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檐犁頭尖半夏

鞭檐犁頭尖半夏

鞭檐犁頭尖半夏(學名:Typhonium flagelliforme)為天南星科犁頭尖屬下的一個種。多年生草本,高25~400m。塊莖球形橢圓形、圓錐形或倒卵形,直徑1~2cm,上部周圍密生長2~4cm的肉質鬚根。鞭檐犁頭尖半夏(廣西馬山、尤州),田三七廣西貴縣),瘋狗薯(廣西寧明),水半夏(廣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鞭檐犁頭尖半夏
  • 拉丁學名:Typhonium flagelliforme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澤瀉目
  • :天南星科
  • :犁頭尖屬
  • :鞭檐犁頭尖半夏
  • 分布區域: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有35屬約206種,主要分布在南方各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塊莖近圓形,橢圓形、圓錐形或倒卵形,直徑1-2厘米,上部周圍密生長2-4厘米的肉質根。葉和花序同時抽出。葉3-4,葉柄長15-30厘米,中部以下具寬鞘,基部鞘寬達1.5-2厘米;葉片戟狀長圓形,基部心形或下延,前裂片長5-14厘米,寬2-4厘米,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側裂片向外水平伸展或下傾,長三角形,長4-5厘米,寬3-5毫米,側脈4-5對,其中1對基出,均上舉,表面略隆起,背面不明顯,II級側脈和網脈極纖細,集合脈2條,外圈靠近邊緣,內圈與邊緣相距3-5毫米。花序柄細,長5-10(-20)厘米。佛焰苞管部綠色,卵圓形或長圓形,長1.5-2.5厘米,直徑1.2-2厘米;檐部綠色至綠白色,披針形,常伸長捲曲為長鞭狀或較短而漸尖,長7.5-25厘米,下部展平寬5-8厘米。肉穗花序比佛焰苞短或長,有時極長,達20餘厘米,雌花序卵形,長1.5-1.8厘米,下部粗8-10毫米;中性花序長1.7厘米;雄花序長5-6毫米,黃色;附屬器淡黃綠色,具長2.5毫米的柄,下部為長圓錐形,向上為細長的線形,共長16-17厘米,基部粗5毫米。雄花雄蕊2,藥室近圓球形;雌花:子房倒卵形或近球形,花柱不存在,柱頭小。中性花:中部以下的棒狀,長達4毫米,上彎,黃色,先端紫色;上部的錐形,長2-3毫米,淡黃色,下傾並有時內彎。漿果卵圓形,綠色。花期4-5月。
鞭檐犁頭尖半夏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50米以下的山溪水中、水田或田邊以及其它濕地

分布範圍

產自廣東從化、連山),廣西南半部至雲南東南部(金屏),自孟加拉印度東部、斯里蘭卡緬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南至印度尼西亞爪哇)、帝汶島,東至菲律賓均有分布。 塊莖入藥,能燥濕化痰、止咳,內服治咳嗽痰多、支氣管炎,常與半夏通用;外用治跌打損傷瘡毒

主要價值

水半夏,為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鞭檐犁頭尖Typhonium flagelliforme(Lodd.)Blume的塊莖。
採制: 塊莖秋、冬季採挖。除去外皮及鬚根,洗淨,曬乾。
性狀:塊莖近圓形、橢圓形、圓錐形或倒卵形,直徑0.5~1.5cm,高0.8~3cm。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不平滑,上部有多數隱約可見的點狀根痕。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化學成份: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松柏苷(coniferin)、β-谷甾醇、β-胡蘿蔔苷、酚類化合物、鞣質及生物鹼。
性味歸經:塊莖味辛,性溫;有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止血,燥濕,化痰止咳。用於咳嗽痰多,支氣管炎,喉炎,胃炎;外用於癰瘡癤腫,無名腫毒,毒蛇咬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6~15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藥理作用:
水、醇、酯提取物能明顯延長濃氨所致的小鼠咳嗽潛伏期及減少咳嗽次數,增加氣管酚紅排出量,延長哮喘潛伏期,減少扭體次數,減輕耳廓腫脹,減少自主活動次數,因此具有止咳、祛痰、平喘、鎖痛、抗炎和鎮靜等作用。
配伍套用:
癰瘡癤腫:單味研末,加雄黃少許研細,再加醋調成糊狀,外敷。
淋巴結結核:鮮品配醋、糯米飯各少許,共搗爛後敷患處。
蛇咬傷:配七葉一枝花、天南星,酒浸1個月,用時外塗患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