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夐

韋夐,字敬遠,北周時學者,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縣)人。

基本介紹

  • 本名:韋夐
  • 字號:敬遠
  • 出生時間:502
  • 去世時間:578
韋夐(502~578年),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縣)人(《周書》本傳未標明籍貫,《隋書》韋世康傳稱:父夐,隱居不仕,魏、周二代,十征不出,號為‘逍遙公’。《北史》稱:孝寬兄夐。因韋孝寬和韋世康為京兆杜陵人,據此確定韋夐籍貫為京兆杜陵。)
韋夐少年好學,不慕榮利。20歲時,北魏朝廷曾召拜他為雍州府從事。他認為此職並非自己愛好,便假稱有病,棄職離任。從此,隱居林泉,專心讀書深造,時人稱為隱士。後北魏曾10次徵召,他皆不肯出仕。
宇文泰經營關中,聞韋夐清高、博學,曾派人去請他出山,被他謝絕。周明帝在位,對韋夐亦很尊重,曾寫詩一首相贈,詩中邀請他參政。他回詩答謝,表示願意謁見皇帝。於是,明帝命內府每日給韋夐送去河東酒一斗,賜其“逍遙公”雅號,以示尊重人才。南朝陳曾派其尚書周弘正出使長安。弘正慕韋夐的名聲,請求允許拜訪韋。晤談後相見恨晚,弘正意欲邀請其南下,但他不肯應約。這說明韋夐當時在大江南北是很有聲望的。
周武帝宇文邕上台時,為推進改革,廣泛籠絡各方人才。所以,常常邀請韋夐到皇宮中夜宴,與他論道。武帝欲取締佛、道二教,事先詔韋夐論述佛、道、儒三教的優劣。他撰寫《三教序》一篇呈送武帝。他認為“三教雖然宗旨不同,途徑各異,觀點不一,但目的相同,就是引導人們向善,沒有優劣之分。武帝看後,選取儒學。武帝認為佛、道二教的泛濫,對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形成了阻礙,因此下令禁止佛道二教。
當時,宇文贇為皇太子,聞韋夐之名,致書邀請他到東宮,當面請教立身處世之道。韋夐說:“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欲不可縱,志不可滿。”【註:見《周書》546頁。】勸太子要以節儉為榮,奢侈為恥,不要貪圖其他欲望,專心求索治天下之策。
韋夐一生喜愛研究文史,留心收集文史著作。他手抄的文史書稿約數十萬言,自己所寫的文稿亦很多,到晚年自毀不存。他在臨死之前,囑咐兒子說,在他死後,不必另作新衣,只用舊衣殮葬,一切禮儀從簡,不要收親友的禮物。在祭祀時,也只擺素食蔬菜,不必殺牛宰羊等。
武帝宣政元年,韋夐卒於家,終年77歲。武帝派使者前去致祭,並贈給禮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