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杭區運河鎮博陸中心國小

餘杭區運河鎮博陸中心國小

1942年春,正值抗戰期間。其時,博陸(偽)鄉長陳燦林自任校長,自籌資金創辦了博陸國小堂,校址在博陸鎮西慧日禪寺西側的陳燦林家。聘請王扶生、康力行(系中共地下黨員)、陳紹基、陳心寬、陳劍英等為教師,並辦起長子村、魯家庵(金家埭村)二所村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餘杭區運河鎮博陸中心國小
  • 創辦時間:1942年
  • 辦學宗旨:育秀嗣英
  • 辦學風格:博愛
歷史沿革,校風榮譽,基礎設施,教育資源,

歷史沿革

辦學宗旨:育秀嗣英。辦學風格:博愛。學校特色:1.抗日愛國思想濃厚;2.灌輸魯迅思想。有詩為證:“扶生貴力行,紹奇量心寬,小俠晃劍影,蘭艷陳燦林”。當時學校分設六個年級(1—6年級),恢復初是三個複式班,增加鐘以仁、翁馥兩位先生。此時,校長:陳燦林,教導:王扶林,總務:陳紹奇。
學校所設課程有:(偽)國語、算術、音樂、美術、體育、常識、歷史、地理等;課本來源:一是先生們到臨平、杭州購得;二是後方政府發來的資料及先生們自刻印部分講義作課本。學校為培養解放後的博陸第一代人民教師打下紮實基礎。
一九四三年春,學校搬入慧日禪寺,並由陳紹奇先生經手籌備,建造坐北朝南20㎡左右的4個教室,每年招生擴大到30~40名,此時,在校學生數已達250人以上,教書先生不變。學校改名為“杭縣博陸鄉中心國小”。
一九四四年春,(抗戰即將勝利),在中央地下黨員康力行、翁馥兩位先生的鼓勵下,部分成績較好的五、六年級學生準備去後方讀杭縣簡師,學校委派陳紹奇先生帶領一行九人(學生)從博陸划船出發,經塘棲、北湖草塘、到橫板永台寺,最後到達杭州市流亡政府所在地——太公堂。途中,陳紹奇先生倡議,繼承陶行之先生的教育事業,一行八人名字改為“行”字輩,他們是:陳行帆、胡行健、沈行雲、嵇行千、陳行易、陳行波、周行山、陳行之。此時,校名為:杭縣博陸鄉中心民國學校,校長陳燦林,具體負責王扶生先生,五位先生,108名學生。
一九四七年抗戰勝利後,杭縣博陸中心民國學校校長余中柱,學校逐步走上正軌,學校的一切費用全部由政府負擔。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四九年校長劉美喜(該校長於86年9月8日在杭逝世,16日在翁梅鄉政府舉行追悼會),此時,學校規模不變。校址遷入慧日禪寺,至博陸解放。
博陸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學校,校長馬春馥、劉美喜,教師有沈行雲等10人,6個班,學生126人。1952年春,將慧日禪寺中的用膳堂拆除,新建了4個寬敞明亮的教室,學校改名為博陸鄉中心國小。校長徐松琴,女(文革初自盡),教導姜申和,教師有張嘉珍、余牡丹、黃霞、張文雅、何雲勤、魏偉等七人及工友汪友德;5個班級,6個年級,其中一、二年級為複式班,學生為200餘人。(當時在現南石橋村設兩個班,即設在東廟李的東聯國小和設在現(汽車站)路西側的南聖堂國小,東聯國小教師黃霞,學生35人,一個1、2、3年級複式班。南聖堂國小教師魏偉,學生也30多人,一個兩複式班。)(魏偉有歷史問題,53年被捕)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校長周汝良,副校長陳行帆,(1957年調入,後因錯劃右派,五八年下放勞動。)教導姜申和,教師有汪德法、孫錫才、葉莉莉、張文雅、趙興法、余牡丹、張嘉珍、黃霞、毛懿君、駱志興等,1至6年級6個班,學生250人左右。校舍在當年擴大新建四個教室,一個辦公室,校址仍在慧日禪寺所在地。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博陸中心國小校長:韋壽光,(84年2月在臨平逝世),副校長:葉莉莉,教導:朱哲身。教師有單文清、莊寇新、吳興雪、張湘衡、張文雅、宓才有、毛明申、孫錫才、趙興法、汪德法等13位教師,8個班級,學生240人。
一九六三年,中心國小校長:韋壽光,副校長:葉莉莉,教導:朱哲身,總務:吳光雪,少先隊總輔導員趙興法,教師有單文清、莊寇新、吳興雪、胡素玉等13人。設七個教學班(一年級設平行班),學生350人,附設幼兒班一個,幼兒20餘人。下設三個教學點:農捕國小一個班,教師梁心夫,學生73人;東聯國小單班,教師俞玉仙,學生30餘人;南聖堂國小單班,教師楊和妹,學生30餘人。
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九年,中心國小領導班子不變,教師少量變動。農捕國小併入中心,中心設8個班,(其中二個平行班),學生為400人左右,幼兒班一個,學生20餘人。調入俞亞平、沈彩娥(楊和妹)、俞順芝三位教師。東聯國小,南聖堂國小各一班,學生均在35人左右。一九六六年始十年動亂,期間教育秩序混亂,1967年,以《毛主席語錄》為課本,學工、學農、學軍,學校教學畸形發展,教師回隊任教。一九六九年,中心國小分設,即:向紅國小,“五·七”國小。向紅國小4個班,“五·七”國小3個班,施教區街道水產,向紅三個行政單位,負責人:朱哲身,教師有倪永興、何興勤、丁美娟、王雨琴、俞亞平、俞順芝、鐘林仙、鐘和芬、陳金香、陳如英、宋雲良、屠巧芳等。(南石橋在大隊單獨辦學,向紅、“五·七”兩國小在同一校園裡)
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七年。1970年“貧管會”進駐學校,教育工作處於半停頓“鬧革命”狀態。七零年至七一年,學校負責人梁心夫,“向紅”、“五·七”兩校共8個班,一個幼兒班,教師12名。一九七二年秋,由向紅國小、五·七國小、莊前村國小合併為聯合國小,校址在慧日禪寺,負責人梁心夫,12個班,教師16人,學生470人。1976年,中心國小教師代表林旭初(梁心夫調離),業務負責陳慧燕,教師15人。1977年中心國小負責人陸高農,業務負責人陳慧燕,教師12人。
一九七八年“文革結束”,建立了校長責任制,聯合國小重新更名為餘杭縣博陸公社中心國小。
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五年,1980年,博陸國小黨支部書記:陳雙泉,校長:陸金年,教導:陸琦,教師10人,設9個班(2—5年級是平行班),在校學生397人;1981年,學校黨支部書記:陳雙泉,校長:陸金年,教導:梁水根,教師10人,設9個班(3—4年級平行班,五年級三個班),在校學生423人;1982年,校黨支部書記:陳雙泉,校長:陸金年,副校長:趙竹根,教導:梁水根,教師有12人,設8個班級(四年級平行班,五年級三個班),在校學生388人;1983年,校領導班子不變,教師14人,設7個班級(其中五年級設甲、乙、丙三個班),在校學生357人;1984年,校黨委支部書記:陳雙泉,副校長(全面負責):陸金年,副校長:趙竹根,教導:李農士,教師14人,設7個教學班,(其中五年級設甲、乙、丙三個班),在校學生300人;1985年,校黨支部書記:趙國祥,副校長:趙竹根(全面負責),副校長:李農士(負責中心國小),工會主席:陸金年,教導:陳道禹,(當年為了學校合理布局,將長子村國小三年級以上,南石橋國小部分,螺螄橋國小三年級以上均併入中心國小),設9個班(1、3、4、5年級均設平行班),在校學生421人。
1987年,博陸人民政府為了改善辦學條件,投入資金30多萬元,建造了一所建築面積1288平方米,擁有15個標準教室的新型國小。從此,博陸中心國小遷入博陸鎮東市“文昌漁燈”的南岸。校長:李農士,12個班,20名教師,540名學生。1993年又投資43萬元,建造了綜合樓,建築面積為791平方米。
1998年,學校布局調整,擴大中心國小規模,撤長子村、螺螄橋村國小;金家埭、戚家橋4—6年級併入中心國小。中心國小借用成校6個教室,設立分部。全校有20個班,血色很難乾840餘人,校長:李農士,教導:陳道禹。

