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背後的邏輯:像魯政委一樣思考

預測背後的邏輯:像魯政委一樣思考

《預測背後的邏輯像魯政委一樣思考》是2012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政委。通過本書,讀者可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作者是如何從日常零散的信息之中萃取精準研判的依據,探尋中國巨觀經濟和政策分析方法的門徑。

基本介紹

  • 書名:預測背後的邏輯:像魯政委一樣思考
  • 作者:魯政委
  • ISBN:9787111393504
  • 頁數:253頁
  • 定價:42.00元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8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魯政委,經濟學博士,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市場研究總監。2010年,他被上海市政府確定為“上海金融領軍人才”、首屆“滬上十大金融創新人物”,在金融界和百度新聞聯合評選的“2011年度中國最受關注的十大經濟學家”中以“前瞻”名列榜首;2010年度和2011年度連續兩年被評為“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之最佳中國分析師”。

內容簡介

他是“上海金融領軍人才”、首屆“滬上十大金融創新人物”,他因對形勢和政策判斷精準而被稱為“預測帝”,小的預測可保日常平穩,大的預測則能在“黑天鵝”降臨前幸免於難!
他是如何在2007年就看到“美國次貸危機餘波難平”的?他是如何在2008年年初就預言美國可能推出量化寬鬆政策的?他為什麼一直呼籲人民幣匯率應儘快實現自由浮動?在要求分散外匯儲備投資的潮流中,他為什麼成為主張“應堅守美元”的少數派?
預測:貨幣政策應隨食品價格而動。
邏輯:簡單遵循西方的所謂“核心通脹”邏輯而讓貨幣政策置身於食品價格的上漲範圍之外,在中國是錯誤的。中國恩格爾係數較高和食品價格上漲的持續性特徵,決定了貨幣政策必須隨食品價格而動。
預測:外儲投資結構不應簡單分散。
邏輯:外儲的根本使命是在確保流動性安全的情況下提高收益。從確保流動性安全的角度,投資對象的高流動性和投資的幣種結構及期限結構與我國負債和收入的比重結構及期限結構匹配至關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進行所謂的分散,實際上是相當危險的。
預測:如何判斷股市是否見底。
邏輯:與其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還不如說股市是流動性的“水位計”;千條件萬條件,只要沒有流動性的增加,市場就不可能上漲。
預測:銀行業如何走向市場化。
邏輯:銀行業“暴利”已成眾矢之的,利率市場化馬到關前,利率市場化的壓力在風險面前如何化解?倡導提高中間業務收入應對市場化的人士,只是看到了半截通途,要想此路走通就必須推進綜合化經營和大量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成長。

目錄

自序
第一部分
中國經濟形勢與政策分析
緊縮過後流動性為何更寬裕了
CPI軌跡可能改變糧價上漲打破CPI低位格局
“準備金稅”揭示加息時機
肉蛋襲擊料成未來CPI上漲主動力
貨幣政策應隨食品價格而動
“正利率規則”真義
全球經濟大勢主導“後奧運效應”
中國快速大幅降息值得期待
天量貨幣未必導致CPI攀升
利差對熱錢重要嗎
債市通脹預期“稻草人”
第二部分
人民幣匯率市場與政策分析
美國利率上升空間正變得狹窄利差升值原則或被打破
迷霧中的航船——人民幣匯率走勢分析與預測
“十連陰”並非真貶值
爭吵已出現,情人能否依然熱戀——貨幣危機外部輸入風險評估
過速、過度升值或有逆結構最佳化後果
人民幣——擇良港以駐錨
人民幣波動進入S彎,買好“交強險”
匯率之爭——輿論之爭
國際經濟衝擊下的人民幣匯率政策選擇
第三部分
人民幣國際化與外匯儲備投資分析
人民幣國際化——歷史潮流與政策選擇
加快金融市場發展,應對人口紅利消退
以金融市場的擴展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如何預防井噴後的停滯
外匯儲備組合宜靜不宜動
外儲從美元逃離並不理性
巨額外匯資產投資策略芻議
第四部分
美國經濟形勢與貨幣政策分析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餘波難平
加息過頭使房市回調成雪崩
評美聯儲大幅降息75bp
巨觀視角的CMS敗績分析
第五部分
股票與房地產市場分析
從現在到2011年第2季度前後,資本市場或有一波反彈
2011資本市場——豪情開始,路徑迂迴
循著政策做投資
股市如“紅繩”
政府意志與房地產調控
“土地神話”與房地產調控
從“V形”反彈到溫和爬升——2010年房地產形勢展望
房價跌三成銀行真無事
第六部分
銀行業轉型分析
可以不再餵肉,但需要打開籠子
中國銀行業“不能承受之重”
轉型之難
銀行的苦惱
銀行發展傳統樣板再審視
銀行業數據解碼
後記

