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搖籃:太空行走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

飛天搖籃:太空行走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

《飛天搖籃:太空行走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即太空出艙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解釋說明出艙活動對出艙航天員的生理、心理要求以及出艙航天員的選拔和訓練過程。《飛天搖籃:太空行走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以輕鬆的筆墨介紹航天員要經過怎樣的訓練才能考取太空漫步的“駕照”,用生動的實例展示選拔的苛刻標準和各種故事。通過國內外航天員的訓練感受,向讀者展示非常有特色的水下訓練、失重飛機訓練、出艙程式訓練、模擬器訓練以及艙外航天服實驗艙真空體驗訓練。

基本介紹

  • 書名:飛天搖籃:太空行走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
  •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ISBN:9787535754684
  • 作者:陳善廣
  • 品牌: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飛天搖籃:太空行走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航天員選拔訓練的歷程及相關訓練設備,並通過對航天員選拔訓練的分析,總結了選拔訓練的經驗。同時,我們精心選用了百餘幅航天員選拔訓練的圖片,使《飛天搖籃:太空行走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圖文並茂、生動形象、可讀性強。
《飛天搖籃:太空行走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以最真實的筆觸系統地回顧了航天員選拔訓練的過程,內容豐富,融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為廣大讀者揭開了航天員的神秘面紗,是廣大航天愛好者學習與參考的不二選擇。
三名承擔神七飛行任務的航天員唯一聯名推薦的有關神七太空出艙活動的權威精品圖書!隨書贈送DVD-ROM光碟,全國獨家披露神七航天員在太空拍攝的珍貴視頻資料,另包含有趣的航天小遊戲和航天視窗。幸運讀者可以獲得參加航天員體驗營的資格,走進北京航天城與中國航天員面對面交流,親身體驗、感知航天員的訓練與生活。湖南科技出版社聯袂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下屬《航天員》雜誌社打造的精品力作。
《漫步太空書系》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共有4個分冊,分別為《探索印記》、《蒼穹信步》、《飛天搖籃》、《神七紀實》。是一套有關太空出艙的基礎性科普讀物,力求科學、權威、專業、普及相統一。

作者簡介

陳善廣,1962年12月出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航天員》雜誌、《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雜誌主編。負責主持和參與了10多項國家和部委重點科研項目和課題,並獲得10多項研成果獎。出版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1995年當選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首批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04年獲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獎及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創新工程獎。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沙裡淘金
問鼎蒼穹,你可擔當重任嗎?
第一關——預備航天員
第二關——訓練期航天員的選拔
第三關——飛行乘員組的選拔
挖潛排短,豈容半點隱患?
與醫院的零距離接觸
連結:實驗室檢查和常規物理檢查
身體器官的“超常體驗”
向天問心,孰能從容相對?
心理選拔是件科學的事兒
心理選拔的“金剛鑽”
心理選拔的結果評定頗有講究
乘組選拔
出艙活動最佳人選

第二章 百鍊成鋼
挑戰自我,適應太空環境
千錘百鍊——體質訓練
連結:航天員的肌力訓練
連結:楊利偉的訓練數據
挑戰極限——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
連結:胸背向超重效應和頭盆向超重效應
連結:超重訓練設備
頭暈目眩——前庭功能訓練
“超人”體驗——失重訓練
連結:“伊爾-76”訓練機
顛三倒四——血液重新分布適應性訓練
連結:血液重新分布適應性訓練的設備
其他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
駕馭飛船,練就嫻熟技能
上下求索——基礎理論訓練
我的飛船我做主——專業技術訓練
連結:載人太空飛行器
扣動心弦,建立穩健心態
心理穩定性訓練
隔離訓練
心理支持
應急自救,危難之中生存
待發段——特殊滑道化險為夷
連結:滑道系統如何保障航天員的安全
連結:逃逸塔
上升段——因勢利導,最小代價達成目標
運行段和返回段——把握均勢,百戰百勝
著陸段——細節決定成敗
著陸後——狹路相逢智者勝
連結:航天員的救生裝備
連結:海(水)上生存訓練的過程:
連結:寒區生存訓練的過程
連結:沙漠生存訓練的過程
連結:熱帶叢林生存訓練的過程
連結:航天救生的方式
虛實結合,模擬飛行全程
我命由我,不由天——飛行程式與任務模擬訓練
連結:正常飛行程式的5個飛行時段及其訓練內容
連結:正常飛行程式訓練的目的
連結:應急飛行程式與故障處理訓練的目的
連結:飛行程式訓練模擬器
沙場點兵,臨危不亂——大型聯合演練

