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業

韓建業

韓建業,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甘肅通渭人,1967年出生,1985年隴西師範畢業後到中學任教,1987年考入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先後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4年進入北京聯合大學套用文理學院工作,2016年開始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兼職教授,2018年正式調入中國人民大學。

被選拔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市級人選,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北京市級教學名師,獲得首都勞動獎章。為美國蓋蒂研究院(GRI)客座學者、德國考古研究院(DAI)訪問學者。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夏商考古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環境變化與環境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人類演化與環境考古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文物保護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建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甘肅通渭
  • 出生日期:1967年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主要成就: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 代表作品: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
學術貢獻,教育經歷,工作經歷,教授課程,主持承擔項目,主要學術成果,學術專著和發掘報告,教材,論文,書評,年鑑,重要獲獎,

學術貢獻

多年從事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考古學研究,曾主持或參加河南駐馬店楊莊、湖北天門石家河、內蒙古涼城板城和西白玉、新疆博樂泉水溝和都木都厄布得格等遺址的發掘工作。
韓建業
對中國先秦時期的文化譜系、文化格局、聚落形態、人地關係、古史傳說、中西交流等進行過全面綜合的研究,提出距今6000年前已經形成文化上的“早期中國”、距今5000年前已經出現貫通中西的“彩陶之路”、距今4000年前出現“中國的青銅時代革命”、早期中國文明有三大模式等觀點,首次論證了王灣三期文化南下與“禹征三苗”、老虎山文化南下與“稷放丹朱”、廟底溝類型擴張與“涿鹿之戰”存在對應關係的可能性。主持完成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出版專著或考古發掘報告15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兩次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兩次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兩次獲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主講的《考古學通論》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出版教材《中國古代錢幣》。

教育經歷

1982~1985年,甘肅省隴西師範學校學生。
1987~1991年,北京大學考古系考古學專業本科生,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
1991~1994年,北京大學考古系考古學專業研究生,師從嚴文明、張江凱先生,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
1996~2000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師從嚴文明先生,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5~1987年,甘肅省通渭縣苟家川學校教師。
1994~2004年,北京聯合大學套用文理學院歷史系教師,先後任講師、副教授、副系主任。
2004~2005年,北京聯合大學套用文理學院歷史系教師,副教授、系主任。
2005~2008年,北京聯合大學套用文理學院歷史系教師,教授、系學術委員會主任。
2008~2015年,北京聯合大學套用文理學院歷史文博系教師,二級教授、學科帶頭人,國家級套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主任、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歷史文博系學術委員會主任。
2016~2018年,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2018年以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教授課程

本科生課程:新石器時代考古、考古文獻研讀、西方文明的起源
研究生課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考古文獻研讀、主文獻研讀(博士生)、史學前沿(博士生)

主持承擔項目

1. 2004~2007年,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西北地區先秦時期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發展》。
2. 2005~2008年,在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支持下,進行《新疆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北京地區先秦時期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發展》等項目的研究。
3. 2009~2010年,主持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現狀與對策研究》。
4. 2010~2012年,在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深化計畫“高層次人才資助計畫”項目資助下,進行《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和文化局勢研究》項目的研究。
5. 2010~2013年,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早期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研究》。
6. 2012~2017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史前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子課題《史前時期中國西北地區與中西亞地區的文化交流》。

主要學術成果

學術專著和發掘報告

1. 《駐馬店楊莊——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遺存與環境信息》,科學出版社,1998年。
2. 《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科學出版社,2000年。
3.《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科學出版社,2003年。
4.《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
5.《五帝時代——以華夏為核心的古史體系的考古學觀察》,學苑出版社,2006年。
6.《新疆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
7.《中國西北地區先秦時期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發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
8.《北京先秦考古》,文物出版社,2011年。
9.《先秦考古研究:文化譜系與文化交流》,文物出版社,2013年。
10.《先秦考古研究:聚落形態、人地關係與早期中國》,文物出版社,2013年。
11.《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12.《原史中國——韓建業自選集》,中西書局,2017年。

