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學

食學既研究人體與食物之間吸取營養和能量轉換的微觀過程,又研究人類食行為與地球生態之間和諧相處的巨觀過程。

食學的學科屬性,可以這樣理解:從食學研究的兩個對象,即人體與食物的性質來看,屬於自然科學範疇;從食學研究的一對關係,即人類與食物的關係來看,屬於社會科學範疇,所以,食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

食學研究的目的是維護兩個健康,即人的健康、地球的健康。 “四大食病”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二大食災”威脅著地球的健康。食學將會促使人類潛在的壽命基因充分展現,呵護地球生態多樣性、原生性的可持續。

食學學科的基本特徵是絕對普遍性、通俗性、踐行性、綜合性。

食學體系為三元結構,即食物的生產、食物的利用、食相的和諧,簡稱食產、食用、食相,這是食學研究的三大方向。

食產方向包括食源、食業、食品、食災等;食用方向包括攝食、食化、食病等;食相方向包括食俗、食審美、食秩序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學
  • 外文名:Eatology
  • 釋義:進食時吸取營養和能量轉換的過程
定義和背景:,食學名詞:,相關書刊:,

定義和背景:

1.食學定義:
食學,是一門研究人與食物之間關係及規律的學科。或者說,是研究在人類飲食過程中,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這門新學科的出現,將會為人類的食行為提供新的科學依據。食學,是人類科學體系的後來者,將成為人類科學體系重要一員。
食學的食,是動詞,不是名詞,食學不是食品學、食物學,食學是食行為學。食學的奠基者把英文譯為Eatology。
食學既研究人體與食物之間吸取營養和能量轉換的微觀過程,又研究人類食行為與地球生態之間和諧相處的巨觀過程。
2.食學背景:
人類飲食行為的發展,從時間角度需要走過三個時代,即飢食時代、飽食時代、豐食時代。從空間角度當今同時存在三個群體,即飢食群體、飽食群體、豐食群體。這種時間與空間的交叉,是當今人類社會飲食問題的顯著特點,也是諸多人類食行為矛盾的主要原因,如何調解和平衡這個時間和空間的矛盾,產生了開闢專門學科進行系統研究的社會需求。
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人口數量不斷膨脹,現代種植業和養殖業高速發展,追求的是增產增收,是效率和感觀。化肥、農藥、飼料、激素等效率物品的發明,極大地提高了食物的生產效率,滿足了人口增長的需求,滿足了享受的追求。發展至今,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種植業已經離不開化肥和農藥,養殖業已經離不開飼料和激素,食品加工環節已經離不開種類繁多的添加劑。這個階段的食物儘管色香味形發揮到了極致,但充滿了安全隱患,讓人們有防不勝防的感覺。
在人類飲食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無止境地追求食產效率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所帶來食物的負營養化已經威脅到了人類自身。反季節植物和轉基因食物的出現,更是挑戰人類把握食物安全的智慧與能力。食物量與質之間的矛盾,是當今人類必須面對的嚴肅問題。特別是後者,相比人類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建立起來的巨大成就和社會文明,在面對擇食效率和食物品質這個矛盾時,則顯得如此無所作為和無奈。
