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關

飛龍關

飛龍關位於今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海龍屯村雙龍村民組境內的海龍屯景區,距遵義市主城區28公里。

飛龍關,始建於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與石灰糯米漿錯縫砌築而成,是從屯東進入屯頂大城的第一關,三個券拱相套,其平面略呈“4”字形,一面臨淵(殺人溝),基礎從崖面以下約6米深處開始起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飛龍關
  • 地理位置:貴州省遵義市
  • 加固時間:明代
  • 始建:南宋
簡介,其他,

簡介

飛龍關位於今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海龍屯村雙龍村民組境內的龍巖山上,距遵義市主城區28公里。
飛龍關,始建於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與石灰糯米漿錯縫砌築而成,是從屯東進入屯頂大城的第一關,三個券拱相套,其平面略呈“4”字形,一面臨淵(殺人溝),基礎從崖面以下約6米深處開始起砌。

其他

自古以來就為交通要隘,橫穿雅安的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從雨城區延伸過來,重疊著經過這裡,而後穿過菁口站和黃泥堡,翻越大相嶺進入漢源縣境內,而後分道揚鑣,茶馬古道西去藏區,南方絲綢之路南下雲南。阡陌縱橫的田地旁,可見白色的水泥大堰,清澈的灌溉用水歡快地從飛龍關下的“明月堰”流淌下來。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大堰的一側,有水泥包裹起來的堰壁中,還隱藏著一條暗堰。這條暗堰,就是在當地大名鼎鼎的“石龍”。
據村民介紹,“石龍”為清朝嘉慶年間,當地一位名叫石朝安的能人所造,到今天已經存在了一百七十多年。據說,石朝安自幼聰明伶俐,飽讀詩書,長大後成為既知書達理又懂工匠技藝的“複合型人才”。人到三十,石朝安遠赴日本學習。在異國,他偶然發現了一種採用青石鏤空建造而成的暗堰提灌系統,十分適宜高地農田的水利灌溉。想到自己的家鄉有數百畝旱地,石朝安便學來了石堰的建造技術,回到家鄉修建了這一條暗堰,利用高差的壓力解決了澆灌。因為大堰在山間田野蜿蜒盤旋,恰似一條長龍,村民們便將其喚作“石龍”。
天高雲淡風清,陽光灑滿古老關城,讓人回味這裡昨天的故事。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七月,為了鞏固藏區的安定局面,皇帝派遣果親王允禮護送達賴喇嘛進藏。這支人馬一路深入西南偏僻蠻荒之地,途經飛龍關,四周“霧靄四塞,咫尺不辨人馬”。
雲霧散去,斜陽遍野,一切皆成雲煙。親王長長的儀仗穿過飛龍關隘口,緩慢而堅定地向西走去,守護千年古道的雄關,仍舊昂首遠望,堅定依然。譚凌周安勇實習生陸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