠生產。除了有限的外地加工,受香港的出口配額限制的產品,必須在本港製造,以符合香港產地來源規定。

規模和結構

在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七零年間,工廠數目以平均年增率24.9%增至3,491間,雇用人數以平均年增率24.6%增至148,025名。一九七五年,香港有8,047間製衣廠(占製造業工廠總數25.9%),聘用257,595名工人(占製造業工廠總數37.9%),成為製造業中最大和最重要的工業。由一九七五年至八十年代中期,該工業以價值計算,續有增長,但占整體製造業的比例,則開始下降 :在一九八七年製衣廠的數目達到高峰,共有10,556間,但郤只占當時製造業工廠總數20.9% 。同樣地,製衣業在一九八六年所聘用的工人數目也達到高峰,共有299,932人,占當時製造業雇員總數34.5%。此後,工廠數目降至一九九二年的6,980間(占製造業工廠總數16.6%), 而同期雇員人數則降至186,607人(占製造業工廠總數32.7%)。不過,製衣業仍是製造業中最大的行業,規模是紡織業的兩倍有多。
製衣廠的規模普遍比以前小。在一九七五年之前,製衣廠平均聘用超過40名工人(一九六五年平均多達58名),但到了八十年代,製衣廠的平均雇員人數一直逐漸下降至平均每廠30名工人。

出口業績

本港製衣業的產品出口值,從一九六零年的10.1億元增至一九九二年的771.56億元,平均年增率為14.5%。自六十年代起,製衣業已是出口收益最大的工業,占本地產品出口總額30% 以上。除了一九七五年全盛時期的44.6% 外,所占比重一般在30%至36% 之間。一九九二年的數字為33% 。以價值計算,香港在一九七三年至一九八五年間是世界上最大的成衣出口地區(除了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被義大利超越外)。一九八六年,義大利再次占第一位,並一直保持該位置。從此香港便一直是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地區,只在一九八八年一段短時間內為南韓所超越。在一九九二年,香港隨中國和義大利之後,為世界第三位成衣出口地區。

有利因素

香港的製衣業以經驗及技術見稱, 並在海外享有製造優質衣物的聲譽。製衣業有熟練員工, 可以生產各式各樣的衣物, 不但可大批生產, 也可生產特定項目。他們可以就顧客自行設計或指定的成衣樣辦提供專業意見及協助。此外, 製衣業經常因應市場需求及時裝潮流的轉變而作迅速反應, 試驗利用全新及更先進的衣料, 並深諳管理之道, 以求符合顧客的需求。
製衣廠以中小型為多, 這是製衣業的有利因素。這些工廠製造多種款式的時裝, 並能夠在一個有效率的分包網路下, 配合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本港製衣業越來越注重品質, 並能準時迅速交貨, 因此聲譽日隆, 競爭力亦隨之提高。
香港的製衣業也得到一些輔助工業的幫助。這些工業提供線、拉鏈、鈕扣、扣件及標籤等配件, 以及一些對於生產時裝極為重要的多類型花邊。織造、針織及加工漂染廠亦為製衣業提供部份所需布料。

限制因素

和其他工業一樣, 製衣業在聘請和保留員工方面也碰到困難, 這是因為很多工人都受到正在擴展的服務行業吸引。服務行業通常給予工人較高的工資、較佳的工作環境、以及較有社會地位的感覺。隨著工資上升及生產成本高漲, 香港面對其他低工資生產地區的強烈競爭。自從一九八六年中以來, 操作員短缺問題一直未有改善。此外, 香港為離岸製造業擔起支援中心的角色, 提供設計、商品推銷、品質控制、蒐集原料等支援服務, 業內郤嚴重缺乏從事此類支援服務的熟練員工。
本地紡織業的生產量減少亦對製衣業廠商造成打擊, 因為製衣業非常倚賴本地所生產和供應的高質紡織紗線和布料。事實上, 迅速提供紡織樣辦正是製衣業能保持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可是, 本地紡織業並未為製衣業提供完備系列的梭織及針織布料。織造業主要生產厚身棉質製品, 例如斜紋棉布; 而環形針織業則大多生產棉質布料供本地耗用。因此, 製衣業如需用人造織纖維輕質布料或混纖布料, 就要倚賴進口物料。
過往香港在優質成衣方面, 比低成本出口地區具競爭力, 並較能在短時間內更有效率地完作製造過程。可是隨著其他地區的發展迅速, 與香港的領導地位距離漸漸縮短。此外, 這些地區亦已能生產為市場接受的優質成衣, 跟香港的優越地位也漸漸拉近。
美國及西歐的零售業在決定買貨時, 愈來愈強調短周期及迅速補給, 香港在這方面由於遠離這些市場, 因而失去地利。
與紡織業一樣, 製衣業的發展亦因各主要市場限制香港成衣的出口數量而受阻。在一九九三年, 香港的紡織及製衣產品出口總額的59.9%(沒有製衣業的單獨分目) 受到出口數量限制。由於主要市場如美國和歐洲聯盟等對香港產品出口施加限額, 製衣業在產量上的增長因而受到限制。