第三章 天外漫步
簡述出艙活動訓練
出艙活動訓練的基本內容
出艙活動訓練的目的和意義
出艙活動理論訓練
出艙活動史概論
連結:人類出艙活動簡史
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
連結:選擇出艙視窗時需要考慮的主要影響因素
連結:美、俄兩國出艙活動程式比較
出艙活動醫學基礎理論
氣閘艙理論
連結:典型氣閘艙簡介
艙外航天服理論
出艙程式訓練模擬器理論
中性浮力水槽設備理論
連結:幾種典型的中性浮力水槽
出艙活動專業技能訓練
專業技能訓練的內容
典型的專項技能操作項目
出艙程式訓練
出艙程式訓練的內容
連結:“奧蘭-M”艙外航天服出艙程式訓練的主要內容
出艙程式訓練的方法
出艙活動任務訓練
連結:著水槽訓練服水下訓練的基本內容
出艙航天員的心理訓練
連結:有助於航天員適應失重狀態的訓練

第四章 飛天基地
初現端倪的飛天基地
歐洲航天局與歐洲航天員中心
日本的筑波航天中心
印度與載人航天
美國詹森航天中心
中心的誕生
中心的任務
光輝的歷史
訓練設施
飛控任務
對外宣傳
展望
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
星城——航天員的搖籃
輝煌的成就
完善的航天員訓練體系
中心的博物館——連線歷史與未來的地方
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展望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中心的誕生
中心的使命
追趕世界的中國飛天
祖國的航天事業高於一切
用中國特色打造世界一流
展望

