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權相:大清二號首長和珅

饕餮權相:大清二號首長和珅

饕餮,就是吞沒一切貪得無厭的巨獸。和珅從一個苦逼的文藝青年,一躍成為大清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二號人物,獸性吞沒了人性。和珅大大的貪字臉下面,深藏的是一個有血有淚有屎的血淚屎。說真的,在大清國做公務員沒兩下硬功夫還真混不下去,和珅絕非一個只知道貪的昏暈無能之輩,要不是他閉門苦修多年的內外功,怎么可能上下通吃,左右逢源。從皇上到群臣,哪一個不買和愛卿、和中堂的面子。做到這一切的原因,是和珅深知人心,饕餮的外表下面有洞穿人心的細膩心思。和珅,到底有多貪?他的奮鬥史有多么苦逼?他除了貪之外還有什麼?網文奇才計平生內功級作品《饕餮權相》步步緊逼,循循善誘,走進這隻巨獸的內臟。

基本介紹

  • 書名:饕餮權相:大清二號首長和珅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頁數:385頁
  • 開本:16
  • 作者:計平生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823367, 751082336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不要以為和珅就是一土豪,他也是有情有騷有理想的文藝男青年。當世界把他推向大清2號人物的時候,不吞下這個帝國怕是對不起觀眾。這個千古巨貪,到底有怎樣瘋癲成魔的血淚屎,請自帶紙巾閱讀本書

作者簡介

計平生,某大型園區開發國企董秘,八卦愛好者,侃爺。喜歡消遣古代人,調侃現代人,混跡各種商業圈子,酒量不好,人緣不錯。

圖書目錄

官場標本,變現了一切,卻道“百年原是夢”
一每個變態的權力偶像背後,都有一個苦逼的童年
二助人就像買彩票:好人會變成貴人
三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
四開始,只是個理想主義者
五學幾項專業技能是多么重要啊
六人在官場,身不由己
七標準有千千萬,只取一條
八拼爹不過頭點地,勇氣、能力、厚臉皮
九不在“盛世”中可愛,就在挑逗中變壞
十背景再深,用得上才行
十一雁過留毛、人過留聲
十二上面有人,下面也要有人
十三首長是導演
十四錢?不是問題!
十五才子?能臣?
十六傳說中的敵人
十七日斜夕陽
十八末日就要來了
十九死後原知萬事空
二十篇外一:配角的側臉
二十一篇外二:帝國的那些年
後記給我一個犯錯的機會

後記

給我一個犯錯的機會
和珅同志,在三十五歲前後,終於穩定了局面,在政壇上初步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對他的綜合評定,應該是:政治家、軍事家、商人、詩人、貪污犯……
其實沒什麼新鮮的,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大清朝官員為了權力奮鬥不息的履歷。他生在那個時代,藉助皇帝的榮光,一步步獲得了機會——“不斷犯錯”的機會。
他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
在首長看來,他做的當然是對的,至少是合乎情理的。為了首長的生活過的更好,和王申不惜放棄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選擇做一個大俗人,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感動的事情……
在結識皇帝之前,他曾日夜等待這樣的機會,如果後人認為這是錯的,那么,他也要請大家給一個犯錯的機會。終於,他等到了這個機會,並且牢牢抓住。
