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壽園

養壽園

養壽園是袁世凱下野後在河南彰德府(今安陽市)洹上村居住時修建的一所花園。占地200畝,內置花園,園內引洹河之水,小溪長流,山林峻美,被稱為北國名園。園內建有養壽堂、謙益堂 、五柳草堂為代表的八大景觀27處建築。建築特點是中西結合,獨具一格,具有極高的文化研究和觀賞價值。後因戰亂被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養壽園
  • 期間:1909年3月-1911年11月
  • 人物袁世凱
  • 占地:200畝
  • 建築特點:中西合璧
  • 榮譽:北國名園
簡介,修建,布局,起名,相關信息,袁世凱在養壽園,由養壽園到中南海,養壽園之變遷,

簡介

養壽園養壽園
1909年3月-1911年11月期間,袁世凱被迫下野後避居洹上村養壽園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袁世凱在養壽園韜光養晦三年,借武昌起義的時代機遇,他由洹上村養壽園到北京中南海,由一介村民到成為中國的最高統治者——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凸現了清末民初的時代風雲。

修建

袁世凱是清末最著名的督撫之一,也是實力最大的漢族官僚。袁世凱權利最大之時,除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本任外,還兼有中央參與政務大臣、會辦練兵事務大臣、督辦郵政大臣、督辦商務大臣等八項兼差,統率著中國最精銳的軍隊——北洋六鎮,總數七、八萬人,其權勢地位遠非他的前輩曾國藩、李鴻章所能比。袁世凱權勢增大的同時,與滿洲貴族的矛盾也日益激烈。光緒三十二年(1907 年),清政府採取明升暗降的手法,將他調離直隸,到北京朝廷做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4、15 日),光緒皇帝和西太后先後去世,光緒皇帝的侄子溥儀繼承皇位,次年改元宣統。由於溥儀還僅僅是一個三歲的孩子,所以在溥儀親政之前,皇權由其生父攝政王載灃行使。載灃是一個滿洲少壯派貴胄,早就對袁世凱的權勢不滿,所以一上台就對袁世凱開刀。他本想置袁世凱於死地,後來徵求了大臣張之洞等人的意見,改為從輕發落。1909年1月2日發布上諭:“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聯御極後復予懋賞,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馳驅,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疴,以示體恤之至意。”袁世凱就這樣被清廷罷職。
袁世凱袁世凱
袁世凱本籍河南省項城縣,可是他卻沒有回項城老家,而在河南最北部的彰德(今安陽市)北門外洹上村居住下來。袁世凱在洹上村居住不到三年,然而這三年是袁氏一生最重要的三年,三年間他表面上在洹上村隱居,實則積蓄力量,如猛虎在山,等待時機。
1909年1月6日,即袁世凱被清廷罷職的第五天,他倉促帶著家人乘京漢線火車狼狽回到河南,初居汲縣,後移至輝縣,待洹上村擴建工程完工後,舉家遷至彰德,從此在洹上村定居下來。洹上村(位置在京廣鐵路以東安陽河以北今安陽市財會學校、安陽市苗圃、安陽市郊區政府一帶)原是天津鹽商何炳瑩(字仲瑾)的一座別墅,面積二百餘畝,原來不叫洹上村,袁世凱居住下來後才取名為洹上村。袁世凱早在直隸總督任上就看上了這塊地方,“愛其朗敞宏靜,前臨洹水,右擁 (太)行山,土脈華滋,宜耕宜稼,遂購居焉。”何氏是袁的親家,何氏的女兒嫁給袁世凱的第四子袁克端為妻,所以既是親家,袁世凱看上了哪有不答應之理。袁世凱把何氏別墅買下後大興土木,進行擴建。袁氏下野後更加速進行。改建後的洹上村與原何氏別墅趣味、檔次大為不同。洹上村周圍砌有高大的院牆,院牆上築有炮樓,除護院家丁外,還有地方上派駐的軍隊進行保護。洹上村儼然為西歐中世紀的一座城堡。
洹上村裡面,除住宅外,還辟有花園、菜園、瓜園、果木園、桑園等,種植各種花草、蔬菜,飼養豬、羊、雞、鴨等,農副產品一般可以自給,所以袁世凱的洹上村很少和地方上往來。
洹上村規模宏大,布局合理,設計精緻,品位高雅,是北方少有的園林式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花園一養壽園。

