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姓(鞠(姓氏))

鞠姓(姓氏)

鞠(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關於鞠姓來源,最近發掘的《鞠氏高安族譜總世系》明確記載:“鞠氏來源於鞠昇”。鞠昇是春秋戰國時期燕易王的長子,原名叫姬昇,因與其弟姬噲爭奪王位失敗,逃避到“遼東東梁河陽,復以遠祖鞠為姓”的避難改姓,由於姬昇棄姬改鞠以鞠為姓,所以西周先祖鞠陶只是鞠姓的命姓祖,鞠昇才是開創鞠姓的第一人,是天下鞠姓的太始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鞠姓
  • 郡望:汝南郡
  • 堂號:汝南堂
  • 名人鞠武鞠常鞠萍、鞠婧禕
歷史發展,起源,鞠譚避難,門出東萊,家譜為證,遷徙脈絡,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九言通用聯,著名人物,鞠鴻佐,鞠永昌,鞠萍,鞠覺亮,

歷史發展

起源

鞠姓起源立姓能夠見著於史籍的有兩個來源:一是春秋時期齊景公年代孔子的學生鞠語;二是戰國時期燕易王之子姬昇,鞠姓家族稱他為“太始祖”。
鞠語,春秋時期人,孔子三千弟子之一。《晏子春秋》外八篇記載:“景公上路寢,聞哭聲。曰:吾若聞哭聲,何為者也?梁丘據對曰:魯孔丘之徒鞠語也。明於禮樂,審於服喪,其母死,葬埋甚厚,服喪三年,哭泣甚疾。公曰:豈不可也!而色悅之。”意思是說:齊景公出行晚上在路旁休息,好像聽到遠處有哭泣聲,便問:“是誰在哭啊?”隨行的人回答說:“是孔子的學生鞠語,他是個孝子,母親死了他不但給以厚葬,而且還守靈三年天天這樣悲痛欲絕的哭泣啊”。齊景公聽到後非常讚賞,建議大家都應該這樣作。
鞠武,戰國晚期燕國人,燕國太子丹的太傅,燕易王之子姬昇的曾孫。鞠武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名字,《史記》上描述他聰明睿智、深謀遠慮、忠義誠信、威武剛烈。“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回還!”是描寫太子丹為了實現宏圖大志送荊軻上路在易水邊上拜別時的悲壯場面,正是鞠武通過田光向太子丹推薦了這位著名的俠士荊軻,其後鞠武也同荊軻所演繹的那場“荊軻刺秦,圖窮匕見”的歷史故事而享譽華夏。
據江西高安藍坊鞠姓於清朝康熙戊午年(公元1678年)重修家譜序言中記載:“溯予族受姓之祖,始於燕易王庶妃之子太子昇公,因與嫡妃之子太子噲圖位不克,遂奔遼陽別姬氏始姓為鞠,郡號汝南。傳四世而生武公,太子丹聞武公忠義方剛,聘歸本國授以太傅。自秦迄漢晉唐宋以來代有傳人……”高安藍坊鞠姓至今仍保存著一套完整的家譜,這套家譜記載著從一世祖鞠昇命姓,到今天已經傳續七十八代,這套家譜在序言中聲稱,鞠姓來源於戰國時期燕易王的太子姬昇因爭奪王位失敗避難遼東的改姓,鞠武乃鞠昇的曾孫。
在判定上述記載可信的前提下,結合《史記》等大量史典進行分析研究,看來歷史演繹了這樣一段故事:燕易王是西周初期召公奭的裔孫,是燕國的第38代國王。燕易王的正妃是秦惠王的女兒,生子姬噲,姬昇是燕易王的庶妃所出。歷史記載燕易王迎娶秦惠王女兒的時間是燕文公二十八年(約公元前332年),第二年燕文公去世,燕易王繼父登基王位,燕易王在位十二年病逝由姬噲繼位。如果上述史籍成立,那么姬噲登基王位時年齡不會很大。再結合《高安藍坊鞠氏九修族譜序言》中出現兩個太子的稱謂推斷,姬昇的母親原本是正妃,姬昇也就是當然的太子,然而出於當時“蘇秦合縱”所導演的秦燕聯盟、遠交近攻的政治需要,在燕文公的主持下,作太子的燕易王娶了秦惠王的女兒並冊立為正妃,同時採取了“廢長立幼”的手段剝奪了姬昇的太子名位,將姬噲立為太子,遂引起姬昇母子和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團的不滿,當公元前321年燕易王病逝時,燕國宮廷發生了爭奪王位的內亂。宰相子之早有窺測王位之心,看到姬噲年少幼稚可以利用,便從中竭力支持姬噲,姬昇同太子噲奪位失敗,被迫躲避到燕國遼東郡治所襄平(今遼陽)隱姓埋名,棄姬改鞠為鞠昇。因為姬噲的即位不合禮制,所以不被當時的齊國等列強認可,因此歷史上一直稱之為“燕王噲”(註:合法即位的在稱呼上一般都不帶名諱稱“燕某王”)。可見這場奪位之爭是何等殘酷,否則姬昇不可能放棄燕國公族的身份,跑到千里之外的荒僻之地襄平去隱姓埋名。
同樣出自這枝家譜,在公元1998年十修的序言中說:“燕有易王生子三。長曰昇,系亞夫人之子;次曰噲,系元夫人之子;幼曰晟,系如夫人之子;易王乃立次子嗣位。燕爵太子昇奪位不克,遂奔於遼東東梁河陽,復以遠祖鞠為受姓之始祖而別姬氏,郡號汝南,至今名曰太子河……”。這篇序言說的更加詳細,而且對太子昇避難的地點遼東東梁河陽描述的也比較客觀,“東梁河陽”可以解釋為東梁河北岸,古代東梁河即今大遼河支流太子河,這裡正是戰國晚期設定的城市襄平。
這兩篇家譜序言對於鞠氏探源都很有價值,首先她確定了在中華鞠姓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源頭來自戰國時期燕國太子姬昇;其次她詳細的描述了姬昇改鞠的前因後果,這些記述與同時期的歷史記錄非常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歷史的缺憾,對於後世族人研究鞠姓源流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另外,經過研究發現這兩篇家譜序言在編纂時並不是照抄原版原作,特別是對於起源部分的記述可能來源於家族內部的口耳相傳。我們知道“遼陽”這一地域名稱始見於公元10世紀遼國神冊三年(公元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攻占遼東城置遼陽府,唐代以後歷經宋朝、遼、金、元朝、明朝、清朝至今一直沿用。我們也知道按照規則,續修家譜一般都是後版套前版,其特點是“保持前版原貌”,如果是家族內部的文字相傳,怎么可能把比它要晚一千多年才出現的地名遼陽寫進秦漢時期原始版的序言?

