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沖

韭菜沖

韭菜沖位於甘肅省古浪縣古豐鄉,總面積5287平方千米。總人口39萬人(2004年)。 平均海拔2500米,年均氣溫5.6℃,年均降水量300毫米,蒸發量2292毫米,無霜期140天左右。 古浪自古以來為多民族聚居之地。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全縣有漢、藏、回、土、滿、東鄉、毛難、蒙古、瑤族等9個民族,總人口39.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58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韭菜沖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電話區號:0935
  • 地理位置甘肅省西北部
  • 面積:5287平方千米
  • 人口:39.8萬人
  • 氣候條件:乾旱低溫
  • 經濟作物:小麥、豌豆、馬鈴薯、大豆
區域信息,區域概況,村莊歷史,村莊結構,村莊調查,居住及家庭條件,交通情況,小賣部,飲水問題,教學情況,國小概況,家長情況,分析以及結論,缺水,交通不便,落後的農業,單一的家庭收入,簡單的家庭花銷,落後的教育,醫療問題,

區域信息

區域概況

古浪縣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1550米至3469米,平均海拔2500米。總面積5287平方公里,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耕地面積110萬畝,正常年景播種80萬畝左右,保灌面積42萬畝。
而我們前往的韭菜沖地處古豐鄉,古豐鄉位於古浪縣西南部,平均海拔1780米,年均降雨量200毫米,年平均氣溫5℃。耕地面積2182萬畝,鄉鎮行政區域面積17000萬畝。總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3689戶,鄉鎮總人口18177人,鄉鎮從業人員8873人。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7個,通郵的村7個,通電話的村7個,通公路的村4個。經濟指標: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1585萬元,糧食播種面積1740萬畝,糧 食總產量1560噸,財政總收人340萬元,財政支出3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1 106元。文教衛生:學校總數13所,在校學生總數3153人,教師總數150人,醫院、衛生院1所.醫生數5人,病床 6張。古浪屬祁連山高寒亞乾旱區和河西冷溫乾旱區。年均氣溫4.9℃,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蒸發量2500毫米以上,日照時數2852.3小時,無霜期142天左右。

村莊歷史

根據下溝老人的說發,他們都是康熙年間從山西被“趕”過來的。說是當時山西人太多了,又加上饑荒,所以被迫移民至甘肅,當時甘肅的自然條件較好,土地肥沃,雨水充足。
有一族姓王的老人,祖先王雲一族在萬曆年間從山東琅琊被充軍到甘肅泗水,根據他們族譜記載,在光緒年間有王姓一族的族人來到韭菜沖。但是根據另一個老人說他們祖上是在康熙年間到的韭菜沖。根據韭菜沖完全國小校長講,他曾爺爺在山西呆過,他爺爺就已經在韭菜沖了。所以我們一致推斷,韭菜沖的居民並不是一次性的移民,而是陸陸續續的移民的後代。他們剛來時因為地廣人稀,當時雨水比較充足,土地比較富足,不僅能養活家庭,還能逐漸致富。除了大多數山西後裔外,當時武威市其餘地區(古浪縣隸屬於武威市)還有很多的人因為該原因搬遷過來。
上世紀80年代是這裡最繁榮的一段時期,後來因為人口增多,加上雨水逐年減少,所以韭菜沖逐漸窮困。每年外遷人口都在增多,多數外出務工人員出去以後就不再回到該地區。惜的是我們採訪後發現,真正的原住民應該(就是在王族來之前就生活在這的人)已經非常少了(我們並沒有採訪到村中的原住民)。
並且我們發現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出去打工,並努力把家搬出該韭菜沖。缺水,乾旱從而導致的貧窮是他們不願意繼續居住的主要原因。在收回的40張問卷中,只有13戶表示沒有搬遷的打算,剩下的27戶都有搬遷的打算,想搬遷的原因32戶是為了孩子的學習,只有8戶就是最求更好的生活。缺水是他們不願回來的重要原因。根據中溝小賣部的18歲小伙子講,如果像這幾年這樣的情況再繼續幾年,他家就一定就會搬走。
根據校長介紹,在縣城好的地段好的房子,房價加上裝修要40萬左右。按揭的話首付十幾萬。但是以他們的條件,貸款買房基本不可能。這裡的青壯年一般去新疆大工,工資按天結算,一天100左右。但是由於幾乎每家都有老人和小孩,所以青壯年在春節,春種夏收的時間都得在家,無法打工,一年打工的時間只有七八個月,所以一年到頭幾乎沒有什麼結餘。而如果放棄土地帶領老人和小孩外遷的話,無疑會加重負擔,無法生存。所以要拖家帶口搬往縣城非常困難。

