頞

頞,漢字,讀作è,釋義為鼻樑 、鼻根、眉心,出處為《說文》,《素問·氣厥論》,《孟子·梁惠王下》,《聊齋志異·螳螂捕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頞
  • 拼音:è
  • 註解鼻樑 、鼻根、眉心
  • 多音字:àn 人名用字
  • 結構:左右結構
  • 五筆86:PVDM
  • 統一碼:981E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è
<名>
1 鼻樑 [nasal bridge]、鼻根、眉心
頞,鼻莖也。從頁,安聲。——東漢·許慎《說文》
辛頞鼻淵。——《素問·氣厥論》
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孟子·梁惠王下》
視頞上革肉,已破裂雲。——《聊齋志異·螳螂捕蛇
又如:蹙頞(皺眉頭)
解剖部位名稱。鼻樑。《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張景岳:“頞,音遏,鼻樑。亦名下極,即山根也。”
①亦名山根下極、王宮。指兩目內眥間的鼻樑部分,為足陽明經的起點,②指整個鼻樑。《證治準繩·雜病》:“頞亦作齃……俗呼鼻樑。”
2 額頭
àn
人名用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烏割切《集韻》《韻會》《正韻》阿葛切,𠀤音遏。《玉篇》鼻莖也。《孟子》疾首蹙頞而相告。《莊子·至樂篇》深矉蹙頞。
《博雅》䪼也。
《釋名》頞,鞍也。偃折如鞍也。
幽頞,獸名。《山海經·幽頞贊》幽頞似猴,俾愚作智。觸物則笑,見人佯睡。好用小慧,終是嬰系。
《玉篇》亦作齃。《史記·蔡澤傳》魋顏蹙齃。《注》齃,烏葛反。
音案。《史記·西南夷傳》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注》頞,音案。孚遠曰:常頞,疑人姓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