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溪無相院

《題西溪無相院》是北宋詩人張先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西溪無相院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張先
  • 作品出處:《宋詩鈔》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題西溪無相院
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
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
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
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放修蘆礙月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西溪:在詩人的家鄉浙江湖州。一名苕水、苕溪。無相院:即無相寺,在湖州城西南,吳越錢氏建。
⑵涵虛:寬廣清澄。
⑶塵:塵世,指熱鬧的人世間。
⑷修蘆:修長的蘆葦。

白話譯文

秋雨過後,湖水上漲,白茫茫的,水色與天色同樣清澄;溪邊的人家,靜悄悄的,仿佛浮臥在水邊,與水相平。一陣風吹開了水面的浮萍,現出了山的倒影;一隻小船,悠然歸來,刺開了水草,發出沙沙的響聲。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遠遠的紅塵之中;回家的農夫,經過了小橋,好像在明鏡中徐行。驟雨收歇,已足使這一派秋色更為迷人;岸邊的蘆葦,請不要再長,免得妨礙我欣賞明月東升。

創作背景

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興軍,徵聘張先為通判赴陝。三年後張先又重遊長安,其間到過華州。時張先已年過六十,然精力旺盛,詩興不衰。這首詩就是作者在華州時一次遊覽後創作的。

作品鑑賞

這首詩寫的是秋雨後無相寺前的景色,主景是水。首聯寫西溪及附近的湖泊,經過一場秋雨,水位上漲,遠近一片渾茫澄澈,與秋空相接;水邊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積水涵虛”四字,場面很大,仿佛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八月湖水平,涵虛渾太清”的景況。孟浩然寫洞庭湖水,描摹了湖的渺茫寬闊;張先在這裡突出江南雨後河湖溪塘漲滿水的情況,是小環境組合成的大環境,都很神似。“上下清”即孟浩然詩的“渾太清”,都寫秋天天空晴朗,水光澄碧的景象,移不到別的季節去。次句寫水邊人家,以“岸痕平”說水漲得高,與“幾家門”成為一個平面,也活生生地畫出雨後江南水鄉的秀麗景色。
起句從遠處、大處落筆,展示西溪的獨特風貌。“積水”,暗寫雨。一場秋雨,溪水漲滿。遠遠望去,天光水色渾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詩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渾太清”(《洞庭湖贈張丞相》)的氣勢。經過一番新雨刷洗,臨溪屋宇顯得明麗清寧,仿佛平臥在水面上,別有一副悠閒的靜態。
頷聯筆觸一轉,從小處、近處著墨,使詩情飛動。出句描述微風吹來,滿池的浮萍裂開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對句寫一葉小舟歸來,船幫與水中的葑草摩擦,發出沙沙的響聲。“浮萍破”,這是一個極細小而不易察覺的物象,是水上微風初起所致,被詩人捕捉住了。一個“破”字,寓動於靜,體物入微。草聲是極微弱的聲響,為詩人聽到,足見其靜,此乃以動襯靜的筆法,給以生趣。此聯一見一聽,一靜一動,錯落有致,妙趣橫生。
第三聯仍然寫景,但通過人這個主體來寫,還是以水作背景。一句寫入郭僧,照應題面“無相院”;一句寫過橋人,點綴水鄉,二句又相互呼應。僧到城裡去,加以“塵里”二字,說城市喧囂,反襯無相寺所在地的靜寂清淨;人過橋,以“鑒中行”形容,說出橋下水之清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環境的清曠與上句的“塵里”作對比,表達詩人自己對景色的欣賞。
尾聯用逆挽虛收法。“已憑暫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束點出,確是巧設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繪景後敘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開一步,宕出遠神。“莫放修蘆礙月生”,意謂秋雨之後,蘆葦勃生,莫讓它態意長高,使人領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後蘆葦長高作一虛設,便把白天所見的景色擴大到未見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像的世界,給人以回味。這一結餘味悠然,又與首句“積水涵虛砂相應。
張先善寫“影”,人稱“張三影”。他寫影的本領,在此詩中也可見到。“浮萍破處見山影”是明寫;“過橋人似鑒中行”,是暗寫;“莫放修蘆礙月生”,是虛寫;為全詩增添了生機和情趣。全詩幾乎全是寫景,即使是尾聯,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