鞠譚避難

上述兩則家譜序言在記述鞠武時都號稱“郡號汝南”,郡號就是郡望,汝南是指汝南郡(漢高帝置郡,遺址在今河南汝南縣東南)。據推測汝南郡應該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鞠武恐於被株連率直系後代的逃難之地。鞠武的原籍在襄平,由於受到“荊軻刺秦”的牽連,燕國覆滅後,襄平必然成為秦皇追殺的主要目標,鞠武不可能回到老家避難,所以汝南郡應該是鞠武率其直系後代,長子鞠允仁,次子鞠允倫,幼子鞠允俊為躲避秦皇追殺而展轉躲避多年後,敢於公開的定居之地。隨著政權更迭,鞠姓在汝南郡獲得了蓬勃發展,家族從汝南郡向北和向東發展到常山郡和平原郡。到了西漢晚期,鞠武的八世孫鞠譚終於從平原郡(今德州平原縣南七里)啟程入仕京都長安,進入西漢政權高層。
據《漢書》和《元和姓纂》記載:鞠譚是漢哀帝的尚書令,這種尚書令是“九卿”中專門掌管皇帝奏章的一種官職,是皇帝的近臣,在西漢晚期為了抑制相權,其作用相當於位居三公的宰相。漢哀帝建平三年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在東平王劉雲的封地內,“瓠山中間,有大石轉側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遠近傳為異聞,嘩動一時”。原來是臥著的一塊好端端的長方形巨石,既沒長腿也沒人搬動,卻自個兒翻個身打個滾兒立了起來,東平王認為不是好兆頭,便在王宮內仿瓠山形狀造一土山,上立石像,繫上黃草,以便隨時祈禱。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兩個妄人,一個叫息夫躬(息夫,姓),另一個叫孫寵的知道後,便藉此“發生事端,以圖封侯”,於是向漢哀帝上書說:劉雲“宮中立石,祗毀朝廷,欲求非望,行霍顯之謀,荊軻之變”,托中常侍把書信轉交漢哀帝。一句“行霍顯之謀,荊軻之變”刺激到漢哀帝的皇位,漢哀帝大怒,立即下旨廢劉云為庶人,其他參與的人一律處死。廷尉梁相,尚書令鞠譚,僕射宗伯鳳上奏,“因未見確實,應委公卿復訊”,被正在氣頭上的漢哀帝判為“不知嫉惡討賊,意存觀望,罪與相等”,遂削職為民。為了保全性命,鞠譚同兒子鞠閟逃避到涼州西平(古稱西都,今西寧市),隱姓埋名易鞠為麴。這就是《漢書》《元和姓纂》記載的鞠閟“避難湟中、因居西平”和“鞠麴同宗”的來源。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鞠譚的後人始終沿湟水兩岸發展,乃至成為西北地區赫赫有名的龐大的麴氏家族集團。
東漢末年,著名的黃巾軍之變引發了空前的社會動亂。東漢王朝在兵力空虛的情況下,允許地方豪強參與平叛,給長期養精蓄銳,意欲開疆擴土,覷視政權的地方大族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各種勢力躍躍欲試粉墨登場。西漢末年避難湟中的麴氏家族,經過二百年發展已經具備了參與政治的條件,他們一改過去長期壓抑的精神世界,揚眉吐氣的提兵躍馬登上政治舞台。
首先是派麴義率家族兵丁進軍中原,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功德圓滿後本應返回故里,依託西平在涼州進行武裝割據,而他卻駐足中原,先投韓馥,再奔袁紹,並幫助袁紹發動了著名的“界橋之戰”,在這次戰役中他把涼州羌人“砍馬腿”的戰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大敗公孫瓚,為袁紹立下赫赫戰功,後來據說因居功自傲被袁紹誘殺。《三國志》記載,麴義與公孫瓚作戰勝多敗少,歷史上有“公孫瓚剋星”之稱。麴義的武功當在河北名將顏良文、醜之上,是名副其實的河北第一名將,他在界橋大戰中創造的以少勝多的戰例,被以後歷代軍事家所推崇。最後,終因沒有一個謀劃全局的的謀士相助而未成大器。
此後,西平麴氏集團在公元219-227年長達八年時間裡,以西平為依託,打著“反對曹魏篡漢”的旗號又連續發動了麴演、麴光、麴英三次大規模武裝舉事,終因實力弱小均被曹魏當局所鎮壓,起事失敗後,西平麴氏大部分被強行遷往金城郡治榆中和酒泉。
西晉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僕射的麴允就是西平麴氏的後代,他在公元300年帶領族人,時任西晉雍州刺史的麴特、北地郡(甘肅慶陽)太守麴昌,多次與漢(前趙)大都督劉曜作戰,由於戰功卓著深得晉愍帝的信任。麴允是金城名門望族,西州民諺有“麴與游,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的記載,能與當時的金城太守游楷比富,其權勢和富有可見一斑。
據《元和姓纂》記載,從北魏到隋唐時期在西域立國134年的高昌王麴嘉也出自西平麴閉。