布局

養壽園布局非常合理,整個花園體現了一種和諧的美感。養壽園南端為人工湖,北段為人工山,山湖相映,山水相連。引洹河之水(一說引漳河天平渠之水,待考)人園內,小溪長流,循環不息。湖內水清見底,游魚穿梭,荷花飄香。山湖間空曠處建有養壽堂、謙益堂、五柳草堂、樂靜樓、紅葉館、納涼廳、澄澹榭、蔡心閣、嘯竹精舍、杏花村、臨洹台、洗心亭、垂釣亭、蓋影亭、滴翠亭、枕泉亭、接葉亭、待春亭、瑤波亭、瀉練亭、天秀峰、碧峰洞、椎風洞、散珠崖等,加上匯流池、鑒影池和臥波橋,大小二十七處建築。這二十七處建築,錯落有致,形成一壯觀優雅獨特的景觀。整個園內,名花遍布,香飄四季,茂林修竹,婆娑滴翠,高山瀉泉,瀑散珠玉,朱欄半隱,曲徑通幽,養壽園真乃是一個景色優美、清幽恬靜、修心養性、頤養天年的好處所。
養壽堂位於養壽園的中央,是養壽園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周圍有寬廣的走廊,軒敞為全園之冠。養壽堂楹聯為吳江費樹蔚集龔孝琪詩句:“君恩轂向漁樵說,身世無知屠釣寬。”由袁世凱屬下紹縣人沈祖憲所書。養壽堂前立有兩塊奇石,一狀美人,一如伏虎,均得之於太行山中。養壽堂既是袁世凱的書房,又是袁世凱的客廳,袁世凱在彰德隱居時的主要政治活動,都是在這裡策劃的。
謙益堂在園的南面,面匯流池,倚碧峰嶂,左接峻閣,右挹新篁,明窗四照,遠碧一泓,南園之勝,一枕收之。“謙益”二字是西太后於1902 年初御書賜予袁世凱,袁世凱取之命之於堂。該堂楹聯為:“聖明酬答期兒童,風月婆娑讓老夫。”此為袁世凱親擬。袁世凱還為謙益堂寫了題記:“光緒辛丑季冬,皇太后御書‘謙益’二字賜臣某。聖意深遠,所以勖臣至矣。園居成,以名堂,俾出人瞻仰,用自循省雲”。此和養壽園的取意相同,借西太后以自保。
五柳草堂居園西北,因堂前有五棵柳樹而得名。政治含義有陶淵明棄官隱居之意。
杏花村在園的正北面,為養壽園的一偏僻去處,闢地十弓,移栽古杏,茅屋數間,如在郊野,朱飾籠煙,別有一番情趣。
臨洹台在園的最南端,由山石堆積而成,“若嶺若立。”攀登而上,洹水在其下,彰德城廓盡收眼底。其北則臨匯流池。
匯流池則園中人工湖,曲岸平波,面積達十餘畝。。池中種荷植菱,丹碧成錦,花葉繁密,扁舟為阻。匯流池水通過平橋與鑒影池相接。鑒影池是匯流池的一個子池。
洗心亭在匯流池的中心,無路徑可達,來往寄之於船。洗心亭是袁世凱在良辰佳期同妻妾觀賞或宴樂之地。袁世凱晚年號為洗心亭主人,源於此亭。
垂釣亭在洗心亭的東面。亭由三根石柱支撐,猶如三足鼎立。垂釣亭顧名思義是袁世凱經常垂釣之處。
待春亭位於養壽園北面空曠之地,周圍植有牡丹,待春而艷,國色天香,“輒有左挹右擁之樂焉”。
澄澹榭面北,枕鑒影池,倚東垣下,西接疊障,左為碧峰洞,中懸一巨鏡,恰將天秀峰景色納於其中,“若幻境焉”。澄澹榭額書有“澄澹”二字,聯日:“芳沼拂席:垂檐帶空”,為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所書。澄澹榭周圍植有花竹;其側有高石瀉泉,潺緩弗絕。
碧峰洞即碧峰嶂,壘石砌成,是養壽園的一大景觀。碧峰洞綿亘鑒影池南,“若畫屏焉”。碧峰洞有四個洞口,分別通向四面:北曰碧峰,通向鑒影池北;西曰屏移,進入竹林;東曰鏡轉,可達澄澹榭;南曰青藹,臨謙益堂。四個洞口的題名,皆刊於諸石之上。
……
養壽園非一般達官貴人之花園所能比,其面積之大,景色之美,花草、山水、亭台樓閣建築與之相應的人文旨趣之匹配,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性。養壽園乃不愧為北國名園。

起名

洹上村、養壽園由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和袁氏管家袁乃寬監工修建,但整體設計和旨趣凝聚了袁世凱的思想。花園的名字由袁世凱命名。他將其五十壽辰時西太后所賜手書“養壽”二字作為花園的名字,表示不忘西太后的恩情厚意。清例大臣年至六十,始得有賜壽之典,而袁世凱的五十壽期,清廷竟然特昭照親王例賜壽,表明西太后、清廷對袁世凱的倚重。西太后對袁世凱的恩寵,袁世凱感到莫大的榮幸,所以念念不忘,他將所建花園命名為養壽園,還隱含有雖被清廷罷官,但他是忠於朝廷的政治意義。

