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禮賓府

香港禮賓府

香港禮賓府(Government House),前稱香港總督府,位於中環半山上亞厘畢道和下亞厘畢道之間,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官邸,也是政府最重要的官方接待場所,主樓始建於1851年,1855年正式落成。香港禮賓府坐擁24000平方米的庭園,主樓面積7000多平方米,正面朝南,仰望太平山,北面為前中區政府合署(今律政中心)。

香港禮賓府的建築設計糅合了東西文化精髓,大樓既有新古典主義建築的典雅風格,亦富熱帶建築格調。第四任港督寶寧爵士於1855年成為首位主人,此後歷任總督中有25位曾在此居住。多位港督曾按個人風格和需要裝修和改動大樓,日本占領期間曾作大規模改建,包括加建中央塔樓。

1995年,香港總督府被列為法定古蹟,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禮賓府
  • 外文名:Government House
  • 地理位置:香港中環半山上亞厘畢道
  • 占地面積:24000平方米
  • 保護級別:香港法定古蹟
  • 批准單位: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歷史沿革,建築特色,主要建築,重要活動,歷史文化,相關人物,命名由來,傳說軼事,文物價值,保護措施,參觀信息,地址,交通,開放日,

歷史沿革

1851年10月,香港總督府的建築工程展開。
1855年10月,總督府竣工,第四任港督寶寧爵士是首位入住總督府的港督。
1889年至1891年,總督府在主樓東面加建新翼(包括宴會廳),以增加空間作社交活動。
1941至1945年日占期間,總督府曾進行大規模改建,包括加建中央塔樓連線兩座原有建築,以及把屋頂改為日式瓦頂。宴會廳亦稍作改動,但規模大致不變。
1945年9月16日,駐港日軍在總督府簽署投降書。
1946年,總督府的日式裝修被拆除,但日式塔樓仍然保留至今。
1947至1957年期間,主樓門廊入口加置兩隻石獅子。
1971至1982年期間,花園闢建腰形泳池。
1982至1986年期間,北外廊主樓石梯前加設噴水池。
1987至1992年期間,斜坡平台加建小涼亭,主花園樓梯水景改為大型花槽。
1997至2005年期間,外廊增添雅致盆景。
1999年,香港總督府易名為禮賓府。
2005至2012年期間,後花園增建戶外魚池。
2012至2017年期間,後花園增設三箱堆肥系統。
2017年,禮賓府其中一個網球場改建為小庭園。
香港禮賓府香港禮賓府

建築特色

香港禮賓府建築外型典雅,既富新古典建築風格的華麗氣派,又略帶熱帶格調;既有西方新古典主義的華麗、典雅,又有東方建築的簡潔、古樸。
一百多年來,香港禮賓府進行多次重大改建工程,如今的香港禮賓府已非最初的面貌。前總督府原屬英喬治亞時代建築,富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日軍占領香港期間,把前總督府用作司令部,並委派日本工程師藤村正一設計一座高塔樓,在屋頂加上日式瓦片,淡化了建築物的歐陸風味。
香港禮賓府外牆全部以灰泥飾面,富有表現主義和裝飾藝術風格;中央塔樓和屋頂的設計,則受日本建築風格影響。香港禮賓府糅合了不同的建築風格,別具特色和歷史意義。
日式塔樓日式塔樓

主要建築

  • 塔樓
中央高塔樓為日軍占領香港期間加建,塔樓矗立於主建築物和新翼之間原有的石階上,把兩座建築物連線起來。
  • 守衛室
兩間守衛室位於正門入口,1855年建成,是禮賓府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由1850年代負責興建第一代總督府的時任測量總監急庇利設計。
  • 宴會廳
宴會廳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設宴款待海內外貴賓、舉行勛銜頒授典禮及社區參與活動的地方。
  • 飯廳
飯廳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設宴款待海內外貴賓的地方。
  • 會客廳
會客廳用作接待來賓和舉行會議,廳內的天花和牆身均飾以精巧的灰塑。
  • 花園
香港禮賓府的花園和小庭園中有各種不同的花卉及樹木,當中包括紅花杜鵑茶、巴西野牡丹、錦繡杜鵑、大紅花、錦葵、金雀花、蝴蝶蘭、瓜葉菊、金魚草、秋櫻、繡球等超過三十種植物,還有已被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收錄於《古樹名木冊》上的繡球樹。
禮賓府主樓正門禮賓府主樓正門

