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券學說

食用券學說是一種貨幣信用理論體系中關於信用券的種類和性質、信用券與物價、匯價和利率關係以及信用券與資本形成關係的學說。信用券學說,包含了許多關於信用券的許多新穎而獨到的見解,這些見解對現代貨幣信用理論有重大的影響。信用券學說是1802年由英格蘭銀行董事亨利·桑頓 (1760~1815年) 為闡明英格蘭銀行所採取的方針政策,在其所著的《英國信用券的性質與效果》一書中提出的。

信用券學說的主要內容有: ①關於信用券的種類和性質。桑頓認為信用券是基於商業交易上彼此的信任而發行,其種類有銀行券與票據兩種。二者的區別在於:第一,銀行券為發行者生息,而持有人則得不到利息; 票據發出後隨其價值日增,持有人可享受利息的利益。第二,銀行券因不為持有人生息,故持有人總是要早日用去,因而其流通速度較快; 票據則相反,其流通速度就較慢。二者的流通速度既有快慢之別,故對同額所需的數量也就不同。桑頓在書中還提及,因銀行券行為通貨遠較金幣為優越和便利,它若失去流通性,則不會代同量的金幣流通,而其他信用券即票據代之流通。若銀行券與票據均失去流通性,則由另一種信用形式代之流通,這種形式就是現代的存款通貨或銀行貨幣。②信用券與物價、匯價和利率的關係。桑頓認為,商品的價格全視供求雙方的力量對比而定,那一方的力量強,價格即照那一方的意思決定。求方服從供方力量的程度,則隨其需求彈性轉移。商品的價格如此,與其交換的銀行券的價格也是一樣。因兩者交換時,既可以說是商品對銀行券銷售,也可以說是銀行券對商品銷售的緣故。所以,商品與銀行券的交換,實際上是兩重交易。因而商品價格的高低,就取決於這兩個因素; 該商品的供求比例和通貨的一般供求比例。桑頓認為,假定銀行券增加,則因向銀行借款不難,而使人們持有的銀行券增多。人們持有的銀行券增多,就使需方的力量強大而使供方的力量減弱。需方力量增強,就必然使物價隨之上漲; 相反,若銀行券減少,是物價就隨之下跌。於是,桑頓得出結論: 銀行券量的增減是原因,物價的漲跌是結果。桑頓既以貨幣數量說來解釋信用券與物價的關係,也必然會用貨幣數量說來說明信用券與匯價的關係。他假定銀行券增加,物價上漲,則在對外貿易上必然是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對外收支逆差,從而匯價就不能不下跌。匯價下跌以後,又逐漸轉為出口減加,進口減少,從而使匯價徐徐上升,直至二國間的貨幣購買力趨於相等時,匯價才可穩定。在信用券與利率的關係上,桑頓認為銀行券增減的原因,全在於利率的高低,只要使利率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以使利率與利潤率之間有差額,銀行券就可以無限地增發。所以,利率為銀行券數量增減的關鍵,銀行券本身則沒有自動調節的傾向。他還說: “為要確定人們可望在銀行獲得多少貸款,我們必須研究在當時情況下人們從此借款所能獲得的利潤量。所以,要對此問題作出判斷,我們必需考慮兩點: 第一,借款人借貸此款所支付的利息數額。第二,借款人利用此款後所能獲得的商業盈利或其他盈利數額。因此,可以認為,銀行券增減的關鍵主要在於銀行貨款所收取的利率和現行商業利潤率的比較。” (《英國信用券的性質與效果研究》,287頁) 他最後補充道: “一旦超額利潤消失,銀行券就會停止增加”。③信用券與資本形成。桑頓就英國銀行券發行的較長時期來觀察,說明信用券與資本形成的關係。他從觀察中認為,在此期間,英國的工商業發展,農業進步,全國的資本與收入均無不增加。所以,他特別讚賞信用券對於資本形成、財富增加的功效。但是,桑頓認為信用本身並不是資本,資本不是由信用構成,而是由各種商品所構成。因為,信用券在某人的賬上雖為貸方的一個項目,但就他人而言,則為借方的一個項目。故從全體看來,信用券正好相衝銷,既不是債權,也不是債務。所以,資本絕非由信用券或公債所構成。桑頓認為,信用券本身雖然不是資本,但由於信用券發行的結果,則能通過生產的擴張而造成資本的形成和財富的增加。他認為,銀行券的增發雖不能立即增加國內的商品總產量,但增發的銀行券卻可為生產者提供購買力,使其獲得較多的現有商品,以從事於新的生產。在從事新生產時,必然會使原來的失業者就業,並使原來為劣等企業所僱傭的勞動者轉雇於新企業,但由於工資缺少彈性,不易隨商品價格的上漲而上升,於是就更加刺激生產,而使商品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因物價上升而工資未上升,勞動者被迫減少消費,其他定額收入者亦因收入未增而減少消費,於是就使商品的存量大增。商品從生產增多、消費減少兩方面增進,資本必然形成。但是,桑頓認為,增發銀行券仍要受金準備的限制。黃金為信用券的價值尺度,所以需要保持相當數量的金準備,以維持信用券的兌換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