我們在他的履歷中,能看到喜怒哀樂,能聽到最無恥的笑聲,也能見識最下流的手段。可是,這些正是構成歷史的要件。在任何一個歷史人物身上,我們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這樣的影子。
皇帝是明君,可是他奢靡無度;劉墉是正人君子,卻也仇恨滿腔;紀曉嵐學識飽滿,卻明哲保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真實的歷史,永遠沒有絕對的是非。
從這一點而言,和珅所做,倒更像是封建王朝的合格官員:皇帝要他怎么樣,他就能怎么樣;皇帝想讓國家變成什麼樣,他就幫助他實現願望。對於這樣的“能人”,皇帝自然重用他,而且百般寵愛,明知道巨額錢財會流入其手,卻並不設法令其收斂,反而持續加大放權。
皇帝為什麼這么做?因為他給了和珅一個犯錯的機會。到頭來,還是皇帝想的更長遠,他料定和珅只是官場油子,卻遠非政治野心家。他知道自己百年之後,和珅一定會緊隨其後……

序言

官場標本,變現了一切,卻道“百年原是夢”
作為一名大清朝的官員,二十餘年的政治生涯顯然不算長,要知道,當時沒規定公務人員到了六十五歲必須退休,若是一位貪官,真是活到老、貪到老。但就算如此,巧取豪奪一輩子,想靠“灰色收入”成為世界首富,怕也不是易事。令人震撼的是,和珅同志只用了短短二十餘年就做到了這一點。許多人會被這種“特異功能”蠱惑:哇,權力變現,真是個有前途的職業,快考公務員吧……
表面看上去,是這樣的。
除了貪,其實還會別的
“貪官”是他留給後世的符號,他根本不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個“丑角”,通過一種叫做電視劇的東西讓天下人取笑,更想不到當初那些被他一個個跨越的政壇人物會在劇中扮演正面角色,對他百般調侃。
生前再風光,死後的事情,他又如何左右?況且,他最終死的並不光榮。雖然他把一切能夠實現的夢想都實現了,終究還是一個巨大的失敗者。對於那個時代的大人物,多少還是有一點“青史留名”情結的,誰也不願意成為反面教材,死不瞑目。
但他就這樣成了一個符號,一個不光彩的符號,拋開所有的政治理想不談,光是他為了權力生生不息、奮鬥終身的經歷,也是一種至少不會被譏笑的哲學,事實卻是,他被所有人譏笑了。
這本身就很無厘頭。
在一個理性濫觴的年代,很多人會對權力爭鬥嗤之以鼻,並編出了各種天才式的段子去調侃官場中人,比如:“再不濟,你也可以去當個公務員嘛”。這種話聽起來很幽默,也很辛辣。但事實上,任何時代的官場中人,總體而言都是他們同時代對於人性和權力平衡的佼佼者。更不用說和珅這樣一個代表了強盛王朝數十年、伴君左右遊刃有餘的人,你不能簡單地把他刻畫成一個壞人、一個大貪官、一個沒什麼腦子只會溜須拍馬的小丑,那就太臉譜化了。
從一個歷史人物的身上剝離哪怕一小部分東西,就足夠看到古往今來的許多影子了,但如果只是一個臉譜,未免乏味。
那他還有什麼能供我們戲說的?除了那不怎么光彩但實際上很多人艷羨的“富有”,他一生對於權力的追求,對於那個朝代的貢獻,竭力平衡一個當時世界上綜合實力第一的國家,這都是更值得深究的部分。
站在這個時代,以這個角度看回去,也算是一件理性的事情,甚至是一種難得的進步。
停止意淫,努力奮鬥
關於和珅,最廣為人知的卻是一個名叫“劉羅鍋”和一個名為“紀曉嵐”的人,在這兩部電視劇中,和珅被塑造成我們今天常見的那種領導身邊的“紅人”——他毫無功德可言,唯一的原則就是讓領導開心,而且分分鐘利用領導的威權打擊“爭寵者”;領導當然也需要這樣的人:不開心可以拿過來發火、開心了可以抓過來逗樂子、有責任可以推卸到他身上、想出去玩可以讓他安排一切……最重要的是,讓這樣一個一心巴結領導的人,和另一個看起來有著“完人”式政治智慧的手下重臣打打鬧鬧,自己嗑著瓜子看著熱鬧,就把天下治理了,怎一個爽字了得?
