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江陰城牆

《題江陰城牆》是清朝江陰一女子所作的一首詩。這首詩前兩句寫出了江陰城被屠慘狀,熱烈歌頌了那些不屈的英雄。後二句譏刺偷生者,似有所指,在對比中進一步襯托出了那些英雄的高尚和偉大。這首詩篇幅短小,語句通俗口語化,於簡練中勾勒出可歌可泣的歷史畫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題江陰城牆
  • 創作年代:清朝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江陰一女子
  • 作品出處:《小腆紀傳》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題江陰城牆
雪胔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忠未肯降。
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胔(zì):腐肉。疆場:戰場。
②死人香:指死人氣節高尚,可以留芳。

白話譯文

死屍和白骨鋪滿了疆場,他們都是不肯投降清朝的忠義之士。
我寫這首詩是要告訴行人們,請你路過時不要掩鼻,因為你雖然活著,但你和死去的這些人們相比,又哪裡比得上他們呢?

創作背景

清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兵占領江陰,派方亨來當知縣。方亨是條忠實走狗,一來就大力推行清兵的民族壓迫政策,收繳民間武器,嚴令“薙(剃的異體字)發”,全城憤慨。憤怒的民眾將方亨和監押難發的清兵殺死,公推前後兩任典史(掌管文書出納的小官)陳明遇、閆應元領導武裝抗清。清兵前後集結24萬人攻城,血戰了81天,死了三位王爺,18個將軍,7萬5千多士兵,最後還是從南京調來幾十門西洋大炮,才將城轟開。清兵對守城民眾恨得咬牙切齒,進城後,下令“滿城殺盡”,遭受屠殺的達17萬2千多人,只有50多人因隱蔽於庵、塔、蘆叢等偏僻處得幸免於難。事後有人在城牆上發現了這首詩,署名江陰一女子。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句直觀地為讀者展現了一個極為悲壯的戰鬥場面。戰場上堆滿屍體,城陷後又屍遍街卷,血淌池井。一幅戰後慘景圖,令人目不忍睹,也繪出了戰鬥的激烈殘酷,點明了抗清衛城所付出的代價之大。慘象不掩英勇本色。在清兵進逼的危急形勢下,江陰人民在典史帶領下奮起抗擊,固守縣城81天,殺死清兵7萬5千餘人。雖後終遭屠城,但他們已用自己的生命和熱血印征了以死抗爭的決心,換取了顯赫的戰績。次句“萬死孤忠未肯降",就熱烈讚揚了江陰官兵忠君愛國、萬眾一心,保衛家鄉至死不降的英勇精神和無畏氣概。“萬死”照應了首句的“滿”字, “孤忠”暗示了抵抗的無外來救援和寡不敵眾,“萬死孤忠”與“未肯降”的對襯,突出了江陰民眾誓死守城、視死如歸的堅毅志向和豪邁壯舉。這也都為全詩末字的贊語“香”作了充分有力的鋪設。
最後,江陰女子以寄語行人的口吻,高度評價了江陰人民在抗清鬥爭中的業績,由衷謳歌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可貴精神,深情地抒發了對戰死者的崇敬之意和引以為豪之感。壯士的雪胔白骨雖然發出陣陣刺鼻的氣味,令人作嘔窒息。但是他們乃為抗清而戰,為守城而死,故雖臭猶香,他們的高尚氣節將流芳百世。“活人不及死人香”作為全詩的結句,表示了作者心底的由衷讚嘆,也把江陰抗清衛城之戰的榮光載入了史冊。
這首題於城牆的詩,篇幅短小,語句通俗口語化,於簡練中勾勒出可歌可泣的歷史畫卷,於樸實中寄寓人民深深的哀思和頌揚。

名家點評

黑龍江省詩詞協會會員生伯及:這首詩是民族精神之體現,這種精神,人“雖然死了,可是他們還活著”,“那些苟活者、充當漢奸者,人雖在,其靈魂已經死了”,而詩之結句“活人不及死人香”,語雖平淡而內涵深遠,從未經人道也,堪稱警世之名句。可謂幽然意趣,“反常合道者為趣”。
懷化電大副教授張明葉:這首詩對抗擊清兵、為國死難的人們給予高度的讚揚,對屈節辱國、苟活於人世的污穢靈魂予以嚴厲譴責。兩相對照,表現了作者十分鮮明而強烈的愛憎以及人民不屈的民族志節。全詩寫得語淺意深,風格沉鬱悲壯,是政治史詩中的代表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