門出東萊

據宋代陳澎年所著的《廣韻》記載:鞠姓“出自東萊”。東萊在唐代以前為東萊國或東萊郡,漢高帝置郡,置所在掖或黃(今山東萊州和龍口),管理範圍相當於今天山東半島的東北部地區。《廣韻》源自《切韻》,其全稱叫《增廣切韻》,《切韻》是隋代劉臻所著,可見東萊郡應是東漢末年至隋代以前這一時期鞠姓的郡望。實際上早在東晉十六國前期就已經有鞠姓在東萊郡居住繁衍和任職的記錄。
據《資治通鑑》記載,在公元四世紀有鞠羨、鞠彭、鞠殷祖孫三代都作過東萊太守的記錄。在同一時期、同一地點、由嫡傳的祖孫三代先後就任相同的職務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一種巧合,然而,這卻是真實的歷史。
時間又過一百多年到了南北朝的魏宋對峙時期,有東萊郡黃縣籍人,官居給事中的鞠璋、時任東萊太守東武侯的鞠延增和官居魏郡太守中堅將軍的鞠彥雲祖孫三代在東萊居住任職的記錄。宋明帝劉彧泰始三年(公元467年),青州刺使沈文秀拒命謀反,大將軍劉懷珍奉命征討。當連破數城攻擊到東萊郡時,沈文秀的下屬時任東萊太守的鞠延增劫留高麗使者並率眾數百人據守城池迫使進攻受阻,最後劉懷珍在與其他部隊的合擊之下逼降鞠延增使之歸順。清朝道光年間,在位於黃縣南十里戰家夼北半里大道東,墓崩露出刻有“黃縣都鄉石羊里鞠彥雲墓誌”的一方墓志銘才使得鞠氏祖孫三代的這段歷史重見天日。
志文寫道:“維大魏本州秀才,奉朝請,輔國府長史,鎮南府記室,給事中,上書郎中,奉車都尉領郎中,魏郡太守,寧遠將軍,統軍本州司馬,中堅將軍鞠彥雲,以正光四年正月十六日亡。祖璋,給事中;祖母,昌黎韓。父延增,東萊太守,東武侯;母,濟南解。妻,武威賈。中堅英才金聲,含德玉潤,妙識朗於齠年,貞芳茂於弱冠。德貫顏、閔,文通游、夏。拂纓朝伍則冬夏威恩,背庯邦符則齊魯易化。而至德消弘,非得其門,焉盡其美,略題閟好,豈寫真明者哉。維大魏正光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二日”。
從這方墓志銘可以看出,鞠延增乃墓主鞠彥雲之父。志文盛讚鞠彥雲自幼英武奇異,見識超人,青年時代就以德才兼優、能文善武而聞名鄉里。形容他的德行象玉石般的濕潤,象孔子的弟子顏回和閔損一樣受人喜愛;形容他的才氣象金子發出的聲音一樣到處被人傳誦,他的文韜武略能同孔子的弟子子游和子夏相媲美。他在朝中任職時勤政廉潔,好比冬天的太陽一樣受人歡迎;他在地方作官時關心黎民疾苦,深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志文雖然充滿了讚頌溢美之詞,但也反映出他確實是一位德才兼備、很有作為的封建名宦。從志文透露的親緣關係中也可以看出鞠彥雲家族在當時優越的社會地位,武威是三國時期曹魏的重要謀臣賈詡的故鄉,賈詡的祖上便是西漢文帝時期的賈誼;昌黎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祖居地,韓愈常常自稱韓昌黎。武威賈和昌黎韓都是當時全國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這種聯姻關係無不反映出鞠氏祖孫在當時那個門閥盛行時代的尊貴身份。
鞠彥雲墓誌在道光年間崩露被發現後,由縣人麻東海拓印志文又將志石送回墓中。到同治十年縣士趙瀛海訪知墓在戰文科地中,於是組織梁士鴻等六人花制錢六千文購地一丈三尺五寸發掘並為之修墓,當時的黃縣縣令尹繼美也立碑並提文為“元魏鞠公彥雲之墓”來紀念他,並且把戰家夼改名為“黃縣石羊鄉”。那么戰家夼到底是不是1500多年以前北魏的“黃縣都鄉石羊里”呢?在元代牢峰羽士的《靈源觀記》則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說,“……夫靈源觀者,在邑西南十五里鞠家莊……”。就是說,元代在黃縣西南曾經建有兩座道觀,一個是延真宮俗稱上觀,另一個是靈源觀俗稱下觀,靈源觀正好建在元代以前尚存在的老黃縣西南十五里的鞠家莊內。這段文字透露出一條信息,就是元代以前在下觀的位置上曾經有個鞠家莊,鞠姓的一枝曾在這一帶生活居住。鞠彥雲墓的發現地戰家夼村的位置在鞠家莊的東偏北五里,而戰家夼在宋元時期尚未立村,它的立村時間應該在明朝中期,或在磨山遲家建村之後。所以,元代靈源觀的遺址下觀的位置才是1500多年以前的東萊郡黃縣都鄉石羊里。這裡也正是鞠彥雲家族在北魏時期的祖居地和故鄉。而戰家夼的位置只是鞠彥雲家族的祖塋地。儘管如此,鞠氏後人仍然要感激那位曾經在鞠氏墓被發掘後能夠及時組織修繕立碑,而且把戰家夼改名為黃縣石羊鄉的清朝同治黃縣縣令尹繼美,正是他的義舉成就了鞠氏子孫的尋根夢想。
公元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一日,當時的黃縣諸由公社冶基大隊村民在掘墳磚作井時掘出墓碑一甬,銘頭書為“大宋故廣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並序”。現將碑記原文附錄如下:
原夫。五運辟氤氳之氣。三才分造化之基。物象著焉。人倫備矣。天覆地載。日月照臨。夫人之處事也。有賢有愚。有貴賤。有榮辱。有盛衰。乃英傑也。用之則強國利民。舍之則隱鱗戢翼。生則繼宮裳於明代。歿則刊貞珉於幽泉。以千載彌光。義隆自遠。素風道業。作范後昆。公諱儼字敬威。受國子廣文助教。其先帝嚳之後也。祖不仕。公實天產英奇。人尊秀異。曉步山之青白。旌安世之存亡。覆子興孫。根深固蒂。慶志後嗣。茂祉前蹤。乾祐三年二月十八日傾逝。夫人吳氏。與助教同邑人也。柔順利貞。正家之道。清泰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先助教而終。後娶王氏。於乾德四年六月內傾喪。夫人吳氏生二男四女。長子前隨州軍事判官。朝議郎。試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明德。神童穎晤。上第孝廉。初任萊州萊陽縣主薄。首棲仇覽之鸞。未展士元之驥。天雄軍節度使。南陽中令杜公。章奏請充節度推官。上允於是賓禮穆。幕府得人中令涉他事。降授衍州判事。及代變時遷。訟新革故。復除登州右席。我郡御推。榮歸父母之鄉。遠據名桑之地。采晃動芙蓉之帚。輝華來綺繡之筵。國經途長。行高明遠。荊山瑞氣。蓬島仙才。次授團練推官。道合珪符。鑒之銅墨。次授隨州軍事判官,奉身以退。不事王侯。鳩杖怡神。漁鄉得趣。理事柏殿。官緒歷之。獨步擅名。文詞備矣。當府內外章奏文字並是員外之作也。染疾樂天知命。不妄求醫。壽期七十有四。太平興國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告終。夫人同縣。故琅琊上左長史之女。婺女純精。絳河孕秀。克儉嚴下。如賓敬夫。女史之書。不可倫也。雍熙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壽終。夫人生四男二女。長子傳范曾修科業。下視明儕。豈期促壽於天也。早辭世。子曰熙甫。三傳二舉。次男朝散郎。守秘書省。著作佐郎。知江陰軍事借緋。傳式傳科登第。初任榮州威遠縣尉。比之南昌炳煥。北部毅嚴。次任穎州司理威寨軍節度使。鉅鹿曹太傳舉奏當授光祿丞。夾轉洪休昭彰九寺。蒞臨輦運。提點舟舡。尋遷密閣上寮。又典烏程景務。萊夷重德。膠左推賢。聖上拔擢智慧型。慎選良吏。就除江陰知軍事。次男傳譯不書。