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裂與脊椎裂

顱裂 (crmnium bifidum) 和脊柱裂 (spina bifida) 都是由於胚胎髮育障礙所致。顱裂和脊柱裂均可分為顯性和隱性兩類。隱性項裂 (cranium bifidum occulum) 只有顱骨缺損而無顱腔內容物的膨出,隱性脊柱裂 (spina bifida occulta) 只有椎管的缺損而無椎管內容物的膨出,隱性顱裂和脊柱裂大多元需特殊治療。

症狀,顱裂臨床表現,脊柱裂臨床表現,病理,顱裂,脊柱裂,治療,

症狀

顱裂臨床表現

顱裂多發於顱骨的中線部位。好發於枕部及鼻根部。出生時即可發現一局部腫塊,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大。位於枕部者。若為腦膜腦囊狀膨出,其顱骨缺損直徑可達數厘米,腫塊可甚巨大,實質感,不透光,不能壓縮,啼哭時張力不變,覆蓋於腫塊表面的皮膚變薄,極易發生破潰感染;若為腦膜膨出。則顱骨缺損直徑較小,可小至數毫米,腫塊較小,囊性感,能壓縮,啼哭時張力可變。其餘幾種囊性顱裂的表現介於上述兩者之間。位於顱底的囊性顱裂常在鼻根部,表現為眼距增寬,眼眶變小。可堵塞鼻腔引起呼吸困難,並可引起淚囊炎;從篩板向鼻腔突出者.形狀可類似鼻息肉;位於顱底的顱裂除壓迫局部組織結構引起局部功能障礙外,還可影響相應的顱神經,出現顱神經損害的症狀和體徵。位於顱蓋部的腦膜腦膨出。可合併腦發育不全、腦積水等其他腦畸形,故可有肢體癱瘓、攣縮或抽搐等腦損害徵象。單純的腦膜膨出未合併其他腦畸形者,可無神經系統症狀,智力發育也不受影響。

脊柱裂臨床表現

1.局部表現:出生後在背部中線有一囊性腫物,隨年齡增大而增大,體積小者呈圓形,較大者可不規則,有的基底寬闊,有的為一細頸樣蒂。腫塊表面的皮膚可為正常,也可有稀疏或濃密的長毛及異常色素沉著.有的合併毛細血管瘤,或有深淺不一的皮膚凹陷,啼哭或按壓前囟時,囊腫的張力可能增高;若囊壁較薄,囊腔較大,透光試驗可為陽性。本病的皮膚改變需與先天藏毛竇鑑別,後者竇道的管壁由皮膚組織構成,竇道長短不一。短者呈盲管狀,長者深達椎管.可引起感染或並發腫瘤。脊髓膨出則局部表面沒有皮膚,椎管及脊膜敞開,又名脊髓外露。
2.脊髓、神經受損表現:可表現程度不等的下肢弛緩性癱瘓和膀胱、肛門括約肌功能障礙。某些隱性脊柱裂患者在成長過程中,排尿障礙日趨明顯,直到學齡期仍有尿失禁,這是終絲在骨裂處形成粘連緊拉脊髓產生的脊髓栓系綜合徵。MRI檢查可見脊髓圓錐下移,終絲變粗,橫徑在2mm以上。

病理

顱裂

顯性顱裂又稱囊性顱裂或囊性腦膜膨出,根據膨出物的內容可分為:
(1)腦膜膨出:內容物為腦膜和腦脊液;
(2)腦膨出:內容物為腦膜和腦實質,不含腦脊液;
(3)腦膜腦囊狀膨出:內容物為腦膜、腦實質和部分腦室,腦實質與腦膜之間有腦脊液; ④腦囊狀膨出:內容物為腦膜、腦實質和部分腦室,但在腦實質和腦膜之間無腦脊液存在。

脊柱裂

脊柱裂最常見的形式是棘突及椎板缺如,椎管向背側開放,好發於腰骶部。脊柱裂可分為:
(1)脊膜膨出:脊膜囊樣膨出,含腦脊液.不含脊髓神經組織;
(2)脊髓脊膜膨出:膨出物含有脊髓神經組織;
(3)脊髓膨出:脊髓一段呈平板式的暴露於外界。

治療

1、顱裂治療: 手術治療的目的是關閉顱裂處的缺損,切除膨出的腫塊。一般以出生後半年到一年手術較為安全。位於顱蓋者,顱骨缺損可暫不修補,只需修補硬腦膜和縫合頭皮。位於顱底部者,常需開顱修補顱骨裂孔及硬腦膜。有腦積水者,需先作腦脊液分流術。已有呼吸阻礙或腫塊表面變薄者,應及早提前手術。
2、脊椎:顯性脊柱裂均需手術治療,手術時機在出生後1—3個月:如囊壁已極薄須提前手術。手術切開囊壁後.分離松解與囊壁粘連的神經組織,特之還納入椎管內,切除多餘的囊壁.嚴密縫合脊膜的開口.並將裂孔兩旁筋膜翻轉重疊覆蓋加以修補。對有脊髓栓系綜合徵的患者,可行椎管探查,松解粘連及切斷終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