教材

《中國古代錢幣》,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論文

1. 《墓葬的考古學研究——理論與方法論探討》,《東南文化》1992年3-4期。
2. 《什麼是民族考古學》,《東南文化》1993年2期。
3. 《大汶口墓地分析》,《中原文物》1994年2期。
4. 《禹征三苗探索》,《中原文物》1995年2期。
5. 《河南駐馬店市楊莊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5年10期。
6. 《中國上古時期三大集團互動關係探討——兼論中國文明的形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1期。
7. 《河南駐馬店市黨樓遺址的發掘》,《考古》1996年5期。
8. 《西山古城興廢緣由試探》,《中原文物》1996年3期。
9. 《苗蠻集團來源與形成的探索》,《中原文物》1996年4期。
10. 《王灣三期文化研究》,《考古學報》1997年1期。
11. 《殷墟西區墓地分析》,《考古》1997年1期。
12. 《試論豫東南地區龍山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編:《考古學研究》(三),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
13. 《夏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階段》,《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4期。
14. 《先商文化探源》,《中原文物》1998年2期。
15. 《湖北隨州市西花園早期遺存分析》,《考古》1999年3期。
16. 《唐伐西夏與稷放丹朱》,《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4期。
17. 《斜腹杯與三苗文化》,《江漢考古》2002年1期。
18. 《涿鹿之戰探索》,《中原文物》2002年4期。
19. 《先周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階段》,《考古與文物》2002年增刊(先秦考古)。
20. 《略論中國銅石並用時代社會發展的一般趨勢和不同模式》,《古代文明》第2集,2003年7月。
21. 《朱開溝文化研究》,《考古學研究》(五),2003年8月。
22. 《論雪山一期文化》,《華夏考古》2003年4期。
23. 《論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的歷史地位》,《江漢考古》2004年1期。
24. 《先秦時期長城沿線陶器遺存的北界線及相關問題》,《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2期。
25. 《內蒙古朱開溝遺址有關問題的分析》,《考古》2005年3期。
26. 《新疆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文化的分期和譜系》,《新疆文物》2005年3期。
27. 《論早期中國文化周期性的“分”“合”現象》,《史林》2005年增刊。
28. 《中國古代屈肢葬譜系疏理》,《文物》2006年1期。
29. 《晉西南豫西西部廟底溝二期-龍山時代文化的分期與譜系》,《考古學報》2006年2期。
30. 《距今5000年和4000年氣候事件對中國北方地區文化的影響》,《環境考古研究》(第三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59~163頁。
31. 《老虎山文化的擴張與對外影響》,《中原文物》2007年1期。
32. 《半山類型的形成與東部文化的西遷》,《考古與文物》2007年3期。
33. 《中國先秦洞室墓譜系初探》,《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4期。
34. 《試論北京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文物春秋》2007年5期。
35. 《試論作為長城“原型”的北方早期石城帶》,《華夏考古》2008年1期。
36. 《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世紀回顧——新石器時代考古卷》,科學出版社,2008年4月。
37. 《中國西北地區先秦時期的人地關係特徵》,《北京聯合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2期。
38. 《大汶口文化的立鳥陶器和瓶形陶文》,《江漢考古》2008年3期。
39. 《春秋戰國時期長城沿線遊牧民族的地下世界》,《南方文物》2008年4期。
40. Different Traditions of Flexed Burials in Ancient China. Chinese Archaeology volume 8, 2008.
41. 《論二里頭青銅文明的興起》,《中國歷史文物》2009年1期。
42. 《裴李崗文化的遷徙影響與早期中國文化圈的雛形》,《中原文物》2009年2期。
43. 《全新世黃土:早期中國文明的物質基礎》,《中國文物報》2009年4月24日。
44. 《重讀<仰韶文化研究>——嚴文明先生仰韶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南方文物》2009年3期。
45. 《試論嵩山文化圈在早期中國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中華文明與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輯)》,科學出版社,2009年。
46. 《試論北京地區夏商周時期的文化譜系》,《華夏考古》2009年4期。
47. 《晚期紅山文化南向影響的三個層次》,《文物研究》第十六輯,黃山書社,2009年。
48. 《試論北京地區夏商周時期的文化譜系》,《華夏考古》2009年4期。
49. 《良渚、陶寺與二里頭——早期中國文明的演進之路》,《考古》2010年11期。
50. 《初期仰韶文化研究》,《古代文明》(第8卷),文物出版社,2010年。
51. 《試論跨湖橋文化的來源和對外影響——兼論新石器時代中期長江中下游地區間的文化交流》,《東南文化》2010年6期。
52. 《龍邱莊文化的北上與大汶口文化的形成》,《江漢考古》2011年1期。
53. 《以考古學為基礎,全方位研究中國古代文明——嚴文明先生聚落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南方文物》2011年1期。
54. 《略論北京昌平白浮M2墓主人身份》,《中原文物》2011年4期。
