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褶皺

鞘褶皺

鞘褶皺,韌性剪下帶中的典型構造。其褶皺樞紐平行於拉伸線理的方向,形似劍鞘,規模不大。為早期褶皺經強烈剪下作用進一步深化而成。由於發育的程度不同,有時也可呈餅狀、舌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鞘褶皺
  • 外文名:Sheath fold
  • 學科:構造地質學
  • 發生位置韌性剪下帶
  • 形態:劍鞘
  • 受力:剪下作用
特徵,應力機制,

特徵

鞘褶皺的基本特徵是:在垂直於褶皺長軸 (X軸)剖面上的形態以封閉的同心圓狀或眼球狀為典型,也有呈半封閉的 Ω型;在平行X軸垂直中間應變軸 (Y軸)的剖面上為不對稱的緊閉的倒轉或等斜褶皺,並發育軸面面理,其上發育明顯的拉伸線理,線理長軸平行於褶皺的長軸方向,故為 A型褶皺。鞘褶皺常成群出現,以中小型為主,少數可長達數公里。

應力機制

鞘褶皺的出現反映了岩石經受了很強的韌性剪下變形。通常其最大應變軸和最小應變軸之比可高達10以上。根據鞘褶皺的不對稱性,可以比較確切地判定韌性剪下運動的方向。
圖1圖1
鞘褶皺可有不同的形成方式。一種是原來樞紐略有彎曲的褶皺,在剪下過程中沿剪下方向被拉長,褶皺的樞紐受到被動的旋轉而與剪下方向趨於平行,最終形成鞘褶皺(見圖1)。多數鞘褶皺是由於剪下過程中的不均勻變形而形成的,剪下引起的局部撓動可使岩層形成局部的不對稱片內褶皺,在遞進的剪下過程中,褶皺被拉得越來越向前突出和變尖,從而使初始的餅狀到舌狀直至形成典型的鞘狀,從初始的樞紐垂直於拉伸方向的B型褶皺變成最終的A型褶皺。其間可以有各種過渡的AB型褶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