有過官場經歷的人大概不會喜歡這樣的劇情,因為他們很清楚,這只是一場戲,現實哪有如此輕描淡寫?就算老百姓,大概也不會把這樣的情節當做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的參照,頂多只是覺得那個大貪官和珅真是傳神地塑造了一個“跳梁小丑”。
既然大家都知道,做官做到國家首長級別,不可能如此不堪,為什麼還是免不了將和珅臉譜化為一個真正的“小丑”?
因為我們打心眼裡討厭尸位素餐、沒品又下作的權力壟斷者,在我們眼裡,和珅就是這樣一個代名詞,不管真實的和珅是否如此,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在戲劇中找到這個符號,並藉助另一個智者,狠狠地敲打他。
這無可厚非。
但和珅如果僅限於此,那也太小看他了。而且,也不利於構建一種更加多元化、正常化的價值觀——每個變態的權力偶像背後,必然有一段苦不堪言的奮鬥史。
抱著正常的心態去了解這段歷史,無疑有助於打破那種二元對立的簡單價值觀:要么“高富帥”、要么“矮窮醜”,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應當被打上這樣的標籤。畢竟,還是普通人多,普通人不奢望謀求多大的人生成就,但至少,我們應該知道,在一種特定的文化語境之下,那些手眼通天之人,如和珅,是怎么奮鬥的。
有限的人生獻給無限的事業……
和珅一生只活了49歲,可謂“英年早逝”,當然,如果按照古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而言,這也算不上短暫。援引到他的第一特點——“巨貪”,這倒不是栽贓冤枉他,我們要了解和珅的奮鬥,也不必美化他——在短短四十餘載人生歲月中,積累起當時地球上最富裕國家二十年GDP總和的財產,這是無論如何都不可逾越的“豐功偉績”。試想一下,如果有個美國官員被查出來擁有相當於從1992年-2012年的國庫收入,呃,沒法想像是吧。和珅的財富,大概就是這么個比例。
要說和珅累積了如此巨富,此人也一定不是等閒之輩。他本姓鈕祜祿氏,滿族,這個姓氏是個大姓,但就像我們漢族百家姓一樣,姓趙或者姓劉,並不意味著你一定是名門。和珅家倒是有一點背景,作為旗人,他生下來就能世襲一個官銜,而且還是個不小的官,照今天的話來講,應該算處級幹部。
但你也知道,這種世襲的頭銜,也沒什麼實際意義,一切還是得權力和金錢說話,就算你的父親是帝都某處長,但如果久病不起,沒法上班,掙個死工資,怕也沒啥出息。和珅的父親就屬此類。
但是和珅畢竟不是常人,這小伙知道誰也靠不上,得自己使勁。那個年代,那個身份,要使勁,該怎么做呢?他可不能下海經商,一是沒本錢,二是當時沒有南巡講話,不流行官員下海。那隻好往上走,一條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他就此開始了人生的第一個奮鬥階段——高考獨木橋階段。當時讀書人總體而言比較少,當然讀的書比今天要枯燥許多,而且嚴重偏科,就是教你引經據典寫作文,可想而知,這是需要天分加勤奮的,和珅沒辦法,要么考,要么窮。他反正也沒事,就努力吧。
和珅考上了當時北京城最有名的貴族學校,學費由他的叔叔資助。在這所貴族學校里的幾年,和珅就像今天的名校中不多見的窮學生一樣,知道拼爹拼不過,只好拼學習成績。
而且他閒的慌,除了學習旗人自己的學問,還努力鑽研漢族學問,這也是他歪打誤撞得來的結果。有一個常識,估計知道的人不多,所謂的科舉考試是專門為漢族人設立的,滿族後裔是不需要科舉考試就有機會做官的。這就奇怪了,既然和珅不參加科舉考試也能做官,他為啥要學漢族學問呢?因為人家的愛好就是讀書、看雜誌、寫申論……
