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里苔梅

《京口留別張思順》是南宋詩人姜夔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詠物懷古之作,此詩前兩句借用苔梅婆娑的美妙姿態寫出了項王故里的美好,反襯出他一去不回的悲哀;後兩句則用苔梅的“枝上年年長綠苔”寫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此詩即物興感,靈動飛揚。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項里苔梅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姜夔
  • 作品出處:《白石道人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項里苔梅
項里,項王之里也,在山陰西南二十餘里。地多楊梅、苔梅,皆妙天下。王性之賦項里楊梅雲:“只今枝頭萬顆紅,猶似鹹陽三月火。”予近得苔梅一株,古怪特甚,為作七言
舊國婆娑幾樹梅,將軍逐鹿未歸來
江東父老空相憶,枝上年年長綠苔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項里:項羽之故里。項羽曾避仇於吳中,故會稽有其舊居。苔梅:梅的一種,根乾有苔蘚,故稱苔梅。據范成大梅譜》說,這種苔梅“其枝穆曲萬狀,蒼蘚鱗皴,封滿花身。又有苔須,垂於枝間,或長數寸。風至,綠絲飄飄可玩。”這是一種別具風姿的梅樹種類。
②項王:楚霸王項羽。
③山陰:即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
④王性之:王銍,字性之,南宋汝陰人,做過樞密院編修官,賦項里楊梅詩見《雪溪集》卷二,題為《會稽楊梅雄天下其佳者皆出項里相傳項羽鄉里也驗圖志信然戲作楊梅詩》。
⑤只今枝頭萬顆紅,猶似鹹陽三月火:這句形容苔梅緋紅似火。項羽攻入鹹陽,放火燒秦國宮殿,大火三月不熄。
⑥舊國:舊鄉,指古城會稽。婆娑(suō):形容枝葉分披搖曳多姿的樣子。幾樹梅:幾棵苔梅。
⑦將軍:指項羽。逐鹿:喻指爭奪天下。《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此處以鹿喻帝位。以後便以“逐鹿”借指爭奪政權。
⑧江東父老:指長江東岸的父老故舊。在楚漢戰爭中,項王被劉邦的漢軍圍於垓下,烏江亭長請項王乘他的船渡長江東歸,項羽不肯,說:“我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然江東父老擁戴我為王,我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呢。”遂自刎而死。江東,泛指長江以南江浙的部分地區。
⑨年年:每年。

白話譯文

項里是項王的故鄉,在山陰西南二十多里處。此地多產楊梅、苔梅,都聞名天下。王性之曾作詩詠項里的楊梅云:“只今枝頭萬顆紅,猶似鹹陽三月火。”我近日得到一株苔梅,形狀十分古怪,特為此作了一首七言絕句。
項王故鄉的苔梅仍舊在風中飄舞,搖曳多姿,而他自從離開家鄉逐鹿中原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江東父老徒然懷念項羽,可他已經不可能再回到家鄉了,只剩下苔梅依舊一年年地生長著綠苔。

創作背景

南宋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春,姜夔客居紹興時,偶然得到一枝形狀奇特的苔梅,由梅想到故里、想到項王,遂作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這是一首詠物懷古之作。詩人由梅樹婆娑,想到“舊國”,又由眼前的梅樹引起對歷史的回憶。“將軍逐鹿未歸來”引出項羽,客觀平實,不著情感痕跡,然“江東父老空相憶”一句,卻深切傳達出了百姓對英雄的期待、懷念及惋惜。
在這一首詠苔梅的詩里,姜夔所詠的苔梅產自會稽的項羽故里。會稽的物產中,楊梅,苔梅都享有盛名。因為這是項羽的故鄉,詩入歌詠本地風物時便自然地與項羽聯繫在一起。這首《項里苔梅》也是借苔梅以詠項羽之作,表現了江東父老盼望項羽歸來的感情。
首句寫項里,苔梅枝幹婆娑,綠絲飄拂,若有所待。二句說項羽將軍逐鹿中原,一去未歸。三四句說江東父老年年盼望他返回故里,而他的英魂卻一直沒有回來,令梅樹枝頭年年長滿青苔。
構想人死之後,其魂靈歸來,如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三)“環佩空歸月夜魂”即是。姜夔在自度曲《疏影·苔枝綴玉》中化用杜甫詩意,有“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之語。說人的魂靈可以化作梅花,這是進一步的想像。王銍詠項里楊梅詩也作如是想,他說項羽那如同南方炎威的魂靈,落在故鄉草木之中, “請看枝頭萬點火,猶是鹹陽三月紅”即包含此意。不過姜夔詠苔梅詩又有所不同,他說項羽的魂靈並未踏著梅枝、化作梅花歸來。
古詩寫無人行走,則以生長綠苔襯托之,如白居易《游悟真寺》:“冷滑無人跡,苔點如花箋”,梅堯臣《梅雨》:“門前無車馬,苔色何蒼蒼”。梅枝上年復一年長著綠苔,可知項羽的靈魂並未回來。《項里苔梅》寫人民昐望項羽魂靈歸來,把項羽作為英雄去讚頌,這和姜夔在《越九歌·項王》一章中所表達的情感是一致的。《越九歌》寫越地人民祭祀的古聖賢中,就包括項羽。祀歌之末曰:“靈兮歸來,築宮崔嵬。”表達了人民的懷念。這種感情,與南宋的社會狀況有關。人民讚頌項羽的英雄氣概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從中寄託愛國情懷。李清照夏日絕句》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即與此同調 。
全詩以苔梅起筆,又以苔梅收尾,中間充斥著項王的遠逝和江東父老對他的思念,即物興感,靈動飛揚,遺恨無涯。

名家點評

山東大學教授劉乃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讀·姜夔詩詞選注》:這首七絕以即物興感的手法寫懷古之情,用苔梅的年年生長,反襯項王的一去不回,字裡行間滲透著物是人非之感。
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俞樟華《龍門論壇》:這首詩由景生情,寄託對英雄的無限緬懷。這樣的描寫和鋪陳,再現了文本本身,不再局限於簡單的歷史再現。詩人憑藉豐富的想像,通過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給歷史蒙上一層浪漫、傳奇的光環。

作者簡介

姜夔(1154—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後移居湖州(今浙江吳興)。一生未仕,往來於贛、湘、鄂、蘇、浙間,故與劉過被人視為早期江湖派代表人物。其詩初學黃庭堅,後深造自得,與范成大楊萬里多有唱酬。尤以詞著稱,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長書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詩說》《續書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