重要活動

香港回歸之後,歷屆行政長官會在禮賓府舉辦新春酒會、勛銜頒授典禮、中國香港奧運代表團授旗典禮以及其他重要的活動。
為促進香港與海內外的聯繫,以及支持香港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和公益活動,禮賓府也經常作為活動場地。
1998年7月2日,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前總督府設晚宴款待美國總統柯林頓
2000年11月5日,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在香港禮賓府會見香港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和行政會議成員、立法和司法機構的負責人。
2002年11月19日,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香港禮賓府出席香港特區政府歡迎晚宴並發表講話。
2003年6月2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香港禮賓府出席《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簽署儀式,會見香港社會人士並發表演講。
2003年7月23日,英國首相布萊爾到訪。
2003年9月16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統約翰內斯·勞到訪。
2004年10月12日,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席哈克到訪。
2009年12月6日,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到訪。
習近平在禮賓府的嘉賓名冊上籤名留念習近平在禮賓府的嘉賓名冊上籤名留念
2011年4月17日,俄羅斯聯邦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到訪。
2011年7月25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到訪。
2012年6月29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香港禮賓府舉行的家宴。
2013年11月23日,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到訪。
2016年9月6日,加拿大總理賈斯廷·杜魯多到訪。
2017年6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偕夫人出席禮賓府晚宴。
2018年4月9日,荷蘭王國首相馬克·呂特到訪。
國家主席習近平夫婦出席禮賓府晚宴國家主席習近平夫婦出席禮賓府晚宴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香港禮賓府前身是英國殖民地時代港督的官邸。1855年落成後,第四任港督寶寧成為了禮賓府的首位主人,先後曾有25位港督以禮賓府作為官邸,包括末代總督彭定康
香港禮賓府香港禮賓府
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上任後決定續住私人住所,並未搬入禮賓府;第二任行政長官曾蔭權與家人於2006年入住禮賓府,成為首位在禮賓府居住和辦公的特區政府首長。
2012年10月29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與太太正式遷入香港禮賓府居住。
林鄭月娥是香港禮賓府歷史上的第一位女主人。

命名由來

香港回歸前夕,香港特區政府候任班子原打算將總督府改名為特首府,卻因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沒有入住,而使此前的命名出現了問題。最初政府稱之為“前港督府”,後經專家討論,建議將建築物更名為“紫廬”,取意自建築物上呈深紫咖啡色的屋頂。由於“紫廬”與香港已有的建築物重名,加上社會普遍不認同,使得這一名稱最終沒有被採用。
1998年,“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及前港督府新名稱工作小組”向社會公開徵求前港督府的新名稱。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鄭旭覺得新名稱既要符合時代特徵,又不能脫離大眾,既不能政治色彩太過濃重,又要反映其作為社會政治文化用途的一部分。在左思右想不得要領之後,他拿出一瓶30年份的茅台酒,從晚上七時多到凌晨一時,半斤茅台下肚,他突然想到了“禮賓府”的名稱,在那一瞬間有了靈感,揮筆寫下建議將港督府更名為禮賓府的緣由。
徵集意見以來,“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及前港督府新名稱工作小組”共收到建議2300多項。1999年6月,工作小組向行政長官建議以“香港禮賓府”作為前港督府的新名稱,並獲得行政長官的採納,於當年7月1日開始使用。
工作小組認為“香港禮賓府”這名稱能反映建築的重要性、獨特性及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的用途。名稱簡潔、字義清晰明確,不會與其他建築物名稱重複。
香港禮賓府香港禮賓府

傳說軼事

坊間相傳,香港禮賓府內有一條地下密道,可直接通到中環政府總部、滙豐銀行總行,甚至原先位於添馬艦的英國海軍基地。後經查證,禮賓府的確有一條地下通道,全長310米,寬1.2至3.4米不等,高度約2米,設有照明系統,出口與中環政府總部一路之隔,目的是保護官員出入和儲存機密檔案。通道出口現由兩道鐵門封上,只能由內向外打開,防止有人潛入禮賓府。
香港禮賓府香港禮賓府

文物價值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香港禮賓府目睹了香港的巨大變化。香港回歸後,禮賓府已成為“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落實的一個政治和社會文化標誌。(大公網評)
這座百年建築見證了香港回歸前後的滄桑歲月,作為政治權力的某種象徵,禮賓府被譽為香港“白宮”,充滿歷史感和神秘感。(環球時報評)

保護措施

1995年,香港總督府被列為法定古蹟,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
俯瞰香港禮賓府俯瞰香港禮賓府

參觀信息

地址

香港禮賓府位於香港島半山上亞厘畢道。

交通

從港鐵香港站B2出口,沿民耀街步行至中環怡和大廈,搭乘12號巴士,於香港動植物公園站下車。
於港鐵金鐘站C1出口的金鐘太古廣場外搭乘23或40號巴士,於紅棉道香港公園下車。下車後經過香港壁球中心聖約翰大廈,再橫過花園道至美國領事館,香港禮賓府就在隔壁。
從港鐵中環站K出口出來,穿過滙豐總行大廈後,再橫過皇后大道中至花園道,沿花園道步行前往。

開放日

香港禮賓府平時不對外開放。
1968年起,香港禮賓府每年春秋兩季各向公眾開放一次,讓巿民參觀花園和官邸部分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