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馬歌·邊頭春未到

《飲馬歌·邊頭春未到》是南宋詞人曹勛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描繪了塞外大雪覆蓋道路,黃昏落日照射沙漠和烽火台高聳入雲的奇景。下片寫孤雁悲鳴,明月低懸,戍邊將士思鄉之淚灑滿衣襟令作者感嘆戍邊生涯之久。該詞語言簡樸,畫面生動,聲情淒清悲壯,頗有北方草原特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飲馬歌·邊頭春未到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松隱集》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曹勛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飲馬歌
此腔自虜傳至邊,飲牛馬即橫笛吹之,不鼓不拍,聲甚淒斷。聞兀朮每遇對陣之際,吹此則鏖戰無還期也。
邊頭春未到,雪滿交河道。暮沙明殘照,塞烽雲間小。斷鴻悲,隴月低,淚濕征衣悄。歲華老

作品注釋

語句注釋

①飲馬歌:詞牌名。始見於曹勛詞,產生於金國。《松隱樂府·序》記,金人放牧,飲牛馬即橫笛吹之,不鼓不拍,聲甚淒斷。單調,三十四字,八句六仄韻。
②交河:古縣名,治所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交河城故址。這裡是泛指塞外。
③塞烽:塞上烽火。
④歲華:年華。

白話譯文

這支曲子原在金人統治區域流傳,又隨著金兵的南侵流傳到宋朝邊境,金人飲牛馬時就橫笛而吹,不需要鼓樂伴奏,也不用牙板節拍,樂聲極其淒涼悲壯,金兵統帥兀朮特別喜歡這首歌曲,每當兩軍對陣之時,一聽吹奏此曲,就鬥志昂揚,鏖戰不休。
邊塞的春天還未到,積雪覆蓋著交河的大道。黃昏時,落日殘照白茫茫的沙漠,邊塞的烽火台高高聳入白雲間,顯得很小。失群的孤雁聲聲悲鳴,隴山上明月低懸,戍邊將士思鄉的淚水悄然沾濕了身上的軍衣。不知不覺之間年華已老。

創作背景

靖康末年(1127),作者隨徽欽二帝北遷,行至燕山遁歸,紹興中又奉命使金,對北方的情況比較了解。這首詞的曲子原在金占區流傳,作者據以填詞並題名為《飲馬歌》,雖非自撰腔,但配以歌詞則屬首創。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飲馬歌》是胡地民歌,抒寫的是連年征戰的胡兵的悲愁哀怨。該詞融情入景,不但將邊塞荒涼寂寥的最象摹寫得歷歷如繪,更以失群的鴻雁、低垂的隴月烘托士兵們心中的哀怨悽惻,結尾處對於他們悄聲飲泣、淚濕征衣,空嘆年華老去的敘寫,除卻能讓人真切感到其傷悲之深,亦可見戰爭並非廣大胡人士卒的意願。
“邊頭春未到,雪滿交河道”,這是寫邊塞的氣候。邊關氣候嚴寒,遍布積雪,氣候惡劣。“暮沙明殘照,塞煙雲間小”,這是寫邊境傍晚之景。日暮時分,夕陽灑在沙漠上,黃沙發出一片亮光。遠處烽火台上點著烽火,其煙塵升騰到雲間變得越發細小,並逐漸模糊。這邊塞之景雄奇而顯孤獨荒寂。“斷鴻悲,隴月低,淚濕戰袍悄。歲華老”,鴻雁和月亮是最引人相思。“斷鴻悲,隴月低”,孤雁哀鳴,隴月低垂,渲染出一片淒清。後兩句則直接抒情,詞人因思念家鄉而暗自垂淚,那淚水多得都浸濕了戰袍。句末一個“悄”字耐人尋味,他只能悄悄落淚,因為他仍在戍邊,不應哭泣,但他確實是年事已高,應告老還鄉了。
這首詞音韻和諧,富有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易於傳誦。

名家點評

上海師範學院人文學院教授黃寶華《唐宋詞觀止下》:“此詞是宋詞中不多見的邊塞題材的作品。曹勛有過北方生活的經歷,故這首詞並非憑空杜撰,但也借鑑了唐代邊塞詩的一些意境,這種主題的因襲在中國文學中並不罕見。”
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俞平伯《唐宋詞觀止下》:“本詞篇題以及篇中大意多與李欣《古從軍行》相合。詞以主要筆墨描繪邊塞景色,渲染悲涼氣氛,最後點出出征人老於邊陲的哀思,慷慨感人。”

作者簡介

曹勛(1098~1174),字公顯,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賜同進士出身。靖康初,為閣門宣贊舍人、勾當龍德官,除武義大夫。從徽宗北遷,自燕山遁歸。紹興中,為容州觀察使,遷保信軍承宣使、樞密副都承旨。孝宗朝加太尉、提舉皇城司、開府儀同三司。有《松隱集》。存詞一百八十餘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