子曰鐵牛。見修學。次男傳則御前三傳擢第。初任處州白龍縣主簿兼令尉事。縉雲杞梓。麗水環琪。度地居民。移風易俗。見任單州團練推官。禪轉隼旅。熊軾苛政。露晃褰幃。花幕轅門。瑞蓮賓介。助教二孫。萬里前程。扉測之來也。員外長女適學究馬晉卿。早已逝矣。次女適學究淳于慶。助教次男充殿前丞旨銀青光祿大夫。撿拔太子賓客兼武騎尉。明遂。因攝蓬萊縣主簿。準敕取赴闕引見。聖上任之。無不幹了。陝郊奉命。邠土告終。雍熙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傾逝。夫人萊州掖縣故樂安先輩之女也。孝道成家。令淑善也。豈謂珠沈逝水。玉碎流年。雍熙三年七月七日終矣。夫人生三男七女。長子傳慶。舉調麟經。名恩豹變。將及近事。不幸早亡。次男傳世。修之禮。季男傳籍應三傳二舉。七女並從人。助教四女。長女適故介休令王。次女適故萊陽主簿王。次女適校書徐。次女適故渤海主簿子。皆令望士風。鄉里推之。不可得而論矣。是則軍郎孝道彌堅。舉事至切。威儀必修。蕆事寧虧。合祔大塋。兼離淺土。以端拱元年歲次戊子十月申寅朔二十日癸酉(宋太宗,公元九百八十八年)葬於本邑和孝鄉扈順里西野基村也。縡以侄。知軍固請。辭讓尤難。是漸鳳藻。池珠必漏。爵官鵬翥。志文芕略。化頌應虧。不揆庸才。乃為銘曰。(轉抄者未錄錄)。男見任朝散郎右贊善大夫江陰知軍事借緋傳式男見任單州團練推官承奉郎試秘書省扶書郎傳則。
墓碑發掘後即被當時黃縣博物館取走,在取走之前,由當事人鞠樹瀚先生匆匆抄錄,有很多地方的文字並未嚴格校對,而此墓誌碑至今下落不明。這甬墓誌記載了墓主鞠儼本人及其子孫五代的世系生平,記錄有簡有繁,鐫刻字數之多信息量之大實為罕見。從纂文可以看出,墓誌是由鞠儼的孫子見任大宋朝散郎右贊善大夫知江陰軍事借緋鞠傳式,見任單州團練推官丞奉郎試秘書省扶書郎鞠傳則於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歲次戊子十月申寅朔二十日癸酉為其祖父和父親修墓時所立,葬地隸屬宋代歷史名稱“登州黃縣和孝鄉扈順里西野基村”。此次修墓立碑之時鞠傳式、鞠傳則正當任上,可謂官運亨通,錦衣還鄉施此大儀想必隆重至極。當時距乃祖去世已三十九年,距其父壽終也已是六年之後。
碑文記載,墓主鞠儼字敬威,生年不詳,據推斷當在唐代晚期的公元885年前後,卒於五代後漢乾祐三年(公元950年),生前的最高職務是國子監廣文館助教。五代因襲唐制,當時的國子監是專門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學生的國家級學堂,廣文館則是“掌領國子學生業進士者”,也就是“進士”的培訓基地,廣文館設助教二人為正八品學官。鞠儼生活的年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大動盪時期,戰亂頻繁,政權更迭不斷。經分析推測,鞠儼任助教時當在公元936~947年的後晉天福至開運這一時期,當時後晉國子監設在京都開封。因為大宋太祖趙匡胤建國於公元960年,此時距鞠儼去逝已經10年,因此墓志銘頭的“大宋”稱謂並不準確,但是這兩位相當於今天市級領導幹部的文武大員怎么可能會把這樣一個常識性的問題搞錯呢,也可能是按照當時習慣把五代十國這一歷史時期與宋朝劃為同一時代的結果。
經勘閱,我們發現一個重要線索,墓志銘頭在“鞠公”前面篆有“西平郡”字樣,這說明西平郡是墓主鞠儼的郡望,也就是說鞠儼的祖上來自東漢時期開始設定,位置在今西寧附近的西北重鎮西平郡,這個西平郡正是前文“鞠譚改麴,避難湟中,因居西平”的所在地。據此分析這枝鞠姓應是鞠譚改麴的後代。鞠譚的後人改麴避居西平後,經過時間的推移和政權更迭,一些族人必然有向東發展和恢複本姓的願望,因此可以推斷,西晉末期居住東萊的鞠羨祖孫就是這種“複姓”遷徙的早期代表。而前文刊出的鞠彥雲墓誌中鞠彥雲的岳父家族為“武威賈”,歷史上武威隸屬西平郡且與西平城毗鄰,而東萊與武威則遠隔千山萬水,這種跨越千山萬水的姻緣是否也從某個側面說明了東萊鞠氏與西平麴氏(鞠氏)在當時往來頻繁,聯繫密切,息息相通的事實!由此可以確定東萊鞠氏是距今1700多年以前的魏晉時期從西平麴氏分衍出來的恢復鞠姓的重要一枝。
同樣是在五代十國和北宋這一時期,又有高密籍的鞠氏四代為官的記錄。據《二十五史 宋史 列傳一百九十九》記載:“鞠常,字可久,密州高密人。祖真,黃縣令。父慶孫,申州團練判官,有詩名。常少好學,善屬文。漢乾佑二年擢進士第,裁二十一,釋褐秘書省校書郎。周廣順中,宰相范質奏充集賢校理,出為鄆州觀察支使,歷永興軍節度掌書記、伊陽令。顯德四年,詣闕進策,召試,復授猗氏令,遷蔡州防禦判官,復宰介休、魏縣。開寶中,趙普為相,擢為著作佐郎。時任此官,惟常與楊徽之、李若拙、趙鄰幾四人,皆有名於時。常應舉時,著《四時成歲賦》萬餘言,又為《春蘭賦》,頗存興托。後為清河令,七年,卒,年四十七。子仲謀,字有開,雍熙中進士,有材幹,歷御史、東京留守推官、陝西轉運,至兵部員外郎,仲謀集其父所為文成二十卷。弟愉,周廣順中進士,與常齊名”。
據記載,高密鞠氏是西漢尚書令鞠譚的後裔(高密新聞網《鞠常》),早在唐代鞠氏就居住在今山東高密一帶,世為東萊之著姓。鞠常是五代晚期密州高密東鄉陶哥莊(今姚格莊)人,祖父叫鞠真,曾經做過黃縣縣令。父親叫鞠慶孫曾經做過申州團練判官,是當時有名的詩人。史籍記載鞠常年少好學,能寫得一手好文章,鞠常於南漢乾佑二年(公元949年)二十一歲的時候考中進士,被譽為“明經神童”“探花少年”,先後做過秘書省校書郎、鄆州觀察支使、永興軍節度掌書記、蔡州防禦判官、著作佐郎,並先後任伊陽、猗氏、介休、魏縣、清河縣令,最後病逝於清河縣令任上,死的時候才47歲,由此推測鞠常的生卒年大約應在公元928~974年。鞠常生前著有《四時成歲賦》和《春蘭賦》等著作流傳於世。鞠常有兩個兒子,長子鞠仲謀字有開,是宋太宗雍熙(公元985年)年的進士,有才幹,歷任連江令、東京留守推官、陝西轉運史,兵部員外郎、侍御史。他在任連江縣期間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主持修建的連江水利工程為抵禦洪水緩解旱情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今受到當地人民的讚譽。
據《文登縣誌稿》記載,“鞠氏自汝南遷居登萊,安塋於黃縣野極(今冶基)……”。民國版的《黃縣誌》上說,“……冶基鞠氏聚族成村,知在唐以前矣”。這段文字表述了鞠氏從汝南郡遷居東萊後,便在黃縣野基(今冶基)立村,黃縣野基被當成鞠氏祖居地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筆者判斷,上述記載並不準確。鞠儼墓碑明確記載祖上來自西平,而《冶基宗譜》也明確記載冶基鞠氏傳承於北魏中堅將軍鞠彥雲,由此推測:現在已經消失了的元代以前在黃縣南山靈源觀(俗稱下觀)的位置上的鞠家莊,也就是北魏時期的黃縣都鄉石羊里,這裡才是鞠氏在北魏以前這一時期的祖居地,冶基鞠姓正是在這裡分衍出來的又一枝鞠姓的定居地,她在五代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國子監廣文館助教鞠儼。而與鞠儼生活在同一時期,其祖籍在萊州府高密濰水江北高陽城下的鞠真、鞠仲謀家族與鞠儼家族是不同分支和堂號的同一鞠姓家族,她們的共同近祖就是生活在公元四世紀中葉的東萊太守鞠殷。