這就好比改革開放初期,忽然有個大陸學生滿分考上了哈佛的英語文學系,是不可思議的。而且巧合的是,和珅除了對漢族學問感興趣,還真的學了好幾門外語,什麼蒙語、藏語,就差沒學英語了,也不能怪他,當時沒有四六級英語考試,他想學都沒處學啊。
反正此人是個絕對的模範學生,誰能想到以後他會成為個貪官呢?嗨,這話說的,很多貪官的一個共性還就在於:年少時貧苦無助,大權獨攬時貪得無厭。也算是一種典型性權力變現的心理吧。
暫且不研究心理學,繼續看和珅同志精益求精、嚴格自律的人生軌跡。
無色無味的馬屁
話說回來,再牛的後生,也離不開一位前輩的賞識。尤其是在那個年代,要想出人頭地,學富五車只是打基礎,真正的考驗在於能否得到高人提攜,這一點,自古皆然。
和珅這么另類,碰到貴人是早晚的事兒。後來,機緣巧合之下,一個高級幹部就看出了門道,摸著和珅的腦袋,那眼神似乎在說:“可造之材啊,親。”而且還把自己的孫女兒許配給了他。
自此,和珅前面十八年的苦讀,終於畫上了圓滿頓號——他等來了比官位更重要的東西,關係網。
當然,他不是刻意這么做的,誰也不敢一開始苦讀就成天想著,我就是為了娶高幹子弟,這無異於本末倒置嘛。總之,和珅的第一階段順利完成了。 接下來,當然就是最精彩,也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的“我不是在拍馬屁”的階段。
這個階段就是和珅官運亨通的階段,嚴格來說,他步入官場之後連續升官真的不完全是溜須拍馬的結果,那頂多算是輔助,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奮鬥”。不是反諷,這是真話。
和珅苦讀了那么多年,學識豐厚,長的又精神,剛開始參加工作是在儀仗隊,身高一米八,酷似劉德華,難得的是,如他這般又高又帥,竟然不是一個簡單的衣服架子,此人出口成章,思路清晰。這樣的人才,又成天能見到首長,一個不小心就和首長搭上話了,然後首長說,這個同志不錯嘛,於是就升官了……
再次重申,這是真事。
後來進入權力中心,才學是一方面,會伺候領導就是另一個方面了。剛步入政壇的和珅,是個理想主義者,經過幾次出色的政治表現,比如“315反腐行動”、“513平叛之戰”“135招商引資”……呃,沒有135這個日期是吧,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年輕有為的和珅同志越來越接近首長。
當他猛然回頭,發現首長已經離不開自己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必須交給他來做,這個時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錢財,他不拿的話,大家都說你太虛偽,你不給面子,於是,拿點外快就成了自己政壇生涯的衍生品。
拿了那么多錢,領導不是不知道,但一個貪圖錢財的手下,總比一個圖謀造反的大吏要好的多,況且,首長是真的離不開這個和珅,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與首長心意相通,首長想什麼他就知道什麼,首長說個冷笑話他能幽默地接出下一個冷笑話,這樣的人,首長就算覺得他在拍馬屁,那也是一個“無色無味”的馬屁。
和珅的悖論
做官做到這個程度,和珅當屬大清朝的“二號首長”——除了乾隆,就屬他最有權勢。然而,和珅的身上存在幾個悖論:他位高權重,但難以擺脫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命運,因為他雖然有權勢,卻又對頂級權勢敬畏有加;他富可敵國,但終究,那錢都是國家的,皇帝再弱小,一個號令,將其抄家,所謂的“和珅倒、嘉慶飽”,他一點脾氣都沒有。
