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王村

顯王村,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洪水鎮南端。

顯王村歷史悠久,抗日戰爭時期曾是著名的八路軍軍工部兵工廠五分廠(原顯王鍛工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顯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洪水鎮
  • 人口:720人
  • 著名景點:八路軍軍工部兵工廠五分廠(原顯王鍛工廠)
  • 戶數:169戶
全村轄2個自然村:東垴、顯王。性別構成比例為2:1,村、支兩委6人,黨員31名,地域面積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70畝,主要種植玉米、穀子、豆類作物,大多從事煤礦和畜牧、農業。
顯王村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洪水鎮南端,武鄉縣位於太行山系西麓,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最北端,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全國紅色旅遊重點縣,紅色旅遊線路上已開放的景區有九處,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文化園、太行龍湖、實景演出《太行山》、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朱總手植紅星楊景區)、磚壁百團大戰指揮部舊址、八路軍游擊戰體驗園、太行龍洞、板山風景區。武鄉縣因境內有武山和鄉水而得名,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居住,據1972年石門村牛鼻灣出土文物考證,已有7800年歷史。
顯王村歷史悠久,抗日戰爭時期曾是著名的八路軍軍工部兵工廠五分廠(原顯王鍛工廠)。從1941年建廠至1947年開始搬遷期間,顯王人民參軍參戰,出糧出力,村里百分之七十的勞動力都是兵工廠工人,許多戰士和民眾壯烈犧牲。
八路軍總部軍工部:毛主席曾說:“過去抗戰部分失敗,我們的國防工業不如敵人,也是一個原因,將來要最後戰勝敵人,一定要發展國防工業。”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每個游擊戰爭根據地都必須儘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製彈藥、步槍、手榴彈等的程度,使游擊戰爭無軍火缺乏之虞”。(引自《革命根據地軍工史料叢書:陝甘寧邊區》第121頁、4頁)抗戰初期建立根據地的軍火供應,成為迫切需要。八路軍總部為加速軍工建設於1939年3月成立第六科(軍事工業科)1939年6月擴建軍工部。
軍工部一所(黃崖洞兵工廠):1939年7月在長治市黎城縣西北部水窖山(俗稱黃崖洞)開工興建“軍工部一所”,內稱“水窯一所”,代號“工兵營”,職工680人,生產七九步槍、八一式馬步槍、50小炮及炮彈。所長先後是程明升、徐長勛,副所長劉貴福、李作錦,教導員先後為張先進、熊杰。
軍工部一所下設三個分廠,其中一所三分廠(原鍛工廠),代號“石灰窯”,駐武鄉縣顯王村,生產炮彈尾翅、50炮筒毛坏。廠長韓國禎、指導員陳海清。1944年9月,一所三分廠改編為“軍工部兵工廠五分廠”,廠長韓國禎、副廠長閻海士、指導員呂炎。
顯王鍛工廠:位於山西省武鄉縣顯王村,又稱“鐵廠”,1941年建廠,職工100餘人。機器設備主要是自己改裝的多頭風箱和超重大型吊錘,沒有動力設備。主要產品為道軌鋼製步槍槍身、節套、機柄、撞針和炮彈尾管等鋼製槍彈零件的毛坯和擲彈筒、炮身毛坯,製成後運送到黃崖洞兵工廠加工成成品。
顯王村兵工廠建在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顯王村趙丙林家院內,抗日戰爭時期,顯王村趙家積極抗戰,為革命勝利做出了無私貢獻。1941年,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軍工部在顯王村尋覓建廠地址,趙家知道後,無償貢獻出自家大院,趙家西後院作為廠辦公室,趙家義和院作為廠房幹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