家譜為證

最近,筆者看到了江西高安鞠氏十分珍貴的《鞠氏宋譜舊序》,即所說的《一修族譜序言》,這是鞠氏太始祖鞠昇的第48世孫鞠性復於南宋紹興二十七年冬月為高安鞠氏續修家譜所作之序,也是迄今為止所見到的鞠氏家譜序言中最早的版本,因而最具研究價值和權威性。
鞠性復,字子華,南宋紹興時期新建縣石崗人氏,是鞠氏從萊州府首遷江西石崗的鞠砥之七世孫,職務為官辦學堂教師,教齡三十多年,高安藍坊鞠氏一修族譜的主筆與編輯人。下面將《鞠氏宋譜舊序》原文錄製如下。
蓋聞汪洋浩瀚發跡乎,崑崙;枝葉芬芳肇端乎,根本。觀天地之物,必探其本;處人倫之內,孰遺其先。按吾族,至砥公於宋端拱乙丑始居石頭崗,迄今二百餘載,自砥公以上無所稽考,只載原籍山東萊州府高密濰水江北高陽城下源流。予不肖明入黌(hong學校)宮三十餘載,每於誦讀之下,見眉山為之譜序,范公之戒子孫,慨然而起水源木本之思,幾欲追崇先代,無奈祖籍騫遠,世次難明,未敢輕舉。茲因今春清明餃余會飲,撫時動念,遂以撰輯家乘倡合夫我祖始末。自端拱己丑歲,砥公始遷石崗,傳至予身已七世矣,事實又歷歷可見,幸今各支藹然,以撰譜為言,予思上世無稽豈能成書?乃自願往高密譪祖次,即登程不一月親抵祖居。荷感在天之靈,各支長者均以如祖源流(各支長者都把自己的祖譜源流)出示於予,予跪讀之下,始知我鞠氏歷代源流逮唐沂公宦居高密,至宋端拱遷我石頭崗,故景公沂為世派之祖,本始根源歷歷可數。予是以錄寫各派源流,已訂成書,豈以是計功而謀利哉!概錄其,共本同源而恝(jia)視(恝視:不在意,置之不理)秦越(不相往來),其心有所不忍;左昭右穆或僭(jian)越失倫,其理有所不協。又何以正風俗,敦雍睦,教孝悌而纘成我祖之德乎?今因修譜而秩序井然,若綱之在綱,有條而不紊,俾後人之覽斯譜序之有倫,則瓜瓞雲仍之慶寢熾寢昌之盛,不大有望哉!是為之志。宋紹興二十七年歲在丁丑季冬月吉旦後裔孫性復子華氏薰沐謹志
鞠性復在一修族譜序言中自述:他在教學中,每當講到先聖賢人用家譜教育子孫後代的事例都會十分感慨,想到自己的家譜已經七世未續,真是愧對祖先和族人。於是在南宋紹興二十七年清明祭祖會飲時主動提出,願意親自主筆續修族譜。在修譜的準備過程中,七世祖鞠砥以下的世系清楚,而鞠砥以上無所稽考,只知道原籍在“山東萊州府高密濰水江北高陽城下”。“上世無稽豈能成書”?沒有完整的各代傳續如何能續成譜書?為了探究水源木本,鞠性複決定親自到高密尋根,於是拔山涉水歷經一個月的艱辛行程抵達。聽說是鞠仲謀的後人前來續譜,各支長者都非常踴躍,紛紛把自己保存的祖譜提供出來,經過莊嚴肅穆的跪拜儀式之後請出家譜,“始知我鞠氏歷代源流逮唐沂公宦居高密,至宋端拱遷我石頭崗。故景公沂為世派之祖本始根源歷歷可數”。關於鞠景沂,家譜注釋為山東節度使司,是鞠昇的第二十九世孫。經查,唐代並無山東稱謂,瀕臨北魏高陽城的軍事建制,應為設定在青州的淄青節度使,所謂“節度使司”是節度使的僚屬或叫判司,主要掌管批判文牘事物,也稱州郡佐吏,是一個文職官員。《宋譜舊序》中的這段記載可以理解為:追尋鞠仲謀、鞠砥這支鞠氏的祖源,首先要從鞠景沂任唐朝的淄青節度使司,而宦居萊州府高密濰水江北高陽城下說起。
面對擺在面前的各支族譜家乘,如果全部謄抄,工程十分浩大,只是簡單抄寫,確實省時省力,但如果造成長幼越位,叔侄失倫,原本是一家人卻形同陌路的狀況,豈不是有愧於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對不住族中父老的重託和殷切希望!於是堅定信心,照本全抄,裝訂成冊。同時記錄了鞠氏得姓的序文,太始祖鞠昇的讚辭,臨摹了畫像,謄抄了源流序文和傳記。鞠性復不虛此行,他不但探明祖源,圓滿達成尋根願望,而且把鞠仲謀以前歷經一千三百多年,傳世四十一代的祖譜記錄進行了完整的接續,為後世族人尋根探源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由此,我們今天看到的,這部可以與《中華孔子世家譜》相媲美的,縱觀千年,囊括萬里的《鞠氏大族譜》從此誕生!
那么,在各支記載著不同源流的家譜中,鞠性復為何選中這樣一部鞠姓來源於“燕易王之子姬昇奪位不克,避難改鞠”的族譜呢,因為這份族譜是記載鞠氏真實來源的家譜,是一部活著姓麴(曲),死後列譜時才改回鞠姓,叫做“死鞠活麴”的真實族譜,這份族譜平時秘而不宣,只在家族長者或很小範圍內傳閱,能夠提供給千里迢迢尋根問祖的鞠性復,看中的他是鞠常、鞠仲謀的嫡系傳人。此論絕不是個人的主觀猜測,黃縣冶基村發掘的《大宋故廣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並序》中,鞠儼的祖上來源於“西平郡”提供了有力的佐證,這篇宋代碑文說明,東萊鞠氏來自西平郡,是鞠譚改麴、避難西平的後代。而《掖縣鞠氏支譜》上記載的“鞠羨”和《登州府志》上的“麴羨”經證實同為一人,她就是由西平進入東萊的早期遷徙者之一。
按照《宋譜舊序》的記載,最起碼在唐宋時期,高密鞠氏尚保存著完整的家譜資料。鞠性復在石崗主持一修時也曾把這些用辛勤汗水,親手謄抄的資料一併收錄其中,但是由於印刷量浩大,在以後歷次續修時逐次縮減,一直減到今天我們看到的直系單線嫡傳的摸樣。
因此,《高安藍坊鞠氏族譜》是一部以鞠砥為核心鞠仲謀在江西後代的支譜,這部家譜完整的記錄了這枝鞠姓的起源立姓和從登萊到石崗的遷徙過程,成為中華鞠氏發展的縮影必將永載史冊!

