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背蟲

鞍背蟲

鞍背蟲,一種常見的刺毛蟲,它渾身布滿的毛刺有劇毒,好在具有極強分辨度的形狀和顏色讓它難以隱藏。它只有1英寸長,兩頭呈凸起的深棕色部分,中間是陷下去的綠色部分,形狀看起來就像個馬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鞍背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刺蛾科
  • :鞍背蟲
形態特徵,所屬科目,治療方法,

形態特徵

鱗翅目刺蛾科。幼蟲又叫刺毛蟲、洋辣子、八角子,是主要食葉害蟲之一,食性雜,為害120多種林木、果樹。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形態特徵:成蟲:雌蛾體長15至17毫米,翅展35至39毫米;雄蛾體長13至15毫米,翅展30至32毫米。體橙黃色,觸角絲狀,棕褐色。前翅內半部黃色,外半部褐色,有兩條暗褐色細斜線紋匯合於頂角,呈八形,裡面一條伸到後緣近中部,成為兩部分顏色的分界線,外面一條伸達近臀角處;後翅灰黃色,近翅基和中室處各有一黃褐色圓斑。 卵:扁圓形,淡黃色,長約1.4毫米,寬約0.9毫米。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6至25毫米,近長方形,前端略大。體色鮮艷,基色為黃綠色。頭部黑褐色,常縮在前胸下。體背面有紫褐色大斑,呈啞鈴狀,外緣常帶藍色。自胴部第二節起,在亞背線上各有1對刺突,其中以第三、四、十、十二節刺突最大,體兩側下方還有9對刺突,刺突上生有毒毛。腹足退化為吸盤。 蛹:黃褐色,體長12毫米。繭橢圓形,質地堅硬,表面光滑,灰白色繭殼上有黑褐色縱紋,形似雀蛋。

所屬科目

刺蛾科
鱗翅目的 1科。體粗壯,鱗毛厚密,缺喙;幼蟲具枝刺和毒毛的中型蛾類。世界記載有1000種,中國記錄約90種。由於這類幼蟲體上有枝刺和毒毛,觸及皮膚立即發生紅腫,疼痛異常,俗稱“癢辣子”、“火辣子”或“刺毛蟲”,刺蛾一名也由此而來。
刺蛾科世界記載有1000種,中國記錄約90種。由於這類幼蟲體上有枝刺和毒毛,觸及皮膚立即發生紅腫,疼痛異常。
刺蛾成蟲中等大小,身體和前翅密生絨毛和厚鱗,大多黃褐色、暗灰色和綠色,間有紅色,少數底色潔白,具斑紋。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口器退化,下唇須短小,少數較長。雄蛾觸角一般為雙櫛形,翅較短闊。幼蟲體扁,蛞蝓形,其上生有枝刺和毒毛,有些種類較光滑無毛或具瘤。頭小可收縮。有些種類繭上具花紋,形似雀蛋。羽化時繭的一端裂開圓蓋飛出。刺蛾幼蟲大多取食闊葉樹葉,少數為害竹竿和水稻,是森林、園林、行道樹、果園和多種經濟植物(如咖啡、茶和桑等)的常見害蟲。
刺蛾成蟲中等大小,身體和前翅密生絨毛和厚鱗,大多黃褐色、暗灰色和綠色,間有紅色,少數底色潔白,具斑紋。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口器退化,下唇須短小,少數較長。雄蛾觸角一般為雙櫛形,翅較短闊。幼蟲體扁,蛞蝓形,其上生有枝刺和毒毛,有些種類較光滑無毛或具瘤。頭小可收縮。無胸足,腹足小。化蛹前常吐絲結硬繭,有些種類繭上具花紋,形似雀蛋。羽化時繭的一端裂開圓蓋飛出。
刺蛾幼蟲大多取食闊葉樹葉,少數為害竹竿和水稻,是森林、園林、行道樹、果園和多種經濟植物(如咖啡、茶和桑樹等)的常見害蟲,諸如黃刺蛾 (見彩圖)、扁刺蛾、褐邊綠刺蛾和顯脈球須刺蛾等。

治療方法

治療毒刺蛾蜇傷的好方法
果樹上,常會有毒刺蛾的幼蟲,我們這兒土語叫“毛巴”,“洋拉子”,蜇到後很疼,然後還會發癢好多天。
就是把毒刺蛾捏死後取汁塗於患處,痛可以立即止住,也不會再癢了,效果非常神奇。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常備尿素軟膏(藥店都有),如果在蜇後找不到毒刺蛾的情況下,用這個塗抹效果也不錯的,或者用尿素溶於水後浸泡患處。
首先要立刻用膠布貼上自己被毛蟲刺扎到的地方,然後撕掉,反覆幾次。用來拔除皮肉內的斷毛。
然後用肥皂水清洗傷處。若是疼癢難忍可以抹一些消炎的藥膏。
一般做了上面的事情之後,疼痛騷癢感覺便會減輕。但是如果依然還是沒有用甚至是發腫流膿的話,還是趁早去醫院處理比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