前景

面對在數量上的限制, 香港廠商現正製造更高質素及增值額更高的出口產品。
由於保留業內工人及聘請新人遭遇困難, 製衣業因而需要長期的人手計畫及發展, 使業內有足夠的技術人手, 應付未來的需要。
香港製衣業的長遠發展, 端視其是否有能力製造增值額更高的產品、實施生產多元化和開拓新市場。本港廠商深明這點。日本在很多出口製衣產品的廠商眼中, 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大市場, 而廠商已經在日本展開深入宣傳活動。另外, 由於人口眾多而居民生產日益富足, 中國是本港製衣業廠商已開始進軍的另一個龐大市場。其他活動如東南亞、東歐等, 亦有極佳前景。
由於近年來香港勞工短缺, 地價及租金飛漲, 部分本地廠商已經將勞工密集的生產工序, 及較低檔和不受出口數量限制的產品的製造工序, 遷往中國進行。不過, 如果最終產品要輸往實施限制的市場, 可遷往香港以外地方進行製衣的工序, 則受香港產地來源的要求的限制。如果產品在香港製造而部分在中國加工, 香港政府貿易署現負責執行一項特別外地加工安排, 確保只有符合香港產地來源規則的產品, 才取得香港產地來源資格。
烏拉圭回合有關紡織品及製衣品之協定將在一九九五年實行, 根據這協定在未來十年內, 過往受制於多纖協定所簽訂的紡織品雙邊協定的數量限制, 將逐步放寬。預期在該十年協定的後期, 始會放寬有實質貿易利益的產品的限制。因此在未來數年內, 這協定對香港製衣業架構所產生的影響將是微乎其微。製衣業的生產會繼續以香港為基地, 但為保持競爭力, 產品亦會繼續轉向高檔及集中於生產高品質成衣。由於紡織及製衣業所受的數量限制, 將於該協定的後期逐漸大幅放寬, 相信屆時製衣業在結構上將會重組; 並會把簡單的生產工序遷往低工資地區, 而在香港維持一定程度的生產, 以便發展產品及培訓管理及技術專才。

製衣相關

· 香港入口無關稅或非關稅的限制
· 原料和半製成品供應自由
· 香港企業可善用CEPA零關稅優惠,搶先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 分銷、批發零售
· 香港品牌
· 工業貿易署時裝業網站
· 中小企業支援與諮詢中心時裝業圖書角
· 香港製衣業總商會
· 工商及科技局
· 鄧達智
· 理工學院時裝及成衣課程

大贏家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於6月29日簽署後,有關人士分析了這一《安排》對內地和香港九個相關行業的影響,據預測香港蓬勃發展的成衣業將是大贏家。

目前現況

自六十年代初以來,製衣業一直是製造業中最大和最重要的工業。直至一九九八年,製衣行業仍然是雇用最多雇員(62333人)及出口總值最高(8.7億)的行業。
隨著香港經濟不斷轉型,製衣業正走在這轉變的前端。中國內地開放經濟,令香港製衣業得以突破這些限制,不少港商戶紛紛利用這個機會,將生產網路伸展至中國 內地,利用中國內地大量廉價勞動力和土地的供應,提高香港製衣業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從而使香港製衣業受惠。三十年前,香港的成衣生產商只停留 於簡單的製衣加工程式;時至今日,製衣行業不但逐漸邁向高檔市場發展,並且引入高增值的技術,故此令香港製衣業能保持世界上的一定地位。不少外國的高檔百 貨公司均有售賣由香港設計師設計的高價時裝,例如 Vivienne Tam。同時,很多世界著名設計師的時裝也是在香港製造,例如DKNY部分產品亦是在本港製造。這是因為本港製衣行業向來以富經驗,高技術及靈活見稱。業 內在對品質重視之餘,又能準時及快捷地交貨,因而在海外享有製造優良衣物的聲譽。
在一九九七年,香港仍然是緊隨中國後第二大成衣出口市場。主要出口到的國家包括中國,日本,美國,英國及德國等地區。
由於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香港一九九八的總出口明顯較去年遜色,下降達四個百分點。其中主要原因是成衣轉口及中國本土生產出口下降,不過最值得鼓舞的是本地出口仍然上升四個百分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