校風榮譽

博陸中心國小校風:勤奮、文明、求實、創新。宗旨:教書育人。特色:體健心靈。自1991年以來已連續6次被市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1993年學校被評為管理一級學校,94、95、96年被確認為一級學校。98年通過杭州市農村示範國小的評估驗收。

基礎設施

學校教學環境優良,教學設施齊全,教學管理規範,教學質量優異。91、92、93、94學年六年級學生畢業會考學科成績列餘杭市前十名。97學年六年級學生素質測試綜合評定為A級。98學年六年級學科質量免檢。93學年被省教委評為“魯讀”活動先進集體。96學年學校實驗教育通過省級驗收,並被市教委評為實驗教學先進集體。同年學校被杭州市教委評為杭州市體衛工作先進集體,被餘杭市教委評定為首批行為規範達標學校。99年學校被杭州市體委評為杭州市體育達標先進集體,被餘杭市教委命名為科技教育實驗點學校。
2000年9月,中心國小為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投資14.3萬元人民幣,購買了33台電腦,建立了電腦室,安裝了閉路電視。2001年又投資了20萬元,建立了多媒體教師,改造廁所,新添標準課桌椅500套。

教育資源

1995年——2001年,學校十分重視隊伍建設,湧現出省級教育先進工作者(1984年)李農士和一大批教育教學骨幹。杭州市級教壇新秀:李繼鳳、周月明。餘杭區級教壇新秀:沈忠偉等9名,骨幹教師張金祥等8名。93年至今先後為城鎮國小輸送中層以上管理人員4名,市級骨幹教師1人,市級教壇新秀2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