這就是奮鬥一生的結果,也可以說,是一開始就注定的結果。因為他是大官,卻又是首長的小秘書;他是大富翁,卻生在一個商人不能決定社會走向的年代。
無論結局如何,和珅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也是奮鬥的一生,更是典型的官場的一生。
最終深陷囚牢,他作詩一首,其中一句讀來頗多感慨:“百年原是夢,卅載枉費神。”最有才的貪官是他,最有成就的官商是他,最大失落感的,還是他。如果沒有這個結果,單就叱詫朝野的三十年來看,他是成功的,但成功的結局又是不可避免的失敗。
這大概就是大清朝官樣標本,也是這個並不傳奇、充滿寫實意味的清朝二號首長的官樣年華。
Mayday與亞麥呆
幾為鐵律,那些生前轟隆作響的大人物,最後統統毀於一件事情——他之所以轟隆作響的事情。如果說大多數人默默無聞,那只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那件令其轟隆作響的事情,所以只得終老一生,平淡無奇。
這就是我們的過去,也將是我們的未來。人與人的區別僅僅在於,臨終之際是坦然或者頹然,前者構成默默前行、轉向的歷史,後者是這條歷史之鏈上個頭偏大、顏色偏亮的顆粒。
和珅則是大顆粒中的大顆粒,渾圓豐滿,烏黑透亮。可惜,一紮就破,膿水迸射,其狀,慘矣。
歷史是一場黑白默劇,和珅是肢體語言最豐富的那個演員,你看他一顰一笑,基本上就能知道他說話的語氣和腔調,這是一種出色的表演素養。
在這部默劇的第二集,我們要看看他表演生涯進入正軌之後的情節,非常精彩,不要走開。
和珅的故事,實際上是大清朝的主流官場文化,只不過披著亞文化的外衣罷了。就好比主流的求救信號是maydaymayday,在他來說,卻是亞麥呆亞麥呆……其實是一個意思,只不過前者是警示,後者是乞求,姿態不同而已。
1776年,他與首長初次說話,就博得了後者的信任,那個身份卑微的基層公務員用一種戲劇衝突式的表現,虜獲了首長的好奇心。
乾隆皇帝,當然是一個充滿好奇的人,尤其是對於他身邊的人,早已經聽膩了那些唯唯諾諾的奉承與說完一句話長舒一口氣的畏懼,更討厭那些埋頭哆嗦,生怕與他發生目光對視,每天只是掐著點下班的官油子。
和珅,填補了這些空白。但如果說這個角色不需要付出,只是一個水到渠成之舉,絕對有失公允。但凡影帝,看似水到渠成,實則南水北調,背後的功夫與心思,永遠不為人知。雖然我們以為那是他的本色出演,實際上,根本不是。
和珅為了這個角色,犧牲了他能夠犧牲的一切,什麼真善美啊、小清新啊、公平與正義、光明與磊落,總之,正面的東西,他基本上都犧牲掉了,有時候他也會害怕,人性深處的脆弱會讓他捫心自問,怎么會這樣?我再也回不去了?我還要不要相信愛情?
可是,他反過來一想,那些正面的東西,讓我活的猶如蚍蜉,又如螻蟻,無足輕重,我不要。
況且,只要大家都和我一樣,哪怕是表面上的一樣,我也就安心了。於是,他開始一種反向實驗——不要那些冠冕堂皇的口號了,我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大家,只要我和珅在這裡,你最好和我保持一致,並認同我的世界觀,我要讓亞文化變成主流文化。 不得不說,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這樣的選擇趕對了鼓點——王朝的後期,必然要走下坡路,將王朝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需要的就是這批“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同志”。
