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灰霉病

韭菜灰霉病

韭菜灰霉病俗稱“白點”病,是韭菜上常見的病害之一,各菜區普遍發生。冬春低溫、多雨年份危害嚴重。嚴重時常造成葉片枯死、腐爛,不能食用,直接影響產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韭菜灰霉病
  • 別名:“白點”病
  • 主要危害作物韭菜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症狀,發病規律,防治方法,

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初在葉面產生白色至淡灰色斑點,隨後擴大為橢圓形或梭形,後期病斑常相互聯合產生大片枯死斑,使半葉或全葉枯死。濕度大時病部表面密生灰褐色霉層。有的從葉尖向下發展,形成枯葉,還可在割刀口處向下呈水漬狀淡褐色腐爛,後擴展為半圓形或“V”字形病斑,黃褐色,表面生灰褐色霉層,引起整簇潰爛,嚴重時成片枯死。

發病規律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亞門蔥鱗葡萄孢菌Botrytis squamosa Walker侵染引起。主要危害韭菜、洋蔥、大蔥等蔥蒜類蔬菜。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的形式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鱗莖表面越冬。但在氣候溫暖地區,多以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春天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反濺傳播,病菌從氣孔或傷口等侵入葉片,引起初侵染。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隨氣流、雨水和農事操作等傳播,進行再侵染。深埋土下15厘米的菌核,經21個月,成活率仍達79%。
病菌喜冷涼、高濕環境,發病最適氣候條件為溫度15~21℃,相對濕度80%以上。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露地栽培韭菜灰霉病的主要發病盛期為春季節3~5月。韭菜灰霉病的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
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種植密度過大、偏施氮肥、生長不良的田塊發病重。年度間冬春低溫、多雨年份危害嚴重。
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及病株上越,隨氣流水、灌溉水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溫度高時產生菌核越夏。低溫高濕發病重。在早春或秋未冬初,遇到連陰雨天氣,相對濕度95%以上,易造成流行。

防治方法

1、種植抗病品種。
2、農業防治。施足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作物抗病性;清除病殘體,每次收割後要把病株清除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減少病源。
3、藥劑防治。每次收割後及發病初期,噴灑綠盾牌4%農抗120瓜菜菸草型500——600倍液,可有效控制病達的發生。農抗120屬微生物發酵產物,無毒、無殘留、無藥害,對人體安全,是生產無公害蔬菜的首選殺菌劑。同時,內含17種胺基酸和其它多種營養物質,可促進韭菜生長,提高韭菜產量。也可噴50%速克靈或50%農利靈1000倍或50%多菌靈800倍液。
4、清潔田園。韭菜收割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深埋或燒毀,防止病菌蔓延。
5、適時通風降濕是防治該病的關鍵。通風量要根據韭菜的長勢確定。剛割過的韭菜或外界溫度低時,通風量要小或延遲通風,嚴防掃地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