飧泄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飧泄
  • 主要症狀:大便泄瀉清稀,完谷不化,腸鳴腹痛
  • 主要病因:清氣不升所致,肝鬱脾虛
  • 出處:《黃帝內經》
定義,相關文獻,

定義

飧(sūn)泄,本病是清氣不升、肝鬱脾虛所致。臨床表現有大便泄瀉清稀,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完谷不化),腸鳴腹痛,脈弦緩等。
此病名源自《黃帝內經》。

相關文獻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三月……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素問·金匱真言論》: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肋,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時病論·卷三》[清]雷豐:經謂“春傷於風者”,乃即病之新感也,即二卷中傷風冒風之證;今謂“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者,此不即病之伏氣也。蓋風木之氣,內通乎肝,肝木乘脾,脾氣下陷,日久而成泄瀉。
《素問·舉痛論》: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