序言

經濟學家分為兩類:一類是象牙塔里的;另一類是金融市場中的。如果說象牙塔里經濟學家的天職是解釋的話,那么,市場中的經濟學家生來就是為了預測!畢竟,在金融市場中,“早知三天事,富貴一萬年”。
預測有大小,“小的預測”關注即將發布的數據和政策,“大的預測”關注經濟趨勢和轉折點。前者因易於驗證而備受市場矚目;後者則因為抽象、長遠,不免為人們所忽略。如果能夠保持較高的預測準確度,“小的預測”可保日常平穩,“大的預測”則能在“黑天鵝”降臨時幸免於難!從對預測者的要求來說,“小的預測”因只需假定“明天可能和今天差不多”平滑外推而較為容易,“大的預測”因需要去偽存真的抽象功力而更為不易。所以,對於一個優秀的市場經濟學家來說,最為難得的是將兩者有機結合。
無論是做“小的預測”還是“大的預測”,經濟學家手中真正的“水晶球”其實並非形式上優美的模型,而是經濟的邏輯。因為模型的功能並不在於預測,而是用來保持邏輯一致性。將邏輯用於預測,其實就是一個“拼圖”過程:將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信息,以合乎邏輯的方式連線在一起,拼得夠好,就足以復原經濟運行和政策選擇的真實場景。
正是基於以上理解,本書收錄了筆者在過去6年中進行中國經濟形勢分析的一些具有紀念意義、可讀性較強、重在詮釋邏輯的文章。之所以說具有紀念意義,是因為這其中既包括短期準確的“小預測”,也包含對重大轉折點精確判斷的“大預測”。前者包括對央行基準利率調整時點、股票市場走勢等方面的判斷,比如《貨幣政策應隨食品價格而動》、《中國快速大幅降息值得期待》、《2011資本市場——豪情開始,路徑迂迴》等;後者包括早在2007年9月市場一片樂觀情緒中大膽斷言“美國次貸餘波難平或超想像”、2008年1月提前11個月明確預言美聯儲可能推出前所未見的量化寬鬆政策(QE)。之所以說可讀性強,是因為沒有將數據、模型煩瑣的文章納入其中,這和筆者所體會到的邏輯重於模型的想法是一致的。重在詮釋邏輯,是指選入的每篇文章都清楚包含了做出判斷的邏輯,不僅如此,筆者編纂本書時還在每章開始又新加了一段進一步理清分析邏輯的“情景回顧”。
當然,必須說明的是,為了在保持當時文章原貌的同時便於讀者閱讀,在將文章收入本書時,筆者將“當前”、“去年”、“今年”、“明年”等詞語用明確的年月加以替代,其他字句則未做任何調整。由於這些文章當初並非為“書”而作,因而並不像專門寫出來的書那樣自成一體,為避免零散,最終決定以分章並在每章前加一段闡述邏輯的文字的方式來增強其條理性。
當然,“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總是不免給人們帶來困擾的是:邏輯有時候是可變的!所以,我們必須對過去有效的邏輯始終保持“檢驗——修正——再檢驗——再修正……”的謹慎態度。
2012年7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