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熱瘡

風熱瘡是一種斑疹色紅如玫瑰,脫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膚病。又稱之血疳瘡、風、母子瘡等。可見於現代醫學中的玫瑰糠疹

基本介紹

  • 別稱:血疳瘡、風癬、母子瘡
  • 英文名稱:wind-heat  sores;pityriasis rosea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多發群體:青壯年
  • 常見發病部位:胸(尤為胸部兩側)、背、腹、四肢近端、頸部
  • 常見病因:過食辛辣炙博,或情志抑鬱化火
  • 常見症狀:軀幹或上臂或股部發生一個指甲或稍大的橢圓形或圓形淡紅色或黃紅色鱗屑斑,邊緣微高起,上被糠秕樣鱗屑等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診斷,鑑別診斷,辨證施治,預防,

病因病機

過食辛辣炙博,或情志抑鬱化火,導致血分蘊熱,熱傷陰液而化燥生風,復感風熱外邪,內外合邪,風熱凝滯,鬱閉肌膚,閉塞腠理而發病。

臨床表現

開始常於軀幹或上臂或股部發生一個指甲或稍大的橢圓形或圓形淡紅色或黃紅色鱗屑斑,邊緣微高起,上被糠秕樣鱗屑,稱母斑、先驅斑、原發斑,往往被患者忽視。母斑出現後約1~2周,軀幹及四肢近端相繼成批出現形態與母斑相同而形狀較小的紅斑,此稱子斑、繼發斑,皮損橫列橢圓,其長軸與皮紋走向一致,中心略有細微皺紋,境界清楚,邊緣不整,略似鋸齒狀,多數孤立而互不融合。子斑出現後,母斑轉為暗淡,經過中性質乾燥,無濕潤傾向。消退時先自中央開始,由黃紅色轉為黃褐色、淡褐色而消失。邊緣炎症消退後,圍繞中心部鱗屑形成環狀而甚似體
不典型皮損可為丘疹、風團、水皰及紫癜,但罕見。

診斷

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青壯年多見。部分患者有感染史、過敏史等。春、秋季常見。自覺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多無全身症狀,或有低熱、輕度頭痛、咽痛等症狀。本病有自限性,通常經4~6周皮損自行消退,一般不復發。偶有皮疹成批反覆出現,病程延至六個月以上始愈者。好發於胸(尤為胸部兩側)、背、腹、四肢近端、頸部,股上部少見,不發於顏面及小腿,黏膜偶見受累。

鑑別診斷

白癜風多發於胸背、頸側、肩胛等處,皮損為黃豆到蠶豆大小的斑片,微微發亮,先淡紅或赤紫,將愈時呈灰白色斑片。一般無自覺症狀,或有輕度瘙癢。真菌檢查陽性。
皮損數目少,呈環形。中心有自愈傾向,周邊有丘疹、水皰。真菌檢查陽性。

辨證施治

1.內治法
(1)風熱蘊膚證 證見發病急驟,皮損呈圓形或橢圓形淡紅斑片,中心有細微皺紋,表面有少量糠秕狀鱗屑;伴心煩口渴,大便乾,尿微黃;舌紅,苔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則 疏風清熱止癢。
主方 消風散加減。
方藥 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仁、荊芥、蒼朮、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瘙癢甚者,加白鮮皮、地膚子以祛風止癢。
(2)風熱血燥證 證見斑片鮮紅或紫紅,鱗屑較多,瘙癢劇烈,伴有抓痕、血痂;舌紅,苔少,脈弦數。
治則 涼血清熱,養血潤燥。
主方 涼血消風湯加減。
方藥 白芍,黃芩,鮮生地,桔梗,荊芥,防風,梔子,僵蠶,黃柏,黃連,甘草,歸尾,花粉,銀花,山豆根,升麻,薄荷。血熱甚者,加水牛角以涼血清熱。
2.外治法
(1)以5%~10%硫黃膏處塗或三黃洗劑、藥水、複方蛇床子洗劑等外搽,每天3~4次。
(2)苦參、蛇床子,土茯苓,川椒,明礬,煎水外洗,每天1次。

預防

注意皮膚清潔衛生,避免風邪外襲。皮膚忌用熱水燙洗,避免搔抓,忌用刺激性的外用藥物。忌食辛辣、魚腥發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