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氣(漢語詞語)

風氣(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風尚習氣,社會上或某個集體中流行的愛好或習慣 2.風度。一個表現自己的行為或風度 有產階級的教育和社會風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氣
  • 出處:《魏書·李琰之傳》
  • 詞義:風尚習氣
  • 拼音:feng qi
基本釋義,引證解釋,出處,地方差異,

基本釋義

  1. 風尚習氣,社會上或某個集體中流行的愛好或習慣
  2. 風度。一個表現自己的行為或風度

引證解釋

  1. 指空氣和由空氣流動而生的風。
    《文選·宋玉》:“其所託者然,則風氣殊焉。” 呂向 註:“雖同托戶穴,其於清濁亦殊矣。”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西四十里有 風山 ,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習常不止。”
    明 高啟 《送顧倅序》:“士之仕於外者,鹹樂居之;以其風氣清美,有山川台榭之勝,魚稻茶筍之饒。”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七章:“但窟居者多在山谷之幽,風氣不通,故於衛生不宜,太平極樂則居山頂,風氣四通,故於養生最益也。”
  2. 氣候。
    《尚書序》:“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漢書·西域傳上·安息國》:“﹝ 安息國 ﹞土地風氣,物類所有,民俗與 烏弋 、 罽賓同 。”
    宋 洪巽 《暘谷漫錄》:“﹝ 周俊叔 ﹞得十二時竹一根於某州,植之家庭,非土地所生,風氣所宜也,久不筍。及筍矣,又多憔悴不茂。”
    《元典章·戶部十二·和買》:“古人立法取賦,必因其土地所生,風氣所宜以為之也。”

出處

(1)《魏書·李琰之傳》:“ 琰之 雖以儒素為業,而語人言,吾家世將種,自雲猶有 關 西風氣。”
(2)宋 蘇轍 《奉使契丹·燕山》詩:“居民異風氣,自古習耕戰。”
(3)清 袁一相《睢陽袁氏(袁可立)家譜序》:“昭信(袁榮)而後,或隱或顯,迄五世祖(袁錦韓城廣文,則風氣漸開。”
(4)夏衍 《秋瑾傳》第二幕:“我從 北京 到了 上海 就覺得風氣有點兒不一樣。”
(5)宋 陳亮 《量度權衡策》:“當是時,風氣未開,人物尚朴,觀象之妙,蓋不必推數而後知也。”
(6)元 劉因《隱仙谷》詩:“山川含太古,風氣如未開。”
(7)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祁連山下》:“他還說,應該讓 桂林 來開風氣之先。它本身是一個畫廊城。”

地方差異

風氣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內涵,人文素養,各方面性情的一種無形的體現。而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徵,自然風氣都是不一樣的。
這就正如每個地方都有它的風俗,而風俗都是不相同的,可能在大體上都有著相同的一面,但細分還是有很多差異的。這就正如那句俗語說的“世界上沒有哪兩片葉子是一樣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