相關信息

袁世凱在養壽園

蓄勢待發
袁世凱在養壽園的生活悠閒自得,無憂無慮,養壽園猶如一世外桃源。袁世凱的三兄袁世廉因病辭去徐州兵備道職,袁世凱將其接到洹上村同住。兄弟倆有時泛舟湖上垂釣,有時扶仗漫步,下棋談天。袁世凱有時還同幾個文人墨客詩酒唱和。有時設宴園中,同妻妾兒女同享天倫之樂,不時還邀請河南墜子、梆子戲藝人來園演戲,好不快活。逢上過年或過生日,他更請來北京京劇界名角如潭鑫培、王瑤卿、王晦芳、楊小朵等來唱堂會,屆時其親朋故友北洋屬下相聚洹上村中,好不熱鬧。
袁世凱在洹上村、養壽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為了表示他淡泊名利,與世無爭,超然世外,完全過的隱居生活,所以他將他與袁世廉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在舟上垂釣的照片送到上海《東方雜誌》登載,其實他是做樣子給滿洲貴族看的,他讓滿洲貴族放心,袁世凱已經沒有了鬥志,在中國政治舞台上的影響消失了。
袁世凱洹上隱居生活的另一面,是他的政治抱負絲毫未減,他選擇彰德為其棲息地,就是為了將來。彰德位於河南最北部,可以應付清廷“回籍養疴”的諭令。這裡交通便利,緊臨京漢線,北上徑達京師,南下直通武漢,由洹水經衛河可抵達天津。京津直隸地方,是袁世凱長期經營之地,北洋集團的勢力範圍,他居住彰德,司就近暗中控制其舊部。後來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重新出山,他以彰德為中心,迅速將北洋勢力集中起來,南下前線督師,北上人京組閣,僅僅是十幾天的時間,由此見他選擇彰德洹上村的遠見。南來北往的親屬、故友、部下,總要在洹上村駐足,一則傾聽袁世凱的教誨,二則向袁世凱傳遞宮中、國中的各種情報,所以袁世凱對全國政治形勢了如指掌。載灃等滿洲貴族的昏庸無能,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起義活動,立憲派的持續不斷的請願,清朝統治的危機,日益增長了他的信心。他在洹上村是韜光養晦,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以東山再起。他在洹上村所作的詩中,可以窺見他的雄心。
吟詩作賦
袁世凱本不善做詩,後來戎馬生活,也無暇做詩。而在洹上村、養壽園的生活,由於擺脫了繁雜的軍政事務,優美的環境也使他有了吟詩的雅興。他時常與其下屬、幕僚詩酒唱和,又過上了從戎前青年時代的瀟灑生活。他的這些詩後來被其二公子袁克文輯為《圭塘唱和詩》。其中有些詩是很有氣魄的,反映了他這一時期的心情和志向。如:
登樓
樓小能容膝,檐高老樹齊。
開軒平北斗,翻覺太行低。
自題漁舟寫真二首
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
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無磐石,嘆息神州變缺甌。
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
這些詩氣派雄偉,英雄之氣蓬勃噴發,非一般文人墨客所能比,是這一時期他心理的真實寫照。他密切注視著全國政治形勢的變化,悄悄地等待時機的到來,他身在洹上,心繫政壇。