食物負營養化的危害已日益顯現。這是對人類健康和地球健康的嚴重威脅。如何解決人類吃飽與吃好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難以迴避,是繼續走原來的老路?還是奢求到外星球去尋找食物?或是接受含有某種高能量的注射?這不僅是人類的智慧問題,更是人類智慧的取向問題。食學,應該為人類找到答案。
食事,是關係人類生存的大事,從生產到加工,從攝食到排泄,幾十個子環節,環環都很重要,環環都需要深度認知,與此同時,還需要一個大的理論體系,需要巨觀的系統認知。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由於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逐步肢解了食事原始整體認知,使其碎片化程度越來越高,種植、養殖、捕撈、儲運、加工、銷售、攝食、食化等環節,劃地為牢,各自為政。
食事認知碎片化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使子環節的食事認知容易偏離本來的方向,如現代種植業的目的就是增產增收,各種科學技術的使用,都是圍繞著這箇中心展開,已經偏離或忘記了種植的本來目的—給人類提供安全食物;第二,缺少食事子環節之間關係的認知,食生態、食生產、食儲運、食加工、食商業、食消費、食利用等,相互之間存在著許多種關係,有依賴關係、共生關係、主次關係、因果關係等等,理順這些關係有助於調節食效率;第三,對人類食事整體認知出現缺失,面對人類食事的許多難題,就會找不到原因、找不到答案,就會束手無策,只有從一個巨觀的視角、全新的視角,才能看清人類食事的今天與未來。
從系統論的角度看,碎片化是一個極端去中心化的狀態,大量的碎片化是低效的。食學的創建,提出一種整合碎片化的理論平台,能夠有效地在碎片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繫。從另一個角度看,現階段的碎片化也是人類文明前進的基礎。我們要充分認識這個基礎的潛力,幫助我們組織信息、管理信息,編織食學的知識體系、學科體系。這就要求我們確認“食事”的本源,科學規劃食事整體結構,構建一個嶄新的學科體系。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們對攝食行為有不同的理解,歸結起來,人類認知攝食行為的過程,已經經歷了吃飽、吃好、吃健康三個階段。吃飽階段,人類大部分群體已經走過來,還有12%的群體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吃好階段,許多群體正在享樂中,追求口福,追求體驗,追求文化等等。第三個階段,雖然很多人群已經醒悟,但是如何吃出健康來?一直在困擾著人們,致使許許多多人們在徘徊中。 “四大食病”是危脅“吃出健康”的根源。破譯科學攝食規律很有挑戰性,食學,使在人類追求健康長壽的征途上,多了一種新的理論支撐。
食學追求為每一個人,或者是為每一類人,提供一個科學攝食的指導數據。讓所有人都能很容易的對號入座,為每個人制定準確的攝食方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健康攝食方案。食學強調完善人類的食行為,完善每一個人的攝食行為,以此達到健康長壽的目標。人人都能吃出健康來,人人都能成為壽食者。
美食家是指精通美食創造和美食鑑賞的人。創造與鑑賞是藝術家的兩個方面,精神與物質是食審美的兩個方面。“五覺雙元”是食審美的核心,美食家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烹飪藝術家、傳統美食家、現代美食家、美食大家。