村莊結構

韭菜沖沿溝分布,從西到東,分為上溝,中溝,下溝。
上溝
上溝居民集中居住在南邊的一塊空地上,分布較密集,以前有60多戶人家,遷出去一些,還有50多戶人家,有一個較大的蓄水池,供牲畜飲用。從上溝有兩條路通往縣城。
中溝
中溝有大約以前有60多,還剩30多戶人家,沿溝兩側條形分布,中溝南面山坡度也不大,比較適合種植小麥豆子角瓜等作物。背面的山坡比較貧瘠,坡度比較大,所以不適合居住和耕種。中溝也有一個蓄水池,但是已經乾涸。
下溝
下溝村民聚居在一個山谷,以前有六七十戶人家,還剩50戶左右,作物在東北面的山後面的一個較平緩的山谷,西面和背面的山坡很貧瘠,無法耕作。有一條路通往縣城。

村莊調查

居住及家庭條件

在家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邊的房子一般為土牆,這個應該是和這邊的氣候條件有關。每家都是平房,均有四間左右房間。客廳中一般都有電視,但是可以從客廳中家具的好壞來簡單判斷家庭收入。因為山路較遠,幾乎每家都有三輪車,收麥子的時候用處會很大。每家都有地窖,因為缺水的緣故,地窖里通常都會存有西瓜,農忙後和接待客人時使用。這邊的人家喝水一般都加冰糖。一般人家中不會有其他的擺設,因為平時他們都外出務工,家裡沒有必要布置得很漂亮。所以以簡單和實用為主。校長關於住房問題提到有一個因素就是這裡的父母開始重視教育,房子只要能住人就可以,錢都省下來用來準備孩子將來高中的學費或者給他們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

交通情況

通往縣城的路上溝有兩條,下溝有一條。前些年山路有一層較厚的鬆土,走起來就塵土飛揚。三年前路上鬆土減少了,路面也換成堅硬的石子,但是無法徹底硬化。因為是盤山公路,很陡,外加上沒有植被,所以水泥公路的修築幾乎沒有可能,只能每隔幾年就修整一下路面,減少鬆土。從中溝到古浪縣下山走盤山公路需要一個小時左右,山上需要一個半小時。雖然山路最近修整過,但還是一路塵土飛揚,到山上應經全身是土。

小賣部

上溝有一個小賣部,中溝一個,下溝兩個,中溝的小賣部規模比上溝和下溝的大,除了出售日常用品,還有一些三輪車上的機械設備,布匹,日常用品一般去縣城就可以進到貨,三輪車上得一些零件就得到武威市才能進到貨,這樣一個小賣部一年到頭也掙不到多少錢,頂多是維持家用。

