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報恩寺

韶山報恩寺

韶山報恩寺位於湖南省。舊日曾有“三湘第一叢林”之稱的報恩寺,古時又名校經寺,因為以前曾有許多著名的僧人在這裡校對郭佛經的緣故。楊林鄉革命前輩湯鹿秋在他的《雲源山水錄》中又《校經寺》一篇。他寫到:“席地苔紋盤篆格,幕天蕉掌蘊書聲”。此聯是他從前在寺中讀書時作的。

寺在羅仙峰南,鸕鶿塘北,現在叫報恩寺。清光緒八年碑謂寺“建於唐時”。光緒二十五年碑謂“校經寺上殿觀音大士像,系明隆慶四年(1570年)塘十峰、國坤、懷塘、雷峰諸公所建”。“校經”二字始見於此。主體部分的大雄寶殿是重檐歇山頂式,氣勢極為雄壯,殿頂龍吻脊兩端各有蟠龍一條,中間有磚雕龍,上有“佛光普照”四字,金箔裝飾,晴日陽光照射,金光熠熠,四周飛檐翹角,逸出殿壁達四米,既能防風避雨,又使殿內光線充足,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韶山報恩寺
  • 位置:湖南省
  • 稱號:三湘第一叢林
  • 又名:校經寺
民間傳說,報恩寺歷史,

民間傳說

相傳唐代初年,長江流域曾發生過大地震,有個姓徐的婦女帶著她的獨生兒子逃難來到楊林鄉雲源村羅仙峰下,以一個天然石洞作為棲身之所,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定居於此,在這裡開荒種地,辛苦耕耘,自食其力。徐氏極為賢惠,與村民相處得很好,她不僅精通經史,熟諳武藝,在勞作之餘,還教子學文習武,怡然自樂。
武德七年(624年)突厥入侵,唐高祖懼怕突厥勢大,打算遷都而避鋒芒。秦王李世民力主抗擊,徐氏聞訊,教兒下山投軍,報效祖國。而遵母命投軍,屢立奇功,深受李世民器重,得勝回朝後,又幫助李世民平定內亂。李世民繼承大位後,政治清明,國家逐步強盛。後世詩人歌頌他把“怨女三千放出宮”,做了大好事;“死囚二百重回禁”,說是有兩百多被判死刑的囚徒,李世民放他們回家過年,過年以後又自動回到獄中。後來,李世民因此便全部釋放了這批死囚。徐氏子看到國泰民安心裡很高興,請求太宗皇帝批准他回鄉探母。太宗準奏,並賞了他許多錢帛,以作贍養老母之資。徐氏子回到雲源,誰知生母早已亡故,就將母親遺骸就地安葬。回到長安,將回鄉經過奏明,唐太宗於是令長安“興教寺”禪宗開元大和尚入湘,在徐氏墓地附近建佛寺,念誦《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並御筆親書“報恩寺”三字懸於寺門之上。據光緒初年碑碣雲“建於唐太宗貞觀十年”,可信。報恩寺最初是健在羅仙寨的東面山頭上,寺址石基還在。在這舊址的南邊,像是垂直削下去半邊山似的,原來這個現象又有一個傳說。
大概是到了武則天當政期間,報恩寺遷移到了現今羅仙寨東部南面山腰。唐玄宗天寶年間報恩寺的住持僧羅公遠,就市傳說中那位曾用禪杖化為天橋,唐玄宗李隆基從天橋上走到月宮裡去與成了神仙的楊貴妃會面的仙人羅公遠。《寧鄉縣誌》上也說:“羅仙峰三峰鼎峙,上有浴仙池、滴水洞,古有羅公(即羅公遠)煉丹於此,丹灶猶存.”因為羅仙寨北面屬寧鄉,故《寧鄉縣誌》亦載。羅公遠既是神仙,當然精通地理,曉暢陰陽。有一天,他召集寺中的眾和尚告訴他們:“昨夜佛祖告我,此地又將地震,望轉告四處村民,早為防範……”,並著手鳩工將寺搬遷於山下,遷定後忽一日,白晝如晦,天崩地裂,羅仙山南邊果然崩塌了大半邊。現今仍可以找到舊時寺址,山崩殘跡,亦明顯可見,舊址的底部全見石板,下雪時,石板平地數畝從無積雪,秋高氣爽之時,清晨煙霧繚繞,直薄雲天,雲是由於徐氏墓的恆溫所致,確係奇景。又因此人們以為是“佛組託夢救了一方生靈,須報佛恩也”。

