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水質監測與分析

飲用水水質監測與分析

《飲用水水質監測與分析》是一本仇雁翎//陳玲//趙建夫編寫,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在2006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飲用水水質監測與分析
  • ISBN:750258326
  • 頁數:288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飲用水水質監測與分析.
ISBN:750258326
作者:仇雁翎//陳玲//趙建夫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頁數:288
出版日期:2006-4-1
開本:16開
包裝:平裝
所屬分類:醫藥衛生 > 衛生學、預防醫學

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闡述了各種常規檢驗項目的概念、測定的環境意義、以國標方法為主的方法原理和測定的基本步驟。對於部分飲用水非常規檢驗項目,本書亦作了專章介紹,其中既有以國標方法為主的常見指標,也有尚處於研究階段、缺乏統一分析方法的新項目。監測的質量控制和自動化監測系統也是本書的必要組成部分。書後所附的實驗部分列出了部分代表性水質指標的具體分析步驟。本書兼具理論性與可操作性,既可供高等院校的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給水排水專業作為教學用書,也可成為環境保護和水工業工作者的參考用書。

目錄

第1章 緒論
l.1水資源
1.1.1水資源概念
1.1.2我國水資源狀況
1.2水污染
1.2.1水污染概念
1.2.2水污染現狀
1.2.3水污染類型
1.2.4水污染源類型
1.3水中的污染物質
1.3.1水污染物的來源
1.3.2水污染物的類型和危害
1.3.3優先控制污染物
1.3.4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1.3.5環境內分泌干擾物
1.4飲用水水質監測
1.4.1飲用水水質監測的目的
1.4.2飲用水水質監測項目的選擇.
1.5飲用水水質標準
1.5.1我國的飲用水水質標準
1.5.2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水質準則》
1.5.3美國的飲用水水質標準
1.5.4歐盟《飲用水水質指令》
1.5.5日本的水質標準
1.5.6各國飲用水水質標準比較與發展趨勢
1.6我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相關標準與規定
第2章 水質分析方法基礎
2.1水質分析方法概述
2.1.1分析化學的分類
2.1.2分析化學的發展趨勢
2.1.3水質監測分析方法
2.1.4水質分析結果的表示方法
2.2重量分析法
2.2.1沉澱法
2.2.2氣化法
2.3滴定分析法
2.3.1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2.3.2滴定分析法的分類
2.3.3標準溶液濃度的表示方法
2.3.4標準溶液的配製
2.3.5滴定分析法的計算
2.3.6酸鹼滴定法
2.3.7配位滴定法
2.3.8氧化還原滴定法
2.3.9沉澱滴定法
2.4光譜分析法
2.4.1分光光度法
2.4.2原子吸收光譜法
2.5電化學分析法
2.5.1電位分析法簡介
2.5.2參比電極和指示電極
2.5.3離子選擇性電極
2.6色譜分析法
2.6.1氣相色譜法
2.6.2高效液相色譜法
2.6.3離子色譜法
第3章 飲用水及其水源水質監測方案的制定
3.1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
3.1.1飲用水地表水源水質監測
3.1.2飲用水地下水源水質監測
3.2水生生物監測
3.2.1生物監測的採樣垂線(點)布設
3.2.2生物監測採樣時間和頻次
3.3底質(沉積物)監測
3.3.1資料收集和調查研究
3.3.2監測點的布設
3.3.3底質柱狀樣品採集
3.3.4採樣時間和頻次
3.4供水系統水質監測
3.4.1自來水公司水質監測
3.4.2給水管網系統水質監測
第4章 水樣採集、保存和預處理
4.1水樣採集
4.1.1水樣採集類型
4.1.2地表水水樣採集方法
4.1.3地下水採樣方法
4.1.4生物樣品採樣方法
4.1.5飲用水供水系統採樣方法
4.1.6底質樣品的採樣方法
4.2樣品保存
4.2.1樣品的運輸
4.2.2樣品的保存
4.3樣品預處理
4.3.1樣品前處理
4.3.2測定金屬元素的樣品預處理
4.3.3樣品分離與富集
4.3.4揮發和蒸發濃縮法
4.3.5蒸餾濃縮法
4.3.6液一液萃取法
4.3.7沉澱分離法
4.3.8吸附分離法
4.4樣品預處理技術新進展
第5章 感觀性狀指標和一般化學指標
5.1溫度
5.2色度
5.3渾濁度
5.4臭與味
5.5肉眼可見物
5.6電導率
5.7水中的固體物質
5.8 pH值、酸度、鹼度
5.8.1酸鹼質子理論
5.8.2水的pH值
5.8.3水的酸度
5.8.4水的鹼度
5.9總硬度
5.10鈉、鋁、鐵、錳、銅、鋅
5.10.1鈉
5.10.2鋁
5.10.3鐵
5.10.4錳
5.10.5銅
5.10.6鋅
5.11揮發酚類
5.12硫酸鹽