遷徙脈絡

鞠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十分漫長的艱辛過程。從燕國晚期燕易王之子姬昇奪位不克,自燕都薊城避奔遼東襄平,易姬為鞠得姓開始,到第四世鞠武“聘歸本國”(《高安鞠氏族譜原世小引》)任燕王僖之子太子丹太傅,鞠氏又回遷到薊城,秦滅燕後,為躲避追殺,鞠武率三個兒子輾轉流落到汝南郡,在《族譜原世小引》中留下了“郡號汝南”的記載。隨著政權的更迭,汝南鞠氏逐漸從隱蔽轉為公開,家族從汝南郡逐步發展到北部的常山郡和東部的平原郡。到第十一世鞠譚入仕京城,鞠氏從平原郡遷到西漢京都長安,由於“東平王劉雲瓠山立石事件”牽連,鞠譚被貶削職為民,於是“率子鞠閟,避難湟中,因居西平,改鞠為麴”,鞠氏又從長安遷徙到西平郡。經過200多年發展的西平麴氏因為反對曹魏篡漢,在西北地區至少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武裝割據,被曹魏當局鎮壓後進行了殘酷的剝離和遷徙,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當局將西平麴氏大部分遷往金城郡治榆中,從而完成了麴氏郡望從西平向金城的轉移。其中麴氏的一支離開西平後,經過數千里艱辛跋涉,直接遷徙到東萊黃縣定居。在東萊,他們悄然恢復原來的姓氏——鞠姓,從此開始了鞠氏在膠東的歷史存在,這支鞠氏稱東萊鞠氏。
歷史上,東萊鞠氏在膠東一帶至少形成六個大的聚落。一是從劉宋到北魏直到宋元時期,以鞠彥雲祖孫為代表的黃縣都鄉石羊里(今龍口市下觀村);二是唐代前期,以第二十九世鞠景沂任職淄青節度使司為標誌的“密州高密濰水江北高陽城下”(今昌邑市丈嶺村);三是以第三十七世鞠玉潤及其子孫鞠真、鞠仲謀為代表,從晚唐至元代晚期的密州高密東鄉陶哥莊(今高密市姚格莊);四是以鞠偐祖孫為代表,從晚唐到北宋末年的黃縣和孝鄉扈順里西野基村(今龍口市冶基村);五是南宋以後一直延續到今天,以元朝登州太守鞠思誠為代表的登州文登西樓村(今山東文登市);六是從明朝永樂前期一直延續至今天的大嵩衛海陽千戶所(今山東海陽市)。可以確定,當代中華鞠姓都是由以上六地,在不同歷史時期源源不斷地遷出到全國各地。
在這種不間斷的遷徙中最主要的路徑有三條,第一條是上文提到的鞠彭率眾跨海北渡遼東的路線;另一條是從膠東腹地向東擴展到半島邊緣的文登一帶;第三條則是向南遷徙到達高密並通過高密進一步向南發展。在這三條遷徙途徑中,從黃縣到掖城、平度、高密、諸城、莒縣、臨沂、淮安、揚州一直遷徙到大江南北,中華腹地的遷徙通道最為著名,從隋唐到元代,大部分鞠姓先民都是通過這條通道遷徙到全國各地。在這條通道中,淮安山陽因為依傍運河,成為最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集散地,很多鞠姓先民在從早期的東萊郡或五代以後的登萊二州向南遷徙中,都在這裡棄車乘船,或許有的便在此長期定居下來,發展成為當地的高門大戶,因而留下了“山陽衍派,太傅分支” 這著名的宗祠對聯。
在鞠姓先民的遷徙中,有“官遷”和“民徙”兩種形式,一般情況下官遷的遷徙脈絡比較清晰,譜牒相對完整,泛字井然有序;而民徙的大多都沒有家譜,泛字無法接續,乃至過了許多代,到家境好轉想要續譜時,竟無法確定來自哪裡,去向何方。在種種因素造成的遷徙中,當然也有早期遷出膠東,過了許多代又回遷的情況。
江西吉水水南吟村鞠氏就屬於官遷,據記載,吟村鞠氏的一世祖鞠昭烈字萬里,唐懿宗鹹通二年(公元861年)任虔州(今贛州)左司理(相當於法院的審判官),五代後梁太祖朱晃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敕贈統兵授大將軍領兵討寇”,因平叛有功被朝廷授予廬陵(今吉安)府衙。這支鞠氏在北宋熙寧和南宋景定年間先後經歷了兩次大規模修譜,至今仍然保存著唐代老譜的《按文》和《授姓之圖》,按語記載:按舊譜雲“唐貞觀十二年正月,上命吏部尚書高士廉等官採訪諸州縣名氏族時定,汝南、萊州二處鞠氏同是一宗,有司格狀申戶上部,以傳不朽。舊譜故載,其鞠授姓於后稷,今歷數千百年之久,亦不敢去其圖重前修也。”《授姓之圖》記載:-后稷-不窋-鞠陶-傲-金英-昭烈-吟村。南宋景定年間纂修的鞠氏族譜中,收錄了文天祥為之所作的序言,文氏寫道:“古之姓氏不長不一,或因君賜姓,或因官而姓,或因土地而姓。唯鞠氏之姓其來遠矣,由后稷之孫鞠陶為始也......一旦出示厥祖之本末,乃知其祖自唐受爵,至五代迨於聖宋,歷歷皆朝宦,勤勞王家,自北而南,豐功盛德蓋亦有年矣......”據傳,南宋末年,當蒙元進犯吉安時,鞠氏一呼百應率先抗元,曾遭到元軍的大肆殺戮。至今,吉水水南吟村鞠氏仍然保留著掛有“東牟舊第”“世魁第”牌匾的宗祠。
唐代是一個十分重視出身門第的朝代,官員選拔,朝臣任用都要考察出身,從唐太宗派高士廉在全國範圍內調查知名氏族,到一百八十年後唐憲宗命林寶撰寫《元和姓纂》,充分反映了那段史實。可以想像,為了適應皇家口味,世人從此開始編纂家譜,致使不利於前程的真實歷史得到隱瞞,隨意攀附權貴一度盛行。只是鞠氏的出處就出現了四個版本:一說來源於戰國時期“燕易王之子姬昇,因與其弟姬噲奪位不克,避難遼東”的改姓(《高安鞠氏族譜》);一說來源於西周始祖后稷之孫鞠陶(《吉水吟村鞠氏族譜》);一說來源於春秋魯國第一代國君伯禽,“鞠氏之先,伯禽之裔也”(王禹偁《鞠常墓碣銘》),一說來源於北燕鞠武。經過研究認為,鞠陶是鞠氏的命姓祖,太始祖只是以他的名字“鞠”來命姓,鞠陶本人和後代仍然姓姬;而“來源於魯之伯禽”乃是提供者的一家之言,被王禹偁寫進墓誌中,《路史》中也沒有發現鞠氏來源於伯禽的相關記載;只有《高安鞠氏族譜》的源流出處可信度最高,證據:一是記錄完整,從公元前320年至今,一直以直系單線的形式記錄了78代,有名有姓。二是真實性較高,在最近發現的《吉水吟村鞠氏族譜受姓圖》中,明確記載,鞠昭烈嫡傳於鞠敖。按高安譜載,第十三世有親兄弟兩人,兄鞠敷為《高安鞠氏族譜》的嫡系先祖,弟鞠敖的傳續在高安譜中未予記載,但卻是吉水吟村鞠氏的嫡傳先祖,而且標明“祖居萊州”,親兄弟倆在兩支不同的族譜上相遇,使高安譜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得到進一步印證。可想而知,鞠昭烈家族當時南遷時,走的應該也是這條通道。
而“鞠氏三兄弟”的遷徙就屬於民徙。元朝末年,在山東境內爆發了著名的紅巾軍之亂,這些頭扎紅頭巾,號稱“農民起義”的暴民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所到之處白骨蔽野,民不聊生,人們迫不得已躲避山林,遷居他鄉。一位鞠姓朋友公布的家譜資料說:我始祖原籍登州黃縣野雞溝,自元末明初避紅軍之亂,兄弟三人逃於沂邑西南召忽莊。後文清祖居莒州,文錫、文周祖雙居召忽。所謂“野雞溝”,即今龍口冶基村。經調查,冶基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確實存在一條南北走向,高出地面四米多的大溝,試想在人跡罕至的古代,那裡雜草叢生,是珍禽野獸理想的棲息地,俗稱“野雞溝”也是可能的。就是這個野雞溝,宋代碑刻稱之為“野基村”,由此推定,宋代的官稱“野基村”是由俗稱“野雞溝”轉化而來,而如今的“冶基村”是古代“野基村”的音轉字訛,絕不像有些文章解釋的是古代“萊子國”的冶煉基地。如今,三兄弟的家譜雖有流傳,但對這支鞠氏到底是“古居茲土”,還是來源於野雞溝,第十世和十三世篆刻的兩塊祖碑卻意見相悖,而三兄弟的前世至今仍查無所蹤。當初“召忽鞠氏三兄弟”始遷時走的也是這條路線。
元朝末年由於戰亂和災荒,山東境內十室九空,成為千里無人煙的荒僻之地,山東現在的鞠姓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後遷過來的。這種由政府組織的大規模的移民,有軍墾戍邊的軍人集體調動和山西、河北民間移民兩種形式。據乳山市志記載,明洪武三十一年守衛海陽千戶所的二十四個姓氏的軍戶中就有鞠姓軍戶。
