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沙關

飛沙關

飛沙關,在汶川縣映秀鎮上約34公里處,因山勢陡險,飛沙射人,昔有關卡,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沙關
  • 地點:汶川縣映秀鎮上約34公里處
  • 名字由來:因山勢陡險,飛沙射人
  • 懸崖:近百米
飛沙關飛沙關
沙關,又名風頭關,為《松游小唱》中所述“三腦九品坪十八關,一鑼一鼓上松潘”中的“十八關”之一,地處汶川縣綿虒鎮高店村境內。
相傳,唐時楊貴妃進京途中,因天晚宿於該地,見月色較好,星光燦爛,河水清清,花香襲人,於是決定乘夜色去岷江河中沐浴,洗去一路風塵,不想被人偷窺,楊貴妃怒而揚沙,從此這裡不再月明風清,而是狂風大作,飛沙射人,飛沙關由此得名。
該關是刳兒坪向下延伸的山脊,直抵岷江江心,懸崖近百米,岷江鼓浪擊崖,轟然飛沫,跌落成漩。 1952年前,這裡懸崖絕壁,山路僅能通一馬。關上有一券門,門上有一長方形石匾,上刻“飛沙關”三大字,今已經毀。今崖上有聖母祠,已廢,側壁有詩刻,為清人孟維聰所作。1953年在崖中鑿一洞,成阿公路穿洞而去,為該路唯一隧道洞。飛沙關四周灌木零星,蒿草遍野,川西王百合,開於初夏。
據《汶川縣誌》載:縣治二十餘公里處有飛沙關,山上有一平地,地名石紐山刳兒坪。《禹志》云:禹生於石紐。《益州記》述:石紐山者,今其地名刳兒坪,坪上原有禹王廟,聖母祠,社稷,今已毀,尚有遺志。飛沙關口絕壁上刻有“石紐山”三個大字。字跡蒼勁古樸,傳為唐時李白手書題記,勘稱書法藝術之精品。
石紐山,因山石成紐狀而名,昔為交通要塞、軍事關隘,岩石上刻“石紐山”三字,字大如盆,石刻右側有聖母祠,為石木結構,內塑神像,聖母頭纏長帕,身著華麗羌服,廟旁有一塔,名“雙鎮塔”,文革時被毀,至今尚存塔基。
  
今日之飛沙關,僅為成阿公路上一隧道。石紐山下,整日汽車川流不息,然而,倘若你此時登山而上,可尋覓千古禹跡,一覽至今保留于飛沙關嶺上的石刻詩文:“巍巍高嶺掛斜輝,淵下何年浴貴妃,日照華清娘子倦,錢盈蕭褓羯兒肥,紫茵已斷霓裳舞,白壟空傳土塵紛,回首泰陵遺妻在,可憐風撲亂沙飛。”“石紐山前沙尚飛,刳兒坪上黍初肥,茫茫禹跡今何在,喋變羌山汗濕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