饜

饜是一個漢字,讀作yàn,本意是指吃飽,出自《國語·晉語九》:“主之既已食,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饜而已。” 韋昭 註:“饜,飽也。”《孟子·離婁下》:“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新唐書·哥舒翰傳》:“監軍 李大宜 在軍中,不治事,與將士樗蒱、飲酒、彈箜篌琵琶為樂,而士米籺不饜。”;也指滿足,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吾聞之,以險徼幸者,其求無饜。”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六:“循良慈惠,深饜人心。” 魯迅 《墳·人之歷史》:“不變之說,遂不足久饜學者之心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饜
  • 拼音 :yàn
  • 字義:1. 吃飽。2. 滿足
  • 部首:飠或廠 部
饜的中文解釋,古籍解釋,詳細釋義,常見詞組,饜見,饜足,饜服,饜食,饜飫,饜祿,饜飽,

饜的中文解釋

拼音:yàn
部首筆畫
部首:飠或廠 部外筆畫:7 總筆畫:15
五筆86:DDWE 五筆98:DDWV 倉頡:MIKV
四角號碼:7123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90D
基本字義
1. 吃飽。
2. 滿足:~足(多指私慾)。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食,厭聲。本義:吃飽)
2. 同本義 [be satiated]
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返)。——《孟子》
3. 又如:饜飫(飽食。也作厭飫);饜飽(吃飽);饜足(吃飽,飽足;滿足)
4. 使滿足 [satisfy]
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孟子》
5. 又如:饜服(使人完全信服);饜見(飽見,多見);饜祿(享受厚祿)
以下結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厭食 漢字部件分解:厭食
筆順讀寫:橫撇橫撇捺捺撇捺捺折橫橫折撇捺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豔切,音厭。《玉篇》飽也,足也。《左傳·襄十六年》以險徼幸者,其求無饜。《孟子》饜酒肉而後反。
通作厭。《書·洛誥》萬年厭於乃德。《注》厭,飫也。《釋文》厭於豔反,徐於廉反。
《廣韻》一鹽切《集韻》於鹽切《正韻》衣炎切,𠀤音懕。義同。 《吳棫·韻補》《左傳》序,饜而飫之。《孟子》饜酒肉。或作𤞣。《書·洛誥》註:飽也。亦作懕。通作厭。《周禮·大司徒》註:厭服於十二敎。疏云:謂厭飫服行。
《賈山傳》好善無饜。無音,《孟子》不奪不饜。《左傳》貪惏無饜。有平去二音。舊韻𤞣饜厭三字訓解不同,許於經傳有明音,卽依本音,如無明音,卽平仄聲通使。毛氏曰:三字訓解不同,謂厭斁、厭禳、厭服、厭厭之類,當隨出處。若訓飽足者,平去聲三字𠀤同,其閒字音獨異,如《孟子》不奪不饜有二音,至饜酒肉、饜足乃獨去音,皆合通押。按本韻三字各出,如厭之為斁,饜之為飫,猶曰不同,如𤞣字直是省文,各出誤矣。互詳厭字注。

詳細釋義

饜1 [yàn ㄧㄢˋ]
[《廣韻》於豔切,去豔,影。]
[《廣韻》一鹽切,平鹽,影。]
“ 饜1 ”的繁體字
1.吃飽。《國語·晉語九》:“主之既已食,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饜而已。” 韋昭 註:“饜,飽也。”《孟子·離婁下》:“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新唐書·哥舒翰傳》:“監軍 李大宜 在軍中,不治事,與將士樗蒱、飲酒、彈箜篌琵琶為樂,而士米籺不饜。”2.滿足。《左傳·哀公十六年》:“吾聞之,以險徼幸者,其求無饜。”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六:“循良慈惠,深饜人心。” 魯迅 《墳·人之歷史》:“不變之說,遂不足久饜學者之心也。”3.引申為盛。《韓非子·八經》:“奸之食上也,取資乎眾,籍信乎辯,而以類飾其私。人主不饜忿而待合參,其勢下也。” 陳奇猷 集釋:“饜,飽也,引申之則為盛。”4.引申為止,終止。《墨子·公孟》:“故雖治國,勸之無饜,然後可也。” 孫詒讓 間詁引 畢沅 曰:“猶雲勉之無已。”5.厭惡。《後漢書·章帝紀》:“夫俗吏矯飾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則悅耳,論之陰陽則傷化,朕甚饜之,甚苦之。”

常見詞組

饜見

饜見】飽見,多見。 清 梅曾亮 《王惠川墓志銘》序:“嗚呼,死生離別之感,固今古所饜見。”

饜足

饜足】1.吃飽,飽足。《孟子·離婁下》:“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宋 王安石 《棗》詩:“況余秋盤中,快噉取饜足。”2.滿足。《元典章·戶部十·軍兵稅不得打量漢軍地土》:“所在官吏不時下鄉,言要打量軍戶地畝,以此為名,脅斂錢物,所取各皆饜足,方纔釋免。”《明史·萬國欽傳》:“使心驕意大,豈有饜足時。” 何其芳 《畫夢錄·岩》:“我這故事是完了,但誰也不會饜足。”

饜服

饜服】謂使人充分信服。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二篇:“在反正的當時,聽說他自己本想做第一任都督,終因為怕不能饜服人心,他也就自行退讓了。”

饜食

饜食】吃得過飽。 漢 王充 《論衡·辯祟》:“飽飯饜食,齋精解禍,而病不治,謂祟不得。”

饜飫

【饜飫】1.形容食品極豐盛。 晉 葛洪 《抱朴子·論仙》:“人君烹肥宰腯,屠割羣生,八珍百和,方丈於前,煎熬芍藥旨嘉饜飫。”2.儘量滿足口腹需要;感到飽足。 金 王琢 《雨夕感寓》詩:“饜飫貪夫腹,翻騰樂歲謠。” 清 青城子 《誌異續編·關帝廟》:“轉瞬吞訖,似甚饜飫。”3.猶博覽。《梁書·昭明太子統傳》:“沈吟典禮,優遊方冊;饜飫膏腴,含咀餚核。” 明 宋濂 《序》:“沈涵於經而為之本原,饜飫於史而助其波瀾,出入諸子百家以博其支流。” 清 魏源 《序》:“弘通精淼,內聖而外正,蟠天而際地,遠在 胡毋生 、 何邵公 《章句》之上。蓋彼猶泥文,此優柔而饜飫矣;彼專析例,此則曲暢而旁通矣。”

饜祿

饜祿】謂享厚祿。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諸子》:“承流而枝附者,不可勝算,並飛辯馳術,饜祿而餘榮矣。暨於暴 秦 烈火,勢炎崑岡;而煙燎之毒,不及《諸子》。”

饜飽

饜飽】吃飽。 漢 王充 《論衡·道虛》:“人或嚥氣,氣滿腹脹,不能饜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霍女》:“必燕窩或雞心,魚肚白作羹湯,始能饜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