報恩寺歷史

唐代以後,幾經興廢,至明天啟三年六月二十八日(1983年發現殘址青磚上文字所載)又遷至現今的地址。
明間還有傳聞,說乾隆六下江南,曾先後兩次來雲源報恩寺拈香禮佛,並親題“四恩總報”匾額,人們認為這四重恩“乃天地、父母、佛組、皇上之恩也”。
韶山報恩寺韶山報恩寺
1882年(光緒八年)湘潭、湘鄉、寧鄉三縣知事會同劃定地界,撥款修葺,從此殿宇重光,香火再盛。1912年,當地紳士劉桂村等人與寺僧合資協力又大修了一次,並在寺外溪上加建四座拱橋。
1941年,辛亥革命功臣、陸軍中將何海清,國民黨96師師長洪鎮國以及黃賜其、湯瑞生、劉自海等又捐資重修。何贈有“南海慈航”、洪贈有“有求必應”等金字匾額。這次重修以後,報恩寺更加壯觀雄偉,南北中軸線上由外而內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寶殿兩旁左有羅漢殿,又有觀音殿,還有僧房、客房、齋堂、廚房……
天王殿內塑有四大天王,殿前還有一尊米勒佛,兩邊有一副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物;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大雄寶殿上塑有三尊大佛,佛像前上方即懸掛 “四恩總報”匾額,兩邊大紅漆木柱上懸一聯曰:法相莊嚴,並是眾心感應;恆沙世界,無非諸佛總持。大殿兩旁塑有二十四位諸天,坐廂羅漢殿有十八羅漢,又廂觀音殿敬奉觀世音,觀音殿上方懸“南海慈航”、“有求必應”二匾,兩旁一聯云:南海非遙,轉念慈航即渡;西方自在,遐觀法界皆春。所有佛像,全部裝金,雕塑精工,栩栩如生。佛殿僧竂,全是古典式建築。主體部分的大雄寶殿是重檐歇山頂式,氣勢極為雄壯,殿頂龍吻脊兩端各有蟠龍一條,中間有磚雕龍,上有“佛光普照”四字,金箔裝飾,晴日陽光照射,金光熠熠,四周飛檐翹角,逸出殿壁達四米,既能防風避雨,又使殿內光線充足,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報恩寺在清代乾嘉道鹹時期,香火很盛,常住僧30多人,還有外來雲遊行腳掛單僧人,按時修習佛法,念誦經文,廣做法事,收藏佛經甚多,還設有佛經流通處,寺院周圍及羅仙寨上樹林陰翳,古木參天,百鳥翔集,雲煙繚繞,山色波光,處處宜人,所以歷來有“三湘第一叢林”之美稱。
由於歷史原因,1966年後,這裡僧走寺空。1976年,拆該寺磚瓦改建了雲源學校。1982年12曰,隨著中央宗教政策的落實,原來在該寺以東之鳳凰庵出家為僧的梵純自告奮勇來此重振禪林,苦心經營多年,採取多種方式,籌資7萬多元,終於恢復了報恩寺,諸佛重塑金身,正門大書“報恩寺”三字,兩邊對聯為:法界無雙地;華嚴不二門。
1995年7月16日,住持梵純已將衣缽真傳於弟子簡本志,梵、簡師徒信心百倍,繼續集資,擴大寺院,務使“三湘第一叢林”之美譽,去而復來,報恩寺禪林清淨之地再展雄姿,吸引三湘士女及海外炎黃赤子來此頂禮膜拜,旅遊觀光。
前輩詩人湯鹿秋筆下曾寫有許多歌頌報恩寺的華章,茲不一一摘錄,只記錄報恩寺某年唱戲所作的兩聯,便可見一斑。大門聯云:靈芬普及;樂府公開。戲台聯雲:北橫仙寨,南轉雲源,問誰對流水高山,已仿伯牙彈古調;東噦鳳凰,西鳴鐵石,令我在梵天佛地,更欣客體有同聲。
報恩寺不僅是梵天佛地,而且還應算是個革命紀念地。1925年春夏,毛澤東同志曾帶領蔣梯空等借報恩寺僧房開會,秘密發展黨的組織,培養了湯鹿秋、周嘯泉等很多同志入黨,在報恩寺舞台上向雲源民眾作報告,宣傳革命道理,號召大家起來革命。雲源村中地下黨員很多,主要還是受了毛澤東的影響。
1927年7月,李耿候烈士率領“韶山農民自衛軍”200人,曾以報恩寺、福林寺、鳳凰庵為據點,抗擊敵人。
1930年10月,工農紅軍25軍第二師,又以鳳凰庵、報恩寺、福林寺為根據地與白匪軍對壘,激戰多日,後來化整為零。雲源村中犧牲了種文華、鐘玉香、鐘義文等三名共產黨員,寧鄉鐘傑等烈士也是在這次戰役中犧牲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