飲水問題

水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降水,另一個是水庫引水。這裡的水窖不是公共的,每家都有自己的水窖,水窖里的水是平時下雨時收集然後倒進水窖的,供生活和飲用,在上溝的山那邊有一個水庫叫柳條河水庫,離韭菜沖有15公里的山路,當韭菜沖普遍缺水的時候會開閘放水,水窖與水庫用水管相連,可以通過開閘放水來收集水窖中的水。關於開閘放水的費用,第一種說法是十天一戶人家要4000元(每天400元);第二種說法是政府給補貼,不用自己出錢。校長說一個水窖100元左右。
水窖的直徑不到1米,深度7到10米,一個水窖的水可以供他們要用一年。在問卷調查中,有9戶人家表示水不夠用,26戶人家表示水夠用。如果出現只有一兩家缺水的話,缺水的家庭就只能自己用車去拉水,或者去別人家借水。之所以會出現有的人家有水有的人家缺水,是因為每家的水窖數目不一樣。
根據小賣部的一個小伙子說,韭菜沖的那條大溝在平時的時候是乾的,在發洪水時才有水,洪水在水淺的地方會漫上岸邊。但據老人講,洪水很少見。前幾年溝上了兩個水壩,上溝一個,中溝一個,下溝一個,壩上修了一個蓄水池。蓄水池是給牲畜飲用的。其中上溝的還有水,中溝和下溝的已經乾涸。
用水調查用水調查
醫療條件
上中下溝每個溝有一個簡單的衛生所,上溝和小溝的是兩個老中醫,中溝的比較年輕,衛生所只能解決感冒之類的小毛病,我們在小溝的衛生所旁邊發現很多葡萄糖瓶。一些大病就得去縣城或者市里,小賣部的小伙子手骨折花了8000元參加醫療合作據說是能報80%但只報銷了3000元。
收入情況
在收回的有效地問卷中,家庭年收入情況如上圖。(由於一些問卷回答不完整,所以數據僅供參考。)據我們走訪了解,每戶人家都有外出務工人員,加上糧食減產,只能基本自給,由於地方閉塞,只有幾家有餘糧可以賣餘糧,(這些有餘糧的人家都是承包了搬走人家的地,因為都是同村的人都很熟,所以土地流轉的錢一般是隨便給一點。)同時父輩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收入結構很單一,大多來自打工。打工者一般都是青壯年,大工的日工資150到200,小工的日工資近百。同時我們發現大多數人家儘管沒有搬遷能力,但是都向搬出該韭菜沖。在收回的張問卷中,只有8戶表沒有搬遷的打算,剩下的27戶都有搬遷的打算,想搬遷的原因30戶是為了孩子的學習,5戶就是最求更好的生活. 缺水,乾旱從而導致的貧窮是他們不願意繼續居住的主要原因。但是由於幾乎每家都有老人和小孩,所以青壯年在春節,春種夏收的時間都得在家,無法打工,一年打工的時間只有七八個月,所以一年到頭幾乎沒有什麼結餘。而如果放棄土地帶領老人和小孩外遷的話,無疑會加重負擔,無法生存。所以要拖家帶口搬往縣城非常困難,更不用說其它地方。

