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突防能力

飛彈突防能力

飛彈突防能力(penetrating capability of missile)是指飛彈(彈頭)無損傷地通過反導防禦系統攔截區的能力,又稱飛彈空中生存能力,一般用突防機率表示。對於彈道飛彈、巡航飛彈和遠程防空飛彈來說,這是飛彈武器系統一項重要的戰術技術指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彈突防能力
  • 外文名:penetrating capability of missile
  • 學科:航空工程
  • 領域:工程技術
簡介,分類,飛彈突防能力的評估,影響飛彈突防機率的主要因素,提高反艦飛彈突防能力的主要對策,

簡介

飛彈突防能力(penetrating capability of missile),飛彈(彈頭)無損傷地通過反導防禦系統攔截區的能力,又稱飛彈空中生存能力,一般用突防機率表示。對於彈道飛彈、巡航飛彈和遠程防空飛彈來說,這是飛彈武器系統一項重要的戰術技術指標。
2010年前,戰略飛彈防禦系統和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的攔截區仍將在彈道中段和再入段,地地和潛地戰略彈道飛彈以及地地戰術彈道飛彈的突防能力仍集中體現在彈頭上。將來,隨著天基和機載定向能攔截武器以及動能攔截武器的發展和部署,彈道飛彈突防將逐步從彈頭突防嚮導彈武器系統全彈道分層綜合突防發展。

分類

飛彈突防能力可分為相輔相成的技術突防能力和戰術突防能力兩類。
(1)技術突防能力主要取決於飛彈(彈頭)是否採取了有效的突防措施。
(2)戰術突防能力取決於作戰時能否靈活運用各種戰法。

飛彈突防能力的評估

評估飛彈突防能力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但有兩點是基本的:第一點,評價的基礎是地面試驗和飛行試驗,特別是靶場實彈攻防對抗試驗;第二點,評價的基本方法是建立攻防系統模型,開展大系統仿真。戰略攻防和戰區攻防是體系對抗,任何反導試驗靶場都無法復現對方的整個反導防禦系統、尤其是不可能復現核攻擊和核攔截。因此,已開發國家在重視實彈攻防對抗試驗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用大系統仿真的方法評估突防能力和防禦能力。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已開發國家先後建成了性能先進的攻防仿真試驗台,開展“紅藍交戰”,採用地面試驗、飛行試驗和大系統仿真相結合的方法評估飛彈的突防能力。

影響飛彈突防機率的主要因素

(1)密度對突防機率的影響
飛彈的進入密度是指飛彈進入敵防空範圍內的平均飛彈數。隨著反艦飛彈進入密度的增加, 突防機率及突防數隨之增加, 但突防機率的增加呈指數變化規律, 所以, 通過縮短飛彈發射的間隔時間,增大飛彈發射密度是提高飛彈突防機率的有效途徑, 而且與增加發射飛彈數量相比, 增大飛彈發射密度是有效的方法。
(2)方向數對突防機率的影響
反艦飛彈攻擊樣式分為單方向攻擊和多方向攻擊。單方向攻擊時, 反艦飛彈從同一個方向進入防區, 艦上的防禦武器可以集中火力對一個方向的飛彈進行攔截;多方向攻擊時, 反艦飛彈從兩個以上方向進入防區, 迫使艦載防禦系統分散火力。所以反艦飛彈攻擊的方向數對突防機率有直接的影響。反艦飛彈從一個方向攻擊時, 反艦飛彈突防機率幾乎等於零;反艦飛彈從4個方向同時攻擊時, 反艦飛彈的突防機率可大於60%;當有6個方向進入的時候, 突防機率接近1。
多方嚮導彈攻擊既可以通過發射兵力實施多方向攻擊, 也可以利用機動彈道的反艦飛彈實施多方向攻擊;但是, 多方向攻擊需要進行戰術機動, 組織指揮與協同比較複雜。所以, 發展高性能機動彈道、實施全方位攻擊的反艦飛彈對提高突防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3)高度對突防機率的影響
在給定條件下, 飛彈突防機率與飛行高度的關係如圖1所示。由於艦載防禦武器系統作戰空域在不同高度上的邊界是不同的, 在不同高度上對飛彈的殺傷機率也是不同的, 所以飛彈從不同高度進入時的突防機率是不同的。在一定作戰空域內, 高度越低突防機率越大。當飛彈掠海飛行, 高度降低到某一值時, 艦載防禦武器無力攔截, 飛彈的突防機率達到最大。
(4)速度對突防機率的影響
反艦飛彈飛行速度影響飛彈通過艦載防禦武器作戰空域的時間, 因而對飛彈突防機率有很大的影響。利用反艦飛彈突防模型, 可確定突防機率與飛彈飛行速度的關係為Q =j(v) 。在給定條件下, 可計算突防機率隨飛彈飛行速度的變化規律, 在高超聲速以下, 反艦飛彈的突防機率與飛彈速度之間基本上是線性關係。所以,發展超聲速反艦飛彈是提高飛彈突防機率的重要途徑。此外, 還有雷達反射截面積對突防機率的影響等等。

