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蝕坑

風蝕坑

風蝕坑是沙地和沙漠化地區常見的一種風蝕地貌類型,廣泛分布於我國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嫩江和呼倫貝爾等沙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蝕坑
  • 地區:沙地和沙漠化地區
  • 類型:風蝕地貌類型
  • 分布:毛烏素、渾善達克
  • 本質:沙質草地沙漠化發生過程
  • 原因:以風為動力,並受人類活動等影響
地貌成因,參考文獻,

地貌成因

風蝕坑的出現和發展也是沙質草地沙漠化的發生過程和表現形式(朱震達,1989)。但與其分布相反的是,對風蝕坑的研究程度卻比較低,個別研究還主要集中在海岸沙丘風蝕坑。因此,有必要對沙質草地風蝕坑動力學過程及其環境影響進行研究,為準確評估該地區的沙漠化程度和防治沙漠化發展提供依據。
風蝕坑
風蝕坑是沙質草地沙帶或沙丘地形成發展的起始形態,也是發生在草地生態系統中的主要地表過程之一,其形成直接影響到植被等其他地表過程,並導致沙質草原地區的景觀格局複雜化和景觀異質性增強。沙地景觀是乾旱氣候或氣候變乾的產物,其變化也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對沙地主要地貌類型之一—風蝕坑形成過程和演變規律的研究也有助於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沙地景觀格局和過程。
風蝕坑的形成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積物且具有植被覆蓋的地區,以風為動力,並受人類活動等其他作用影響的一系列氣候地貌過程。沙地的的演變過程是大氣的侵蝕力(主要由風速、風向和頻率決定)和沙地表面抗侵蝕力(主要由地表植被、土壤水分和沙物質性質決定)之間相互作用達到平衡的結果(Thomas,2005),其中,風蝕坑形態動力學過程(形態對氣流與輸沙率的回響與反饋過程)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圖1表示了風蝕坑形態動力學過程中影響風蝕坑形態的主要因素。
風蝕坑形態主要由風沙流塑造,當攜沙氣流進入風蝕坑系統,風蝕坑形態將會重新改造氣流,垂直結構和水平格局發生變異,形成獨特的氣流場結構。主要是近地表風速的空間差異造成不同部位剪下力的不同,從而導致輸沙率的空間差異和不同部位蝕積速率的差異,最終使得風蝕坑形態發生變化。因此,認識形態-氣流相互作用是理解各種風沙地貌動力學過程的關鍵。近年來,基於形態-氣流相互作用的沙丘等正地貌實驗研究越來越多,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Hesp,2005;Xunming Wang,2003),但對負地貌的有關研究卻很少(Hesp,1996)。所以,只有對表面氣流和形態蝕積變化對其的反饋進行詳細觀測,才能充分理解風沙動力過程(Wasson,1986;Lancaster,1986)。

參考文獻

1. 莊燕美,哈斯.沙丘風蝕坑的形態及動力過程的研究進展.乾旱區地理,2005,28(5):632-637.
2. 張德平,馮宗煒,王效科,等. 呼倫貝爾沙質草原風蝕坑的初步研究. 自然科學進展, 2006,16(10):1341-1345.
3. 張德平,王效科,哈斯,等. 呼倫貝爾沙質草原風蝕坑研究(1)--形態,分類,研究意義. 中國沙漠,2006,26(6):894-902.
4. 張德平,孫宏偉,王效科,馮宗煒. 呼倫貝爾沙質草原風蝕坑研究(2)--發育過程.中國沙漠,2007,27(1):20-24.
5. 張德平,王效科,胡日樂,馮宗煒. 呼倫貝爾沙質草原風蝕坑研究(3)--微地貌與土層的影響.中國沙漠,2007,27(1):25-31.
6. 張德平,王效科,孫宏偉,馮宗煒. 呼倫貝爾沙質草原風蝕坑研究(4)--人類活動的影響.中國沙漠,2007,27(2):214-220.
7. 王帥,哈斯,張軍等.呼倫貝爾沙質草原碟形風蝕坑表面氣流及其意義.中國沙漠, 2007, 27(5): 745-749.
8. 王帥,哈斯.呼倫貝爾沙質區域風況與風蝕坑形態特徵.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3): 74-79.
9. 王帥,哈斯.風蝕地貌形態與過程研究綜述.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09, 31(1): 100-106.
10. 王帥,哈斯.呼倫貝爾沙質草原槽形風蝕坑表面氣流特徵.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9, 7(2): 80-85.
11. 王帥,哈斯.呼倫貝爾沙質草原風蝕坑沉積物粒度特徵.水土保持通報, 28(6): 98-105.
12. 閆旭,張德平,夏顯東,哈斯. 呼倫貝爾沙質草原風蝕坑形態發育模式分析.中國沙漠,2009,29(2):212-218.
13. Zhang Altan MunkhDalai, Feng Zongwei, Wang Xiaoke, Sun Hongwei, Zhao Jiaming and U Hurlee. Sandy grassland blowouts in Hulunbuir, northeast China: geomorphology, distribution, and cause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7(2007)68-73.
14. Wang Shuai, Hasi Eerdun, Zhuang Yanmei and Zhang Ping. 2008. A study of blowouts in the Hulun Buir Sandy Grassland, Northeast China. In: Correa, A.C., Agnello, M.F.,Todd, R. and Peterson, R. (ed). Water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Lands.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5-17 November 2006, Lubbock, Texas, ICASALS Publication 2008-1, pp. 191-19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