教學情況

國小概況

韭菜沖完全國小位於山區,落於韭菜沖山溝的中溝,始建於一九五三年,初始為初級國小。一九六九年學校改名為古浪縣韭菜沖學校。一九八○年,更名為韭菜沖完全國小。下圖為韭菜沖國小全貌韭菜沖完全國小位於山區,落於韭菜沖山溝的中溝,始建於一九五三年,初始為初級國小。一九六九年學校改名為古浪縣韭菜沖學校。一九八○年,更名為韭菜沖完全國小。
校園占地面積59.4平方米,建築面積432平方米。1976年修建了18間(432平方米)校舍,均為土磚木結構。1995年學校該上了磚房,也就是一層教學樓(見圖2),校長說2005年學校裝上了遠程教通育接收器,也就是學校前院中得大鍋。
學校共有三台電腦,兩台很舊(在儀器室里,可能已經不能使用)我們只見到了一台,落滿了灰塵,能夠運行,XP的系統,打開電腦桌面上鋪滿了各種WORD試卷文檔。旁邊有一台印表機,通常一張紙得打兩次才能印上文字。出於安全的考慮,教育局前幾年給縣裡所有完全國小配上了監視器。後山上有個移動信號塔,所以手機信號不差,但是停電的時候完全沒有信號。
學校現有由教室改成的圖書室,書籍全由中國海洋大學“東鄉行”西部志願者協會捐贈,平時向學生開放。學校極度缺乏體育用具,2010年協會到此之前,全校只有一個小的橡皮球可以供學生體育課玩耍。“東鄉行”西部志願者協會於2010年8月向國小捐贈體育用品,價值三百多元,並於2010年捐贈給國小300元支持學校建設。2011年8月又捐贈500元支持學校建設。
因為乾旱同時又處於山谷地帶,多風,所以學校每個角落都蓋滿土灰。教室因為有些破窗戶,所以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有厚厚的一層灰土。在支教的第三天早上,三四年級的學生主動打掃教室。但是我們都震驚於眼前的場景:開掃不到半分鐘教室空氣中全是灰塵,只能見到人的影子和在陽光下飛舞的灰塵顆粒。學校課桌新舊參差不齊,椅子全部為板凳,很多的板凳腿部都出現破損或。
學校共有教師寢室5間,密閉性最好的。我們去得時候學校已經放假,教師已經回家。寢室里光線很暗,門邊有張桌子,上面有個電視衛星接收器,中間有個爐子,路邊堆滿了菸蒂和煙盒,最裡面牆下有台老式的電晶體電視,旁邊有兩張床。床用布蓋上了,上面落滿了灰土,在接下來得七天晚上儘管我們已經很小心地呼吸,但是每天起床喉嚨都有被灰土堵住的感覺。這樣的寢室有四間。
韭菜沖完全國小有六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學前班的和一年級合班,就是等於上兩個一年級。由於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所以上國小國中的費用較少,六年級一學期雜費也只要40元,加上試卷費之類的一些費用,有家長說一學期總計向繳納200元以內。家長多數支持孩子上學,但也有部分對學校現狀表示擔憂。
國小師資
學校廚房學校廚房
學校全貌學校全貌
遠程教育接收器遠程教育接收器
教室課桌教室課桌
教室一角教室一角
學校旗桿學校旗桿
監控器監控器
學校一共有8位老師,三個大專文憑,四個高中文憑,一個國中文憑。其中有三人為民辦教師。雖然在前幾年國家已經清退大批民辦教師,但是由於韭菜沖沒有老師願意來,所以才保留了這三個民辦教師,。國家教師工資每月2000多元,民辦教師每月只有750元,由學校和區教委出錢。其中校長從18歲到如今46歲近30年來一直在韭菜沖工作。老師除了英語老師,幾乎全部是40以上。英語老師為女性,是唯一一個國中畢業的老師,年級比較小,在村莊居住。是曾今在韭菜沖畢業,卻沒有考上高中,從而被校長返聘的民辦教師。
我們還採訪到一位之前在韭菜沖完全國小工作過九年,已經離職在外打工的民辦教師,當地人楊志。楊志是當地為數不多的較有文化的人,高中畢業。楊志的兒子楊成新也在韭菜沖完全國小上學。楊志表示自己不是不想做教師,只是民辦教師的工資實在是太低,一個月只有七百五十元,根本不夠補貼家用。他和妻子一起在縣城打工,一個月收入在一千五百到兩千左右。但是常常還是不能滿足一年全家人的花費。
學校的老師都是當地人,上課教學都用當地話,不使用國語,所以孩子的國語水平極差。但是我們更為擔憂的是,要是這一批老師老去,退休了,是不是仍然還有老師走進大山深處教書。學校一共八個老師,三個是民辦教師,(國家前幾年已經清退了部分民辦教師),國家教師的工資是兩千左右,民辦教師工資每月只有750。三個民辦教師其中有兩個直接是教育局聘任,工資也是由教育局撥款供給,另外一個是區教委和學校聘請的英語老師,國中畢業後沒上高中被反聘的。
我們特地為師資問題對韭菜沖蘇校長做了專訪,蘇校長也對這個問題表示深切地擔憂。他說到,外面的老師不願意進來,是因為國小地理位置太過偏僻。在任的老師都逐漸上了步入中老年,教學方法循規蹈矩,缺乏科學管理的理念,知識沒有及時更新。他說,年輕老師一旦被分配到這座國小,就一定會動用各種關係讓自己調離,所以這么多年來國小並沒有新老師前來過。雖然他也向上級申請新老師,但是依舊沒有實際效果。
很多家長都表示對學生的教學環境很擔憂,曾經都去過區教委反映學校的教學情況,請求更好的老師。還有的家長反映,他們的孩子問老師問題時,老師經常出現回答不知道這樣的情況。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我們發現,學校的老師水平參差不齊,有時連學生提的個別問題也無法回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