提高反艦飛彈突防能力的主要對策

突防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由對抗反導系統最佳措施來實現。可以劃分為積極的和消防的措施。
積極措施有:毀傷、破壞敵反導系統;迷盲敵反導系統的偵察和瞄準設備;破壞敵反導系統的作戰裝備指揮設備。這些措施提高了飛彈飛行中的安全,降低敵方對它的殺傷機率。
消極措施包括採取各種用於提高飛彈突防機率的措施,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可劃為對雷達實施無源干擾,各種反飛彈機動措施,目的是防止飛彈被捕捉;第二種可劃為旨在減小飛行中被發現機率的一些措施,即:合理分布飛彈編隊,增加同時再入彈道飛彈的數量,並使用分導式(或子母)戰鬥部;減小彈道飛彈的雷達反射截面積。
(1)高速飛行
亞聲速飛彈飛行時間長, 給目標留下較充足的反應時間和防禦時間, 從而降低了反艦飛彈攻擊的突然性和突防能力。如果反艦飛彈採用超聲速飛行, 就可以縮短被攻擊目標的防禦時間,可以大大減少雙方對抗的有效作戰時間, 提高突防機率。
(2)變化的彈道
採用彈道式戰術飛彈的彈道,由於飛彈再入後末端馬赫數可以達到10(速度上完全可以更快, 考慮到自身控制系統的限制), 且雷達反射截面積大小主要取決於飛彈的直徑, 反射截面積將可能減小到0.001m2 , 甚至更小, 不容易被發現, 就是在25km左右的高空被發現, 由於反艦飛彈速度的優勢, 艦空飛彈也很難形成有效的抗擊, 將會大大提高突防機率。
採用機動彈道反艦飛彈採用機動飛行, 會增加艦艇探測設備的跟蹤難度和精度, 使艦載攔截武器的隨動系統處於不穩定的工作狀態, 增大其動態誤差, 增加了抗擊的難度, 使得反艦飛彈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抗擊能力, 從而提高了突防能力。
(3)超低空飛行
一般是用無線電高度表把飛彈控制在10m~20m或更低的高度上巡航飛行, 利用地球曲率的限制, 減小水面艦艇發現反艦飛彈的距離, 縮短其防禦時間。反艦飛彈掠海飛行時, 由於艦載雷達始終工作在低仰角和負仰角狀態, 可利用海雜波和多路徑效應降低艦載雷達發現反艦飛彈的機率和跟蹤精度, 提高突防能力。超低空掠海飛行彈道構成了反艦飛彈突防的理想狀態, 在5m, 7m, 10m超低空掠海飛行, 能有效增加目標艦艇發現、攔截的難度, 提高反艦飛彈的突防能力。
(4)進行航路規劃
對目標進行多方向攻擊, 不但要求飛彈從不同的方向進入, 還要求從不同方向攻擊的飛彈基本同時到達, 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要達到對目標進行多方向攻擊的要求, 就要充分發揮載彈平台的作用, 對在同一平台發射的飛彈進行航路規劃。已有多個國家生產了具有航路規劃功能的潛艦、艦艦、地艦、空艦飛彈。
(5)採用隱身技術
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積:反艦飛彈採用機動飛行, 增加了艦艇探測設備的跟蹤難度和精度, 使艦載攔截武器的反艦飛彈採用隱身技術可以降低水面艦艇探測設備發現反艦飛彈的機率, 減少發現距離及目標艦艇的有效防禦時間,可以達成隱蔽攻擊、出奇不意的效果。
末制導雷達二次開機:反艦飛彈攻擊的目標在海上, 很少有諸如山、樹、建築的障礙體, 因此, 末段導引主要用主動雷達來實現。由於艦艇機動的速度比飛彈飛行的速度慢得多, 而末制導雷達搜尋扇面較大, 只要二次開機的距離選擇正確, 經過仿真計算, 其捕捉機率在98%以上, 完全可以滿足飛彈攻擊的要求。採用二次開機技術, 大大減少了末制導雷達的工作時間, 從而降低了被發現、干擾的機率, 提高了突防能力。
(6)採用複合制導
隨著反艦飛彈打擊距離的不斷增程, 到2010年左右, 中程反艦飛彈的射程要提高到500km, 對制導系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由於複合制導能夠提高制導精度, 增強抗干擾能力, 反艦飛彈象其它巡航飛彈一樣採用複合制導, 勢在必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