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質同像

isomorphism)即類質同象,又稱同形。類質同像的概念是由德國化學家米切爾利希(Ernst Eilhad Mitscherlich)於1819年提出的。但當時它是指具有相似化學式的晶體具有相同晶形的現象。這一概念實際上還包含了等結構等現象在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類質同像
  • 外文名:isomorphism
  • 又稱:同形性
  • 提出者:德國化學家米切爾利希
類質同像,結構,

類質同像

近代關於類質同像的概念則是指物質結晶時,其晶體結構中本應由某種離子或原子占有的位置,一部分被介質中性質相似的他種離子或原子所取代,共同結晶成均勻的單一相的混合晶體(簡稱混晶,即替位式固溶體),但並不引起鍵性和晶體結構型式發生質變的特性。例如,鎂橄欖石Mg2〔SiO4〕晶格中,Mg2+的一部分配位八面體位置可被介質中的Fe2+所占有,從而結晶成橄欖石(Mg,Fe)2〔SiO4〕

結構

2。構成類質同像置換關係的兩種組分,必須要有能力以不同的含量比形成一系列成分上連續變化的混晶,從而組成一個類質同像系列。同一類質同像系列中的一系列混晶,它們的晶胞參數和物理性質參數(如相對密度、折射率等)均隨兩種組分含量比的連續改變而作線性變化。類質同像現象在礦物中十分普遍。類質同像混晶的化學式的表達是,把可以相互置換的離子或原子寫在圓括弧內,彼此間用逗號分開,含量高者在前。影響元素間類質同像置換能力的因素主要有:離子類型及鍵性的異同,離子或原子半徑差值的大小,原子價的相等與否及其差值的大小,置換的能量效應,環境溫度和壓力的高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