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下草村

頂下草村

頂下草村是福建漳州漳浦縣綏安鎮下轄的一個村,由頂草、下草兩社(自然村)組成,位於岩山北麓,是綏安鎮最靠東邊的村社。南鄰大埔村,西鄰下梧村和萬安農場,東鄰赤土鄉萬安村。源自岩山南陂的下草溪向北環繞岩山下,經頂草、下草,向東流入赤土鄉界匯於浯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頂下草村
  • 外文名稱:Dingxiacao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漳州漳浦縣綏安鎮
  • 電話區號:0596
  • 郵政區碼:363299
  • 地理位置:岩山北麓,南鄰大埔村
  • 面積:3750畝
  • 人口:600人
  • 方言:閩南話
  • 車牌代碼:閩E
政區沿革,姓氏源流,經濟狀況與基本設施,新中國人物,建築文物,頂草余氏祠堂,下草王公廟,百年大樹,

政區沿革

頂下草清代屬七都萬安保。民國29年屬四股鄉(民國33年與海烏鄉合併為浯江鄉)的萬安保所轄。新中國初期屬第八區(浯江區)赤土嶺鄉所轄。1956年10月浯江區合併於舊鎮區,赤土嶺鄉合併於荷山鄉,頂下草隨之屬舊鎮區荷山鄉管轄。1958年9月屬浯江公社(1961年7月合併於舊鎮公社)的頂下草大隊,1961年,頂下草大隊改屬城關公社,1984年改屬城關鄉的頂下草村,1988年5月城關鄉合併於綏安鎮,頂下草屬
村落位置
綏安鎮所轄。現全村共有135戶,600人,其中,頂草55戶,235人;下草80戶,365人。?

姓氏源流

頂草社余姓占99%,有祠堂,據傳與石榴余姓同源,具體源流不詳,按唐代有“開漳耆宿”余恭納,也許系其族人。朱姓占1%,由赤土鄉遷入。下草社林姓占70%,祖先源自烏石。吳姓占20%,祖先源自象牙莊,清代建有祠堂,已廢。莊、陳等姓占10%。

經濟狀況與基本設施

全村有水田325畝,主要種稻;農地185畝,種番薯,花生及其他雜糧;山地2200畝,高處造林,低處種果,主要是龍眼、荔枝;多處荔枝樹下建蘑菇房。鎮辦龍眼果場有200畝在頂下草村。村自建簡易公路通縣道火燒埔——佛曇(火佛線)公路。
村民飲用井水。供電情況正常。電視、電話普及率90%,手機50多支。
下草國小20世紀90年代建新校舍。設1個班級,學生10人,教師1人。

新中國人物

余錦標,赤湖公社黨委副書記。

建築文物

頂草余氏祠堂

位於頂草自然村,始建於清代,1953年曾用過學校,2006年翻修局部屋面,但現狀仍較為破舊。祠堂沿中軸線依次由門廳、天井廡廊、正堂組成。祠堂坐東北朝西南,懸山頂,燕尾脊,土石牆體紅瓦屋頂,堂長19.0米,寬10.3米,建築面積190平方米,門廳、其前檐處中開大門,配花崗岩方形石墩,門上擋板寫有“團結緊張”等革命標語,門側開有豎木方形欞窗,左右各1體式相同,規格均等,廳內面闊三間,進深二柱,覆蓋式石礎,抬梁式木架構,天井廡廊,位於祠堂中間,天井內置二層石階,兩側廡廊則各有二柱承重,石柱接木柱,無柱礎。正堂,面闊三間,進深三柱,均為木柱石礎,抬梁式結構。祠堂正堂內的牆面上多處寫有革命標語,深深地烙上時代的烙印。

下草王公廟

位於下草自然村,始建於清代,坐東南朝西北,懸山頂,燕尾脊,土木結構,建築面積為50平方米,廟為單間正殿,外帶三沿六角焚香爐,中天門,豎柱方形木欞窗,素麵條石堵牆,門邊一幅對聯“唐史無人修烈傳,漳江有廟祀將軍”。橫批為動蓋霞漳,欞窗之上的擋板上寫有“清風”、“明月”字樣。廟內九檁支撐屋面,無其它梁架,亦無柱子,為實體單間。廟內供奉“開漳聖王”等三尊神像,莊嚴肅穆。據當地村民所述,此廟前原有三隻石獅子,現僅餘一隻。

百年大樹


大古榕二株,在下草社樓地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