由養壽園到中南海

再次出山
袁世凱期待的那一天終於來到了。1911 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廷慌亂一團。武昌起義的次日,正值袁世凱五十三歲大壽,北洋集團中的許多人物如趙秉鈞、倪嗣沖、段芝貴等雲集洹上村養壽園中,為袁祝壽。正在這時,傳來了武昌起義的訊息。袁世凱根據多年的從政經驗和清廷滿洲貴族的昏庸狀況,意識到機遇來了,必須緊緊抓住這個機遇。儘管其部下、幕僚、家人間有不同的看法,但袁世凱的主意已經拿定了,準備出山。12日,清廷急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軍南下討伐,怎奈北洋軍不聽從指揮。清政府內部、外國銀行團、各國駐華公使紛紛要求起用袁世凱。清廷由於缺乏強有力的人物,攝政王載灃一籌莫展,不得不於10月14日下詔起用袁世凱,任命其為湖廣總督,督辦剿撫事宜。對清廷的任命,他根本看不到眼裡,以“舊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為藉口回敬載灃。他既沒有推辭,也不即行就位,其用意是向清廷索取更多、更大的權利。在此期間,他一方面暗中操縱開往湖北前線之北洋軍消極執行蔭昌的命令,迫使蔭昌停步不前,無所作為;一方面奏請清廷撥給他充足的經費,奏請起用其部下王士珍、倪嗣沖、張錫鑾等,並奏調段芝貴、陸錦、張士鈺、袁乃寬等人來彰德供其調遣。袁世凱還未上任,已經開始調兵遣將了。對袁世凱的奏請,清政府一一準奏。彰德洹上村車水馬龍,絡繹不絕,一時成了北洋人物的會萃之地,全同的政治中心。與此同時,武昌起義的勝利導致了全國革命的爆發,各省紛起回響,湖南、陝西、江西等省革命相繼成功,建立起革命的軍政府。革命迅速發展,清王朝的統治危在旦夕。載灃一再敦促袁世凱“力疾就道”,但急病遇到袁世凱這個“慢先生”,袁世凱知道清廷非用他不可,他沉住氣,繼續在養壽園“垂釣”,以迫使清廷給他更大的權利。直到10月27日,清廷下令調回蔭昌,任命袁為欽差大臣,節制調遣水陸各軍,而且軍咨府、陸軍部不為遙制,戰事完全由袁世凱全權處理,並撥給內帑100萬兩白銀作為經費。袁世凱這才於10月30日離開彰德南下督師,從此結束了在養壽園的生活。
南北周旋
11月1日,袁世凱指揮北洋軍攻下漢口,旗開得勝,一出師就打了個大勝仗,給了保舉他的奕勖、徐世昌一個很大的面子,也使如坐針氈的載灃稍稍鬆了一口氣。同日,清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不得不宣告解散皇族內閣,授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組織新的內閣。11月8日,又經中央資政院選舉,袁世凱以絕對多數票當選。
在清廷的一再催促下,袁世凱交待了前線的軍事,於11月13日回到北京,組織袁氏責任內閣。接著,他奏請罷免了軍咨府大臣(相當於參謀總長)載濤,改由其盟兄徐世昌接任。繼之逼載灃交出“監國攝政王”印,迫之退回藩邸,不問國事。至此,袁世凱奪取了清政府的全部軍政大權。清王朝實際上已經滅亡。
袁世凱穩定了在北方的統治後,便集中精力對付南方革命黨人。袁世凱決不是一個庸庸之輩,而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野心家,他看到了民主共和的潮流勢不可擋,清政府必然滅亡,他想藉機取得全國的最高統治權。因此,他對革命黨。人採取了非常靈活的策略,展試和談,又拉又打,為迫使革命黨人坐在談判桌前與之談判,11月27日,下令攻克了漢陽,隔江炮轟武昌。而正當北洋軍士氣旺盛,北洋將領要乘勝渡江一舉拿下武昌時,他卻制止了他們的行動,而和南方開始了議和。
竊取革命果實
袁世凱在新政、預備立憲中的姿態,曾給人們留下了新派的好印象,被載灃無端罷官,獲得了民族資產階級大多數人的同情,認為他是滿漢鬥爭的犧牲品。袁世凱東山再起後對革命黨人的態度,使革命黨人對他也產生了錯覺,把他當做革命的同盟者,認為只要他贊成共和,迫清帝退位,就推舉他為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同時利用袁的力量推翻清廷,可以避免列強的干涉,以取得革命的廉價勝利。這種思想不是個別人的思想,而是有著相當範圍的普遍性,是南方的主流思想,孫中山、黃興等人也多受影響。南方革命黨人以此種心理與袁世凱開始了南北和談。儘管袁世凱為了達到他的目的晌採取了縱橫捭闔的卑鄙手段,但最終雙方達成了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孫中山將中華民國大總統讓給袁世凱的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妥協方案。袁世凱在得到了革命黨人的保證後,又回過頭來加緊了逼官活動,迫使隆裕皇太后於1912 年2月12日頒布了清帝退位的詔書。至此,統治中國268年的清王朝覆亡了。2月13日,孫中山向南京臨時參議院辭職並推薦袁世凱繼任。2月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17省代表一致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他終於如願以償,登上了中國政治權利的最高峰。

養壽園之變遷

隨著袁世凱人住北京,袁世凱家族中心也移至中南海。洹上村、養壽園雖然依舊,但已經沒有了昔日的繁華和氣派了,僅僅是袁氏的一處莊園而已。後來馮玉祥主豫,曾將洹上村、養壽園改為學校。解放後,洹上村、養壽園的建築材料被移至安陽市內,據說工人文化宮就是在此基礎上建起來的。洹上村、養壽園從此僅成為一個歷史名詞而被保留下來。因為袁世凱曾在洹上村居住,所以民國年間的人們也有稱袁為“洹上”的,洹上成為袁世凱的代名詞。還有的人把養壽園當作袁世凱的代名詞,袁世凱清末的奏議,後人輯為《養壽園奏議》、《養壽園奏議輯要》,袁世凱拍發的電報稿,輯為《養壽園電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