他是箇中翹楚,是同志們的領路人,是將王朝從陳舊引向更加陳舊的絕對巨星。他並不高呼Maydaymayday,而是以柔弱之勢,激烈地叫著亞麥呆亞麥呆,還帶著一點點半推半就的難為情,終於將乾隆和官員們帶進了一片白茫茫、黑黢黢的世界。
他的“功德”,並沒有白費,三十年辛勤耕耘,幾百年風聲鶴唳,喪鐘於是長鳴。
相處容易相愛難
不是我用錯了俗語,而是對於和珅而言, “相愛容易相處難”實在應該換做“相處容易相愛難”。即便是那位他的“最愛”,皇帝,也只是他的一個相處對象,在相處方面,他是萬人迷,跟誰都處得來,只要那些人不討厭他——這看起來像廢話,其實不然。
和珅的準則在於,他把大多數周遭之人當做自己相處的對象,而不是真心實意地去“相愛”,他更擅長的還是相處。
所以我們現在看他的故事,就看他怎么相處,至於“真心實意”、 “濃情蜜意”暫時丟到一邊去。如果說兩個人真心地對待彼此,那種“相愛時共同走過的路搭成天梯通往天堂”,那么和珅的版本則應當是,那些“相處時共同走過的路搭成電梯通往海市蜃樓”……
這是真相,但人們往往不願意輕易接受真相,而且和珅對皇帝的所作所為,確實很容易令人想入非非,在這個“基情四射”的年代,他們兩個人的“相處”鐵定會被安上一個“必有基情”的定論。
在野史中,確乎有這種傳聞。
話說和珅在短短半年內由一介普通小公務員迅速攀升為副部級官員,其中奧妙,很難讓人相信僅僅是時運與能力使然。好事者就編了如下段子:
在乾隆尚未成為皇帝之前,與父皇雍正的愛妃馬佳氏眉來眼去,有了姦情,但是就如同千古以來的宮廷戲劇所演繹的一樣,他們被皇后,也就是乾隆的母親給識破了。皇后非常惱怒,好你個專業小三,勾引完老的還不放過小的,你自己看著辦吧。
馬佳氏迫於宮廷輿論高壓,不得不在月華門自盡。乾隆知道訊息之後,火速前往營救,只可惜來晚了一步,他摟著已經喝下毒酒的愛人,眼瞅著她氣若遊絲,死不瞑目。年輕的乾隆悲痛欲絕,一口咬破自己的食指,在馬佳氏的額頭印下一點紅印,並對她耳語,若有來世,此印即是你我相認的暗號。
二十年過去了,乾隆終於當上了皇帝,而且眼見自己也已老去,卻遲遲等不來那位轉世的愛人。正當此時,二十六歲的和珅出現了,與六十一歲的乾隆相認了——和珅的眉心有一小塊淡淡的紅色胎記。
於是,和珅的飛黃騰達就有了合理的解釋。說明白點,乾隆與和珅是一對真正的好基友……天雷滾滾呀。
野史的說法,姑且當做個笑料吧。我們回歸正題,和珅對乾隆當然是有愛的,但我們八卦的重點不是龍陽斷袖之愛,而是作為一個下級,對於自己的上級出於天生的敬畏與發自內心的敬愛,是一個年輕人對一位中央首長的“亦爹亦友”的皈依。
歷史在轉,他卻渾然
視窗朝南,新月初升,雨很大,水向東——這種歷史感十足的情境,很容易讓我們回到某個過去或者走向某個未來——按照量子力學等西方人喜歡鑽研的哲學性大過實用性的學科來看:時間是不存在的,人生是虛假的投影,每一步每一天都是預先設定好的。
那么,和珅的所作所為,就是這樣一種命定,甚至擴大來說,他所處的時代本身也是設定好的,他挖掘到的每一分錢財,討好的每一個人,鬥爭過的每一個對手,都是“楚門的世界”:一切都像是預先設定好的道具,他則是唯一的主演。
於是,那個時代的西方開始按照劇情默默轉向,從農耕文明轉向工業革命:由於人口不夠多,所以被迫依賴機器,提升生產效率,擴大對外貿易。在東方,龐大的清帝國卻依然擺出世界中心的姿態,固步自封,在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腳本中,各種工具還是他們最初被發明出來的樣子,原封不動,基本上沒有進步。