文摘

祖國的航天事業高於一切
中國航天員中心是一個忠於祖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光榮群體。在這個集體中,無論是航天員還是教練員、醫監醫保醫生,無論是科研人員還是管理人員、保障人員,他們視祖國的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用常人難以想像的付出與犧牲,默默無聞地搭建著中國航天員的飛天之梯。
要完成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轉變,需要經過千錘百鍊。10年來,無論學習多么繁重,訓練多么艱苦,無論遇到多么大的困難和挫折,面臨多大的風險和挑戰,14名航天員無一人中途退縮,矢志航天的志向始終沒有改變。
中國首次載人飛行獲得圓滿成功後,航天英雄楊利偉說:“真正的英雄應該是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在祖國載人航天戰線的全體同志。”這是中國航天員發自內心的話。
航天員的訓練大綱雖然制定出來了,但實際操作是否可行,是否存在危險性,是否合理適度等,誰也沒有實踐過。因此,在航天員訓練之前,航天員教練都先進行實際體驗。從離心機、轉椅、四柱鞦韆訓練,到高空跳傘、海上救生,凡是涉及生理極限、危險的訓練和操作,他們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說:“保證航天員的訓練安全有效,是我們的最基本職責。”
醫監醫保醫生被稱為航天員的“守護神”。從航天員進入研究所以來,3000多個日日夜夜,他們一直盡心關注和保護著航天員的健康。哪裡有航天員,哪裡就有他們。在執行載人飛行任務時,飛船起飛前,他們是最後一個離開航天員的人;飛船返回時,他們又是第一個迎接航天員的人。
飛船的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事關航天員在太空的生命安全。科研人員時時刻刻地告誡自己:“航天員的生命在我心中,環控生保的質量在我手中。”這是他們對航天員生命的神聖承諾。在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里有一個關鍵部件——高壓氧瓶,與地面上使用的高壓氧瓶相比,它的要求十分苛刻,不僅體積要小,質量要輕,還要經受得住超強外力的衝擊。他們精心設計了一個只有籃球大的氧氣瓶,瓶裡面高達200個大氣壓。但對這個產品進行振動考核時,許多單位都不願意接手這項試驗,給再高的報酬也不乾。因:勾內行的人都知道,氧氣瓶高壓振動試驗,猶如一個大炸彈,遇到一點火星,就會爆炸。最後是研究所自己的科研人員冒著危險完成了這項試驗。楊利偉順利返回地球後說:“飛船裡面的空氣比地面還好。”這是航天員對他們工作最大的褒獎。
用中國特色打造世界一流
與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一同成長,中國航天員中心走的是一條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益、低成本的發展道路。
經過艱苦努力,中心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醫學工程學科。這一綜合性學科以實現載人航天中人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和高效工作為目標。
中國航天員中心的建立,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與國際接軌,便於更好地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心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醫學工程學科方向,並使之在工程實踐中創新發展。
在中國航天員中心,處處能感受到強烈的中國特色和中國模式。
一走進中國航天員中心醫監醫保研究室的中醫實驗室,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中藥味。這裡的科研人員為每名航天員建立了中醫保健檔案,每年3次的體檢都要對航天員望聞問切,辨證論治,對航天員整體功能狀態全面進行評價、判斷,並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實施整體調理。
大負荷的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有時會導致他們的身體出現某種功能的紊亂,比如疲勞、睡眠不好、血壓波動等,這時中藥的調理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從1998年至今,航天員中心設立了“中藥茶房”,很受航天員歡迎。中國航天員中心多年的研究成果顯示,中醫在航天醫學中能夠發揮獨有的作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世界航天食品當中,中國的航天食品獨具中國特色。”被稱為“航天員大廚”的航天營養與食品研究室科研人員認為,“傳統的中式菜品都儘可能出現在航天食譜中,相比西餐更加色香味美,可口宜人。”
中國的航天食品以中式食品為主,搭配成的航天膳餐具有明顯的中餐特色,能夠符合航天員的口味要求。膳食有主食和副食之分,主食主要以米、面類的食物為主,副食講究葷素搭配。在加工上注重色、香、味、形,如八寶飯不僅風味獨特、色澤艷麗,其中的蓮子、桂圓等配料還有保健功能,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
中國航天員中心的航天服工程研究室,負責航天服的研製工作,他們已經成功建立了一套航天服的研發體系。而美國和俄羅斯航天服的研製工作,都是由上千人的大公司負責進行的。“這一對比,充分體現了中國航天員中心醫、工集合,高度集成的優勢。”
除了用於載人航天之外,中國航天服技術還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益。在2003年非典期間,他們利用航天服中的冷卻技術,製作了相變冷卻背心,贈送給小湯山醫院和解放軍309醫院的醫護人員,有效解決了防護服散熱問題。航天通信帽具有良好的抗噪聲性能,已推廣套用於坦克部隊,並參加了1999年的國慶大閱兵。航天服的密封調壓、通風散熱、排濕、抗衝擊等技術,正轉移到消防服、潛水服,或者工業防護服等功能性服裝的開發上,將帶動中國服裝工業的發展。
展望
時光荏苒,歲月更迭,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在2008年4月1日迎來了她的40華誕。從破繭而出到化蝶為舞,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跨越了整整40個春秋。40年,風雨兼程;40年,繼往開來;40年,開拓前進……
積極備戰“神舟”七號任務的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舉行隆重集會,紀念中心40華誕。會上宣布,鑒於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也為了表達對中國航天員的崇高敬意,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相關組織批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將2007年1月2日發現的獲得永久編號為3531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航天員中心星”。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由發現者命名並得到國際公認的天體。由於小行星命名的嚴肅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獲得小行星命名成為世界公認的一項殊榮。這是繼“楊利偉星”、“費俊龍星”、“聶海勝星”、“神舟星”之後,我國載人航天領域命名的第五顆星。
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僅負責航天員的訓練和選拔,而中國航天員中心所承擔的任務,在俄羅斯相當於一個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加上四個專門研究所。高度整合增加了難度,但這也正是中國航天員中心的最大優勢所在。
關於中國航天員中心的未來規劃有三個目標:第一,要具有培養國際性航天員的能力;第二,要著眼中長:朗航天飛行和更長遠的星際飛行,與其他國家加強合作交流;第三,要進行女航天員和第二批男性航天員的選拔。
十幾年前,一位俄羅斯功勳航天員站在正在建設中的北京航天城裡感慨地說:“這裡將崛起一座令世界吃驚的航天員中心。”今天,這位航天員的預言已經成為現實。中國航天員中心又向著新的目標發起了衝鋒。
隨著“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飛船相繼成功升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以“航天員出艙活動、空間交會對接和建設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空間實驗室”為主要目標的第二步任務開始起步。中國航天員中心正在為此進行著準備。