明初為防倭寇侵擾,朝廷曾經將地處雲貴川交界“烏撒衛”的士兵成建制的調往山東沿海守備屯田,他們先從陸路到重慶乘船沿長江順流而下,直抵江蘇揚州,然後轉道大運河北至淮陰棄舟陸行,取道贛榆、諸城、膠州而達即墨各地。所謂“雲南移民乘船而來”,即指此而言。這些調到膠東地區的軍戶,大多都是當初追隨朱元璋起兵,祖籍在蘇皖北部和朱的家鄉鳳陽的有功軍校,由於在雲南攜家帶眷居住的時間較短(據考證只有二十年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難怪他們的後代只記得蘇皖北部的祖籍而不記得雲南的家了。在居住地,這枝鞠姓和其他雲南軍戶一樣都被當地人稱作“小雲南”,經考證所說的“小雲南”不是地域名稱,它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一個移民族群”整體的俚稱,是山東土著對千里迢迢來自雲南軍戶移民集體的民間稱謂,就象東北人對山東移民叫“小山東”,中原人對四川過來的人叫“小四川”一樣。這裡的“小”是俚稱,“雲南”則是地域名稱,並不專指雲南某地。
經考證,海陽所鞠姓的始遷祖叫鞠釗,也就是傳言被封為“定遠侯”的那位鞠姓軍戶老祖,明朝永樂初年遷入海陽所。關於鞠釗的原籍有兩種說法:《海陽鞠氏族譜》說“原籍湖北”,而《海陽市志》說“原籍南直隸常州府江陰縣”,經過考證筆者採信後一種說法。就是說鞠釗當初是在江陰參軍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那么元末明初的江陰鞠氏又是從何而來?通過閱讀《大宋故廣文助教西平郡鞠儼墓誌》碑文得知,來源於鞠儼的孫子北宋朝散郎右贊善大夫江陰知軍事借緋鞠傳式。
北宋的江陰軍是以管理江陰軍事為主兼管地方行政的一個軍政合一的特殊建制,當時的江陰軍管轄範圍很大,西到今天的常州,東到張家港,江北管轄靖江全部,泰州、如皋一部,勢力涵蓋大江南北。知江陰軍是當地最高軍政長官,相當於六品,由於朝廷規定四、五品著裝大紅官服為服“緋”,六品不夠服“緋”而特許服“緋”的為“借緋”,就像現在的“正處享受副局待遇”,這是一種榮譽的象徵。鞠傳式任江陰知軍期間必定是攜家帶眷,由此認定鞠傳式應是江陰鞠氏的始祖,三百多年後的鞠釗祖籍江陰,說明他應出自鞠傳式的直系後代,只不過此時已是家道中衰,無奈只有參加朱元璋義軍南北征戰另謀出路。
據海陽鞠氏家譜記載,鞠釗單傳清,清傳七子,排序為“茂盛成興旺富貴”,其中第五子旺傳二子,長曰躬,幼曰寶,躬傳東山、南山、北山,寶傳西山。家譜又載,鞠釗“以軍功隸大嵩衛”,其子鞠清官至通判,相當於知府助理。明朝實行職業兵制,軍人死亡或退休要由兒子按長幼順序襲替軍職,這種襲替要經過專業部門的嚴格考核,一般降五級錄用,看來鞠清的七個兒子中,經過考察由第五子鞠旺替職。遷徙海陽所的鞠釗一支子孫旺盛,到清朝初年已是枝繁葉茂。有清一代海陽所鞠氏竟出了七位進士,其中鞠珣於順治三年中第,官居廣東道監察御史;鞠珣的兒子鞠宸咨於康熙國中第,歷任陝西按察使升甘肅布政使。最近,乾隆十七年中進士第,時任廣西學政的鞠愷寫給四弟乾隆二十一年舉人曾任安慶府同知的鞠懙的三封家書公諸於世,閱讀這封三百多年的家書感慨萬千,鞠愷在信中對四弟的仕途前程關心備至面授機宜充滿了殷切希望,據記載鞠愷、鞠懙也出自海陽所村。傳說當時海陽所鞠氏的門臉很大,每任知縣上任伊始必先拜訪鞠氏。海陽所鞠氏的後代,沿著白沙鎮念頭村,南黃鎮西羊水村的路線遷徙到膠東半島腹地的文登、棲霞一帶,與原住鞠氏合流,後來大部分渡渤海闖關東,遷徙到東北各地。
還有一支是由冶基直接東遷到文登的鞠氏,稱為原住鞠氏。據光緒《文登縣誌》記載:鞠彥昌墓在城外東北隅,香山東嶺有墓碑,元至正十四年立……碑雲“鞠氏系后稷子不窋之後,自汝南遷居登萊,安塋於黃縣野極,自大唐生祖鞠積為相國,五代潰亂東至文登縣,家於城焉,敘次思誠太高祖以下至其二子凡七世,支分派別,族姓繁衍,實為當時著族”。碑文所述鞠思誠乃鞠彥昌嫡孫,生年不詳,歿於元至正二十三年春(公元1363年),以王事歿於登州太守任上,從縣誌記載的“弱冠遠遊十餘年”分析,去世時大約四十七歲左右。按時間推測,鞠彥昌及鞠氏家族碑是鞠思誠在登州太守任上所立。經分析,從“鞠積至鞠思誠子傳七代”應該是南宋嘉定或金大安時期,與上文所說晚唐五代的鞠積至少相差250年。這就產生多種判斷結果,要么兩者不止七代,要么鞠積東遷要比五代時期晚得多。筆者認為,文登原住鞠姓如果真正來自冶基,鞠積東遷應該就在北宋末年鞠杲彈劾張惇遭夷族之禍的年代。一篇文登家譜提供了很好的佐證,其序言說:“鞠族……宋代移居濟南東郡……又徙居文邑東關北浩文山下居住”。按常理避難遷徙續寫家譜往往比較隱諱,“濟南東郡”是否暗指地處濟南東部的黃縣冶基村?碑刻還記載了鞠彥昌以下四代詩禮傳家的事跡,說鞠彥昌博覽儒書尤通史事,在出工疏通膠萊河道時,肩挑重擔仍手執簿書;其子鞠通在衙門做事,不管公務多么繁忙依然手不釋卷;其曾孫鞠資母親去世,在墓前搭建一茅廬,守孝三年終日祭奠哭泣,連路過的人都被感動的流淚。
史志記載,鞠思誠是文登西樓村人,與鞠思誠同時期也出自西樓村的還有鞠孝恭。鞠孝恭,原名鞠思孝,翰林國史院編修,元大德年間任寧海州學政授從仕郎,鞠孝恭通今博古,文辭具佳,本縣當時的碑誌大多為其所撰。其中最著名的有撰於元泰定五年的“寓真資化順道真人唐四仙姑祠堂碑”影響深遠,被列入《登州府志》。同樣載入史志的還有鞠鉞,鞠鉞家族是文城士紳,明朝正德中期劉六劉七暴亂,襲擊文登大興殺戮,城中戶口“減七為三”《文登縣誌》,年僅十八歲的鞠鉞與未婚妻于氏同時被俘押至城南寺,變民逼迫鞠鉞屈服被大義凜然的拒絕,於是慘遭殺害,于氏悲憤至極遂觸石而死,被當地百姓譽為“文登雙節”,明朝政府專門為其刻石立傳。
從《高安藍坊鞠氏家譜》記載的公元前三世紀開始,第一世鞠昇為肅慎駙馬,第二世鞠期為幽州尉,第三世鞠元厚官授挹婁太守,第四世鞠文官拜盛都長,鞠武授燕太子丹太傅,鞠斌無記載,到《資治通鑑》記載的公元四世紀鞠彭跨海北渡遼東投奔慕容鮮卑,任前燕國樂浪郡太守和大長秋,前燕攻占膠東後,其子鞠殷又以前燕國尚書左丞的身份移任東萊太守;從鞠彥雲墓誌篆刻的其祖母為昌黎韓氏,其妻為武威賈氏,到《新唐書》記載唐太宗征高麗時,契丹“大酋辱紇主曲據又率眾歸,即其部為玄州,拜曲據刺史,隸營州都督府”;再從唐代武則天時期,末代高昌王的侄子,時任左武衛大將軍交河郡王的麴崇裕,娶青海國皇侄親慕容儀為妻等等史實分析,不難看出,西平麴(鞠、曲)氏、遼西鞠(麴、曲)氏,與世代生活在遼西地區的肅慎、挹婁、鮮卑、契丹及其遼西慕容氏、青海吐谷渾氏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中原鞠氏在與遼西少數民族長期雜居過程中不斷地被同化,前文提到的契丹大酋“曲(原文記載可能是“麴”)據”就是這種被同化的例證。鞠殷南遷東萊後,留在遼西的鞠氏(麴氏)的一部分又不斷地向東遷徙進入高句麗,並跨過對馬海峽到達倭國,乃至在今天的朝鮮、韓國、日本都有著古老的鞠姓存在。
在各種因素造成的遷徙中,任職導致的遷徙,在我國歷史上多次人口大滅絕的洗禮中,經驗證具有強大的生存權和生命力,正是這種因職務升遷而造成的分衍和遷徙,使得鞠氏在歷次磨難中,將僅存的一點微弱的生命之火得以延續,乃至發展到今天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具有24萬人口規模的姓氏。
鞠姓家庭的遷徙過程充滿了痛苦與艱辛,他們或避難,或躲災,或迫於生計而隱姓埋名。由此在鞠氏家族內部或民間盛傳的“鞠麴一家 ”“鞠曲一家”“死鞠活曲”之說絕不是無稽之談。這種不得已的隱姓埋名,改換門庭的作法,極大的限制了鞠姓家庭的發展,這應該是鞠姓到目前仍然是小姓的原因之一。但鞠姓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他們忍辱負重、不屈不撓、前仆後繼,終於融入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繁盛中國大地!