55. 《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現狀與對策研究》,《北京聯合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4期。
56. 《廟底溝時代與“早期中國”》,《考古》2012年3期。
57. 《中國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文化的區系研究》,《考古學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
58. 《雙墩文化的北上與北辛文化的形成——從濟寧張山“北辛文化遺存”論起》,《江漢考古》2012年2期。
59. 《5000年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南道》,《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6期。
60. 《略論中國的“青銅時代革命”》,《西域研究》2012年3期。
61.“The Painted Pottery Road” and Early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ANABSASIS-Studia Classica et Orientalia 3(2012): 25-42.
62. 《“彩陶之路”與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考古與文物》2013年1期。
63.“The Miaodigou Age and ‘Erarly China’”, Chinese Archaeology volume 13, 2013. pp163-168.
64.《西坡墓葬與“中原模式”》,《仰韶和她的時代——紀念仰韶文化發現9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65.《二里頭—二里岡時代文化上的早期中國》,《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6期。
66.《龍山時代早期中國的文化格局》,《無限悠悠遠古情——佟柱臣先生紀念文集》科學出版社,2014年。
67.《簡論中國新石器時代陶鼎的發展演變》,《考古》2015年1期。
68.《略論文化上“早期中國”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江漢考古》2015年3期。
69.《公元前3至前1千紀中國和中亞地區的尖頂冠形符號》,《西域研究》2015年4期。
70.《從陶器看先秦時期中原文化的歷史地位》,《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陶器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71.《新疆古墓溝墓地人形雕像源於中亞》,《三代考古(六)》,科學出版社,2015年。
72.《中原和江漢地區文明化進程比較》,《江漢考古》2016年6期。
73.《新疆雙河市泉水溝青銅時代遺存的發現及初步認識》,《西域研究》2017年1期。
74.《先秦時期阿爾泰及以西地區陶壺的來源——兼論公元前一千紀中葉後半葉阿爾泰及以西地區和陰山—天山地區的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7年2期。
75.《龍山時代的中原和北方——文明化進程比較》,《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4期。
76.《公元前2千紀中後葉亞洲中部地區的圜底陶罐》,《考古》2017年9期。
77.《略論新疆地區四千年前的薩滿式人物形象——兼論康家石門子岩畫的年代》,《西域研究》2018年2期。

書評

1.《河北史前考古的重要新成果——<北福地>讀後》,《中國文物報》2007年4月4日,第4版。
2.《<新密新砦>與早期夏文化探索》,《中國文物報》2009年5月20日,第4版。
3.《重建中國遠古史的創舉——讀<中國遠古時代>》,《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1年卷(總第9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4.《葬玉、殉葬與毀墓——讀<清涼寺史前墓地>》,《中國文物報》2017年6月13日,第8版。

年鑑

1.《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國考古學年鑑》(2007),文物出版社,2008年。
2.《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國考古學年鑑》(201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重要獲獎

1. 1998年,《王灣三期文化研究》一文獲首屆“蘇秉琦考古學獎”。
2. 2000年,《駐馬店楊莊》一書獲“夏鼐考古學研究成果獎”。
3. 2003年,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獲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獎。
4. 2004年,專著《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5. 2006年,專著《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6. 2007年,獲“首都勞動獎章”。
7. 2010年,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8. 2010年,獲第六屆北京市級教學名師獎。
9. 2012年,兩項成果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10. 2013年,專著《中國西北地區先秦時期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發展》,獲得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11. 2016年,專著《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獲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016·鄭州)研究成果獎(金鼎獎)。
12. 2017年,專著《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獲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