這是一種最省事的發展軌跡,因為眾多的人口和相對封閉的自給自足體系,以及不關心將來只關注眼下的民族文化心理,都對發展與變化無所求。
在和珅那個年代,正所謂世界開始前所未有地發生變革,只可惜清帝國的統治達到了專制制度登峰造極之地,“百姓社會”猶如鐵屋完全沒有縫隙,西方而來的現代文明新潮流壓根兒無法滲人。
於是,極端的專製造成了極端的僵化與守舊,這難道不是1840年清帝國大失敗最開始的源頭嗎?甚至,這也是其後很長時間內這個國家陷於困頓與戰亂的濫觴。
在南中國,其實在乾隆皇帝之前曾經有過一片相當繁華的對外貿易區,類似於今日的經濟特區。這個特區設立於康熙年間,本來是清政府成立的專業商行,在產權而言,顯然是國有企業。
此地遠離北京城,毗鄰海岸,民風較為開放。南方漁民特有的精明與對未知的勇敢令他們成為對外貿易的先鋒。在這片特區之上,現代商業的雛形、契約精神都暗自萌發。
早在17世紀末,就有來自西方的船隻往來如梭,熟悉各種洋務的當地商人充當起翻譯和中間商。洋人進口中國貨,銷售西洋貨,一時之間,一片興盛場面。
然而,到了乾隆皇帝的手上,他的驕狂自大幾乎無人能敵,自稱“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與外夷互通有無”。之後,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防範洋人、閉關鎖國的政策,原先的沿海商行統統關閉。
這在客觀上也造成了乾隆晚年國家財政的贏弱不堪,因此皇帝才那么倚重善於搜刮財富的和珅。
乾隆皇帝究竟是對的還是錯的,實在不好說,但是以這個角度來看,至少他不是那么“英明”,和珅之流更是一種大環境下的小嘍噦,他們玩的很小,只局限於看似廣袤的華夏天朝,實際上內心不堪一擊。
叵耐,他們的後人似乎還未甦醒,依舊沉醉於他們的“豐功偉績”,這種詭異的觀點,其副作用是遺毒無窮的。和珅是這種不求變化的副作用中最毒的那個元素。
在第一部中,我們已經知道,和珅迅速發跡之後,扮演過很多角色,他是一個全能戰士,哪裡不會點哪裡,堪稱步步高點讀機。其中,與少數民族和西方人打交道也是重要工作之一,在外交方面,和珅也是巧設關卡,精妙盤剝,送出去的是人情,收回來的是金銀。
凡此種種,庸俗不堪,可是羨慕嫉妒恨的現代人何其多也?這就是歷史的真相,誰都痛罵特權,痛恨不平等,怒操貪官的祖宗十八代,真實的原因卻只是這特權與好處沒能為我所分享……
制度的建設就這樣在人為的、天定的劇本中一錯再錯,甚至於,從來就沒什麼制度,有的只是和珅這樣的制度人——無數的細則無數的規章,到了和珅頭上,只是那個並不存在的時間:所謂人生的投影,他說了算。
這是多么寂寞如雪的世界啊,他原本一心反腐倡廉,但是燈紅酒綠、一個眼神就能把所有事都辦妥了的那種快感,又豈是肉胎凡夫所能抗拒?他本想剛正實幹,可是根子上爛透了的時代,讓他死活堅強不起來。他雖然料到自己進入這個圈子,就是要吃這碗飯的,終究還是突破了自己的想像力邊界:背靠皇帝這碗飯,竟然這么好吃,讓他大吃一驚……
歷史轉向的當口,他還是安心地做回了千古貪官們最習慣的那個軌跡,他不是沒看到轉向,只是人生短短几集,爭那么多後世之名,又有何用?還是現世快樂幸福,這最實在。
你說他渾然,其實不然。就在這庸俗不堪的劇情中,他把每個台詞都說出了一種前所未有、以後大概也不會再有的意義。
這就是他的選擇,一種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選擇,或者說,即便有害,也只是等他死後哪怕洪水滔天的身後事,蒼天啊大地啊,後世的我們簡直就是和珅一手造就的杯具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