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昌城

鞏昌城

鞏昌城,創修於唐,經宋重修,擴修於元明,整修於清 , 是一座周長俗稱“九里三”的偌大城池,居四圍臨縣城池之首,與蘭州城不差上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鞏昌城
  • 建成時間:唐代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
  • 地理位置:甘肅隴西
  • 城門:東永安南武安,西靜安北清安。
歷史沿革,特點,

歷史沿革

“徙築今城,順山川之勢,以四隅為四正。諺雲 ‘先有汪家人,後有鞏昌城’是也”宋仁宗皇祐 五年( 公元 1053 年 )陝西轉運使范祥以原渭州城址築古渭砦。宋神宗熙寧五年 ( 公元 1072 年), 在古渭砦地建通遠軍,轄鞏昌府,府即古渭砦 ( 今縣城址 )。宋哲宗元祐五年 ( 公元1090 年 ), 以古渭砦設隴西縣。宋徽宗崇寧三年 ( 公元 1104 年) , 升通遠軍為鞏州,州治今隴西縣城址。元世祖中統二年 ( 公元 1261 年 ), 鞏昌路便宜都總帥汪世顯,拓原城“東地築入城, 甏其下以石”。鞏昌城東從文廟巷擴至今東城路界。城牆下基石為汪世顯時所砌。明初始建行省,實行軍民分治,在隴西設鞏昌衛。明洪武十一年 ( 公元 1378 年 ), 鞏昌衛指揮劉顯重修鞏昌城,“周九里一十二步, 高四丈一尺,壕深三丈七尺,闊三丈,東曰永安,南曰武安,西曰靜安 ,北曰清安。月城門四 , 東曰迎暉 , 南曰來薰 , 西曰柔遠 , 北曰鎮朔。皆覆以層樓、角樓 , 四戍樓 ,四窩鋪,磚碟各若干。”明憲宗成化五年 ( 公元 1469 年 ), 知府李鉞、知縣陳忠、致仕參政楊仕敏,修筑北關城垣,並築東、西兩堡。武宗正德十三年 ( 公元 1518 年 ), 知府朱裳增築東、西二關,費時三載。世宗嘉靖初總制唐龍重葺大城與北關 , 東、西關。神宗萬曆五年 ( 公元 1877 年 ), 分守隴右道參議李維禎 ,“以北郭居民倍於大城, 市肆鹹集, 垣低塹狹,不稱保聚,恢擴舊基築之”,擴展北關城,並隅五門。北曰保昌 , 東曰翔秦 ( 俗稱河家城門 ), 西日鎮羌 ( 俗稱小西門 );通往東關的門名東順門,通往西關的門名西順門。且“樓櫓鋪碟畢備,嚴嚴翼翼,與大城相犄矣”熹宗天啟年間,知府劉文琦曾對大城及東、西關進行了修葺。清順治十五年 ( 公元 1658 年 ), 巡按御史金鼎、鎮守總兵柏永馥、隴右道分守王紀、縣城通判謝鑒、知縣許上通等,再次進行維修,“磚碟女牆煥然一新”.雍正十一年 ( 公元 1733 年 ), 知縣魯廷琰增修了東、西兩關門樓。

特點

隴西古城——鞏昌城,創修於唐,經宋重修,擴修於元明,整修於清 , 是一座周長俗稱“九里三”的偌大城池,居四圍臨縣城池之首,與蘭州城不差上下。城址擇於荊水、栗水與渭河相匯處的開闊安全地帶,南高北低。東西南北城門 ,兩兩相錯,由四城門而入的主街道在威遠樓前偏左相交成不規則“井”字。四城門外均有瓮城圍,瓮城牆與大城牆等高,瓮城門 ( 月門 ) 與主城門成直角設定。城門為磚拱洞,置雙扇門,門扇厚約 6 寸,用厚鐵片包裝,鐵鉚釘每 lO 公分呈梅花形固定之,十分堅固。四城門洞內右側有大型青磚砌築的斜坡道,二折才達城牆之上。城門洞之上建有二層歇山頂式城樓,飛檐翹角,起脊瓦獸 , 甚為壯觀。城牆上靠外皆用大型青磚修築女牆垛口,十分威嚴。大城四內角,以半弧形牆與主牆相圍而成為“火藥區”,作儲存武器火藥用,衛城備戰功能頗強。
這座雄偉的城池,在民國時期,除東、西兩關門樓、關牆己毀而外,北關城牆、大城舊貌仍在,以後漸次拆毀。大城牆體今僅存南邊零星斷垣 , 北關僅留王家門界的一段殘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