序言

失敗是什麼?什麼都不是,只是離成功更近一步。成功是什麼?就是走過了所有通向失敗的路,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的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十年磨一劍,劍氣已彌天。
航天員選拔與訓練是載人航天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一直備受矚目。航天員作為載人航天的主體,必須通過嚴格的篩選和長期的科學訓練才能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飛行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具備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作為一本科普讀物,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搭建世界航天員交流平台,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航天員的培養現在看來還顯得有些神秘,但是未來航天員培養方式勢必走國際化、多元化、全民化路線。其中,全民化即訓練基地拿出一部分資源進行開發,專門用於旅遊項目,讓普通的老百姓也有機會體驗航天員的工作、生活模式,使資本的運作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目前已經開始有試點,對媒體的宣傳也日漸透明化、日趨動態化。然而隨之而來的政府干預尚未出台,放開的尺度尚未明確,這樣一個潛力無法限量的資源一旦開發,如何巨觀掌控,還是一個空白。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航天技術將不再僅僅是金字塔的頂端,我們更需要全民的參與和協作。這就需要更多地人了解航天,了解航天員。
為了滿足廣大航天愛好者的需求,我們查閱和分析了大量國內外相關資料,根據編者10年來航天員選拔訓練的實踐編寫了《漫步太空書系》之《飛天搖籃》一書。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陰影和光明一樣,都是人生的財富。我們都想一口吃成個胖子,在3分鐘內學好英語,在5分鐘內解決所有難題,可是難道成功是那么容易的嗎?成功者只因不怕困難,所以才能出類拔萃。航天員在執行飛行任務之前,要經歷多年嚴格的訓練,長期的訓練一再重複,航天員始終以平常的心態去面對。
在太空飛行中,航天員承擔著太空飛行器的監視、操作、控制和管理任務,隨著載人航天的發展,這些任務種類越來越多,數量越來越大,每一項任務完成的質量都可能影響飛行的安全和整個航天任務,因此對航天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爭取零失誤。這對航天員的學習能力,知識結構及職業技能上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但是經過幾個月甚至幾年的長期反覆訓練,由基礎訓練到專業技術訓練,飛行程式與任務訓練,再到最後的強化訓練與任務準備訓練,一步一步走過來,他們最終成為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合格航天員。
本書約11萬字,分為四章,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航天員選拔訓練的歷程及相關訓練設備,並通過對航天員選拔訓練的分析,總結了選拔訓練的經驗。同時,我們精心選用了百餘幅航天員選拔訓練的圖片,使本書圖文並茂、生動形象、可讀性強。
本書以最真實的筆觸系統地回顧了航天員選拔訓練的過程,內容豐富,融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為廣大讀者揭開了航天員的神秘面紗,是廣大航天愛好者學習與參考的不二選擇。
編者
2008年9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