頃麻子

頃麻子

頃麻子為錦葵科植物苘麻的種子,乾燥種子呈三角形或卵狀扁腎形,淡棕色。治赤白痢疾,癰腫,瘰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苘麻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錦葵目
  • :錦葵科
  • :苘麻屬
  • :苘麻
形態特徵,異名,來源,採集,藥材,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用法與用量,選方,性味,化學成分,

形態特徵

異名

苘實頃麻子(《產乳集驗方》),(《聖濟總錄》),空麻子(《江蘇植藥志》),磨盤樹子(《江西民間草藥》)。

來源

錦葵科植物苘麻的種子,植物形態詳苘麻條。

採集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 割取地上部分,曬乾後,打下種子,篩去果皮及雜質,貯藏於乾燥處。

藥材

1、乾燥種子呈三角形或卵狀扁腎形,一端較尖,長徑3.5~6毫米,短徑2.5~4.5毫米,厚1.1~2毫米。
2、表面暗褐色或灰褐色,有不明顯的稀疏短毛。
3、腎形凹陷處有線形的種臍,淡棕色。
4、種皮堅硬,剝落後可見胚根圓柱形,下端漸尖,子葉心形,兩片重疊,然後再折曲。
5、氣微味淡。
6、以籽粒飽滿、無雜質者為佳。

分布範圍

苘麻主產自四川、河南、江蘇、湖北。此外,安徽、山西、河北、湖南等地也有分布。
本品在市場上大多作冬葵子用。
考歷代《本草》中冬葵子、苘麻子各有專條,功用亦不相同。
參見冬葵子條。

主要價值

治赤白痢疾,眼翳,癰腫,瘰癧。
①《唐本草》:主赤白冷熱痢,散服飲之;吞一枚,破癰腫。
②《綱目》:主眼翳瘀肉,起倒睫拳毛。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3錢;或入散劑。

選方

①治赤白痢:頃麻子一兩。
炒令香熟為末,以蜜漿下一錢,不過再服。
(《產乳集驗方》) ②治目生翳膜,久不愈者:苘實,上一味為末,取豶豬肝薄切,裹藥中令相著,緩火炙肝熟為散,臨臥陳米飲調下二錢匕。
一法釅醋為丸,每服二十丸。
一法取苘實肉囊蒸一次,暴乾為末,或散或蜜丸,溫水下。
(《聖濟總錄》棘實散) ③治瘰癧:茼麻果實連殼研末,每用二至三錢(小兒減量),以豆腐乾一塊切開,將藥末夾置豆腐乾內,水煎,以湯內服,以豆腐乾貼患處。
如無果實,可用苘麻幼苗(約五寸高上下)二至三株,作為一劑,同豆腐煮,服用法同上。
(《江西民間草藥》) ④治麻疹:苘麻子二至三錢。
水煎服。

性味

《唐本草》:味苦,平,無毒。

化學成分

含油15~17%,其中58%為亞油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