食學名詞:

食行為:人類因食付出的體力和腦力勞動。
食事:人類與食有關的所有行為和事物。
食事認知:人類對食事客觀規律的理論概括和認識過程。
食事認知碎片化:指人類對食事認知的分散性、割裂性、局限性。
食學三元結構:指食學體系中食產、食用、食相的核心位置。
食產:指食物從源頭到餐桌的生產過程。
食用:指食物從攝入到排出的利用過程。
食相:攝食的形態相貌,泛指人類食行為產生的文化現象和行為。
食源:人類食物的來源和存量。
原生食物:在原生態環境中生長的食物。
食物原生性:原生食物與生俱來的優質屬性。
食物逆原生性:人類對原生性食物加工的整體傾向。
食物鏈:各種生物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係彼此聯繫起來的序列。
食物素:食物內含有的所有物質,包括營養素、非營養素、負營養素和未知物質。
食物負營養化:危害人類健康的食物形成趨勢。
食業:與人類食產相關的行業。包括九大子行業:食生態養護業、食種植業、食養殖業、食捕獲業、食加工業、食品製造業、食商業、外食業、食器業、食儲運業。
食業割裂化:指工業文明帶來的對食業分割的現狀與趨勢。
食業鏈:指食物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消費五大環節相互之間形成的一體性關係。
食業部:國家統管所有食相關行業的行政部門。
食宜:適宜的攝食原則和攝食方法。
攝食九宜:數量適宜、種類適宜、頻率適宜、溫度適宜、速度適宜、順序適宜、時節適宜、品質適宜、心情適宜。
攝食行為:指人攝食時的思想、動作。
食者六態:攝食時人所處的六種狀態。即年齡、性別、體質、運動量、疾病、地域環境。
壽食者:是指能夠通過科學飲食健康長壽的人。
食慾:是一種想要進食的生理需求,表現為對食物渴望和期待。
食化:食物與人體進行能量等物質的轉換過程。
食器官:人體與食物進行能量等物質轉換的器官。
食廢:食物與人體進行能量等轉換後排出體外的物質。
食病:因食而產生的疾病。
四大食病:指飢食病、污食病、過食病、偏食病。
食醜相:直接或間接危害人和地球健康的行為,如獵奇、不潔、浪費、奢侈、迷信的食俗。
手食:指以手指抓取食物送進口中的攝食方式。
箸食:指以筷子夾取食物送進口中的攝食方式。
叉食:指以叉子叉取食物送進口中的攝食方式。
攝食觀:主動選擇某類食物的主張。
食禮:體現在攝食行為中的禮節、禮儀。
食俗:指長期相沿積久而成的食行為模式或規範。
食文錄:反映食行為的文字、辭彙、文學作品等記錄。
食審美:人類攝食活動的審美行為。
五覺審美:通過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感官共同感覺到美的過程。
烹飪藝術家:烹飪藝術家是指精通美食製作的人,或者說是精通烹飪且形成獨特風格的人。
傳統美食家:傳統美食家是指精通美食五覺鑑賞的人。
現代美食家:是指遵循食審美的雙元性,精通美食“五覺”、“九宜”兩個方面審美的人。
美食大家:是指既精通美食製作,又精通美食鑑賞的人。
食災:因人類食行為所帶來的災害。
潛在食災:因食而給地球生態和人類帶來的潛在威脅。
食法律:國家頒布的強制人們食行為的規則。
食權:或人類選擇利用食物的權利。
食權三類:是指人類食權、人群食權、個人食權。
四大食權:獲得食物的權利、分享食物的權利、尊重食物的權利、養護食源的權利。
食秩序:人類食行為應該共同遵守的模式、規則。
食效率:人類生產、利用食物的效率。
食生產效率:食物生產的率。
食利用效率:食物攝入人體後食物素轉換並維持機體健康的效率。
食德:約束人們食行為的道德規範。
食育:食學的教育,分為食者教育、食業者教育。
食者教育:面向每一個人的食教育。
食業者教育:面向食業從業人員的專業教育。
食衡:人類與生態、人體與食物之間的良性平衡。
食生態:維持食物生長的自然環境。
食持續:人類食物的持續供給。

相關書刊:


  
《食學概論》
《食學概論》《食學概論》
作者:劉廣偉 張振楣
簡介:這是一本關於創建食學學科的專著。書中首次提出了食學的定義、目的、特點、系統等學科的基本理論,論述了建設食學學科的必要性和發展方向,提出了一系列新定義和新觀念。例如,提出“食史三階段”的劃分方式,釐清人類食事萬象的緣由;提出“兩個健康”的理念,把人和地球生態的健康統一起來;提出“九業歸一”的食業概念,改變被割裂化的食事現狀;提出“六態九宜”的攝食觀,指導人們科學合理飲食;提出了“五覺雙元”的食審美理論,把感官享受和身體健康統一起來;提出了“五大醜相”的食道德觀,倡導摒棄食行為中的不良習慣;提出“二低效應”的理論,指出食生產超高效率的危害;提出“四大食權”的理論,指出人類食事的可為與不可為,是完善人類食秩序的理論基礎。
《食學研究》與《中國食學》
食學
《食學研究》雜誌、《中國食學》叢書,由北京東方美食研究院資助出版。《食學研究》雜誌以“展示百家觀點,匯聚學術精華”為辦刊宗旨。主要欄目有:食源研究、食業研究、食權研究、食病研究、食災研究、食效率研究、食秩序研究、食審美研究、攝食研究、食育研究等欄目。《中國食學》叢書主要資助食研究者的著作出版,叢書內容範圍為:食學學科體系建設,食學領域的巨觀和微觀的專題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