5.13硫化物
5.14氯化物
第6章 有機物綜合指標
6.1耗氧量
6.2化學需氧量
6.3溶解氧
6.4生化需氧量
6.5總有機碳
第7章 毒理學指標
7.1砷、硒
7.1.1砷
7.1.2硒
7.2汞、鎘、鉛、鎳、鈹和銀的測定
7.2.1汞
7.2.2鎘
7.2.3鉛
7.2.4鎳
7.2.5鈹
7.2.6銀
7.3鉻
7.4氰化物、氟化物
7.4.1氰化物
7.4.2氟化物
7.5三鹵甲烷
7.6四氯化碳
第8章 細菌學指標
8.1實驗室及水樣採集要求
8.1.1微生物實驗室要求
8.1.2水樣的採集和保存
8.2細菌總數
8.2.1原理
8.2.2測試方法
8.3總大腸菌數
8.3.1大腸菌群的形態及生理特性
8.3.2測試方法
8.4糞大腸菌數
8.4.1原理
8.4.2測試方法
8.5水中其他病原微生物
8.5.1水傳疾病病原菌
8.5.2水中的病毒
8.5.3水中病原原生動物
8.5.4檢測方法
8.6餘氯
8.6.1餘氯的產生
8.6.2餘氯的標準規定
8.6.3餘氯的測定
第9章 放射性指標
9.1飲用水中的放射性
9.1.1放射性的基本概念
9.1.2飲用水中放射性物質的來源及危害
9.1.3放射性物質的計量方法
9.2飲用水中放射性的測量
9.2.1飲用水中總a和總p放射性測量的意義
9.2.2測量原理及儀器
9.2.3總a放射性的測定
9.2.4總B放射性的測定
9.2.5總a、B活度測量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第10章 其他水質指標
10.1含氮化合物
10.1.1硝酸鹽氮
10.1.2氨氮
10.1.3亞硝酸鹽氮
10.1.4凱氏氮
10.1.5總氮
10.2總磷
lO.2.1概述
10.2.2測定方法
lO.3 鹵乙酸
10.3.1概述
10.3.2測定方法
10.4苯系物
10.4.1概述
10.4.2測定方法
10.5苯並[a]芘
10.5.1概述
10.5.2測定方法
10.6農藥類
10.6.1概述
10.6.2測定方法
10.7氯酚類
10.7.1概述
10.7.2測定方法
10.8硝基苯類
10.8.1概述
10.8.2測定方法
10.9藻毒素
10.9.1藻毒素的類型
10.9.2微囊藻毒素的結構和理化性質
10.9.3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學特徵
10.9.4藻毒素的分離提純
10.9.5微囊藻毒素的檢測
10.10分子量分布
10.10.1不同分子量有機物的特性
10.10.2不同水源水中有機物分子量分布特徵
10.10.3有機物分子量分布測定方法
第1l章 環境監測質量控制
11.1分析誤差
11.1.1誤差來源
11.1.2誤差的表示方法
11.2準確度、精密度和靈敏度
11.2.1準確度
11.2.2精密度
11.2.3靈敏度
11.2.4檢出限
11.3監測數據的處理
11.3.1有效數字及其運算規則
11.3.2可疑數據的取捨
11.3.3分析結果的統計學表示法——置信區間
11.4環境監測的分析質量控制
11.4.1實驗室內部分析質量控制
11.4.2實驗室外部分析質量控制
第12章 攜帶型水質分析儀器和自動化監測系統
12.1攜帶型水質分析儀
12.2自動化監測系統
12.2.1自動檢測系統的組成
12.2.2數據通信及數據處理系統
12.2.3水質自動監測系統
12.2.4 GSM水質自動連續監測系統
12.2.5基於單片機多機通訊原理的水質線上檢測系統
12.2.6基於web的線上水質自動監測系統
12.2.7水質連續自動監測儀
12.3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的管理和質量保證
12.4自動化監測系統發展趨勢
12.4.1我國環境監測領域的現狀
12.4.2環境監測技術發展趨勢
實驗
實驗一 酸度和鹼度的測定
實驗二 總硬度的測定(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滴定法)
實驗三 銅、鐵、錳、鋅、鎘和鉛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實驗四 氟化物、氯化物、硝酸鹽和硫酸鹽的測定(離子色譜法)
實驗五 高錳酸鹽指數的測定
實驗六 化學需氧量(CODcr)的測定(標準法)
實驗七 溶解氧(D0)的測定
實驗八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測定
實驗九 氨氮的測定
實驗十 亞硝酸鹽氮的測定
實驗十一 硝酸鹽氮的測定
實驗十二 氰化物的測定
實驗十三 揮發酚類的測定
實驗十四 揮發性鹵代烴的測定
實驗十五 石油類和動植物油的測定(紅外分光光度法)
實驗十六 滴滴涕和六六六的測定(氣相色譜法)
實驗十七 細菌菌落總數的測定
實驗十八 水中總大腸菌群的測定(多管發酵法)
附錄
附錄1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附錄2 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
附錄3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附錄4 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規範
附錄5 城市供水水質標準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