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精誠不懾;
抗直敢言。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鞠嗣復,宣和年間為休寧知縣,為方臘所俘,以其惠政免死。下聯典指宋鞠詠,仁宗時官監察御史,抗直敢言,後升為殿中侍御史
山陽衍派;
太傅分支。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戰國時鞠武,為燕太子丹太傅,曾薦荊軻於太子。

七言通用聯

明時文登雙節士;
宋代仙韶一部頭。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名人鞠鉞,文登人。正德中,與妻于氏被敵俘,至城南寺,逼鉞以從,鉞拒之,遂被殺,於觸石死,副使令有司禮祭,碣其墓曰“雙節”。下聯典指宋代舞蹈家鞠夫人,高宗時,為仙韶院第一,時稱“鞠部頭”。
革命精神永不老;
菊花品格志猶高。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鞠姓的“鞠”字的析字聯

九言通用聯

鐘高密地靈,官居著作;
興連江水利,民祀春秋。
——佚名撰鞠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進士鞠常,字可久,高密人。開寶中為著作佐郎。後為清河令卒。下聯典指宋代雍熙進士鞠仲謀,字有開,高密人。知連江,官至兵部員外郎

著名人物

鞠鴻佐

(1934~),山東人。高級會計師,書法家。現為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安丘書法班輔導教師,還多次應邀參加過書法展評工作。現為安丘市書法美術協會理事、濰坊市書協會員、當代國際華裔書畫家海聯合顧問、天香畫院名譽院長、中國江都書畫院常務理事、中國紫雲書院書研中心院士、中國藝術研究院文研中心創作委員、世界禪佛書畫家協會學術委員、內蒙古青年書畫院院士、長白山國際書畫社理事、新世紀書畫研究院副院長等。
鞠姓(鞠(姓氏))

鞠永昌

(1935~),男,漢族,吉林省德惠市人,1949年11月參加革命工作,中共黨員,1952年12月自願參加抗美援朝,1953年3月參加中國人解放軍,歷住駐通化鐵路分局、吉林鐵路局軍事代表辦事處參謀、助理員、主任、副主任等職。
鞠姓(鞠(姓氏))
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畢業,世界書畫家中國南疆協會等數家協會會員,被現代書畫印藝術學會、中國亞細亞藝術硏究院、《東方之子》編委會、中國中外名人硏究會、東方藝術硏究院,分別授予榮譽學士學位和聘為中外書畫鑑賞家、特邀編委、高級編委、名譽院長等,並榮獲”世紀傑出人物”、“東方藝術終身成就獎”等榮譽稱號。書法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書法大賽並數次獲獎,其中曾榮獲特等獎、一等獎、國際三等獎、提名獎等各一次,三等獎、佳作和優秀獎多次。有的作品曾參加全國首屆硬筆書法作品巡迴展;有的作品被第四屆中國藝術節海內外書畫大展賽組委會、雷鋒紀念館和當代作家代表作陳列館等數處收藏;有的作品流傳到日本、美國等地,還有的作品被選入《中國當代硬筆書法群星名錄》、《雷鋒杯全國書法大賽作品選》、《當代中日書法作品匯觀》、《中國當代詩書畫印精品集》、《今古墨緣書法擷英》、《當代書人愛國妙墨集錦》等;傳略入編《中國書畫家名典》、《中華精英大全》、《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東方之子》、《科學中國人》、《中華人物大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國際人物辭海》、《中國專家人名辭典》、《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中國創業英才》、《中外名人辭典》、《二十一世紀人才庫》、《中華驕子》、《中國人才辭典》、《當代傑出共產黨人》,大型畫冊及《百度網》、《互動網》等

鞠萍

(1966~),女;祖籍山東榮成,生於北京。鞠萍在1984年畢業於北京幼兒師範學校,熟悉兒童心理,熱愛幼教事業。同年11月調入中央電視台青少部成為第一位專職節目主持人。
鞠姓(鞠(姓氏))
1985年6月1日至1995年5月31日主持幼兒欄目《七巧板》,深受全國億萬小觀眾的歡迎,成為中央電視台名牌欄目之一。鞠萍也以她純真甜美的形象、自然活潑的主持風格贏得小朋友和家長的喜愛。從此“鞠萍姐姐”的形象隨著她主持的少兒節目深入千家萬戶,並得到社會及專家的廣泛承認和讚揚。鞠萍先後上百次客串主持中央電視台各類大型現場直播晚會,同樣獲得了成年觀眾的好評。 在眾多的節目主持人評選中,鞠萍頻頻捧金:例如1986年全國專欄節目評選中獲優秀主持人獎,當時鞠萍僅僅工作一年。1988年“如意杯”全國電視節目主持人“十佳”評選中獲第一名,1991年獲全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開拓獎”金獎,1993年獲首屆優秀節目主持人“金話筒”評選金獎,1993年獲全國少年兒童電視“金童獎”優秀主持人獎,1995年獲第二屆全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評選金獎等。鞠萍除主持節目外,1991年5月在北京成功舉辦了《鞠萍兒童歌曲演唱會》,全部收入捐作中國兒童少年電視獎勵基金。她自編自導的節目《鞠萍兒童歌曲演唱會》獲1990年度全國少年兒童電視“金童獎”文藝類二等獎;《藍色小銀河》、《猴年樂》分別獲1993年第二屆“金童獎”專題類、文藝類三等獎。
1991年破格評為編輯職稱,1994年破格評為主任編輯職稱,是中央電視台最年輕的一位。2000年2月破格評為高級編輯。
1992年獲“全國少年兒童校外教育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1993年獲廣電部十傑青年稱號,1995年6月1日~1997年3月任青少部《大風車》欄目製片人、責任主編之一。在擔任《大風車》製片人期間,該欄目獲得第三屆全國青少年電視節目“金童獎”優秀欄目獎,中央電視台十大名牌欄目之一。
1997年5月4日獲第二屆中直機關十大傑出青年稱號,1997年3月~2000年3月,任青少中心少兒部《大風車》欄目節目編導兼主持人。
1998年10月評選為廣電總局抗洪搶險報導先進個人,1998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8年12月當選海淀區人大代表。 現任青少中心少兒部《大風車》欄目主持人,《風車轉轉轉》節目製片人之一。

鞠覺亮

鞠覺亮,男,著名導演,其作品有《俠骨丹心》、《霍元甲》、《新水滸傳》等
鞠覺亮鞠覺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