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家鄉

靳家鄉位於區境最北端,原歸屬德州地區齊河縣,1989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劃歸歷城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靳家鄉
  • 所屬地區:歷城區
  • 面積:56.27平方公里
  • 人口:23267人
區域介紹,經濟發展,教育發展,農業發展,

區域介紹

面積56.27平方公里, 轄6個辦事處,34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5433戶,23267人, 其中非農業人口1010人。境內水資源豐富,大寺河由南向北流經鄉內,邢家渡引黃乾渠沿鄉東側進入濟陽縣。經勘測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等。交通便利,104國道穿境而過, 濟南市28路、40路公共汽車通行南北。
1995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012萬元,財政收入61萬元,人均純收入1310元,分別比1990年增長1倍、1.3倍、2.2倍。全鄉儲蓄總額1620萬元,比1990年增加918萬元。農業靳家鄉土地資源豐富,有耕地2759公頃,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蔬菜等。1995年, 糧食總產達16979噸,比1990年增加8520噸。1990年以來,鄉黨委、政府立足本鄉實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6年來,累計投資150萬元,投工220萬個,新挖疏浚乾支渠120條次,總長600公里;動用土方240萬立方米, 結合清淤,整修道路80條次、長300公里;維修新建橋涵150座,動用石方3萬立方米。1995年春,結合大王廟引黃閘工程配套,進行了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形成了“溝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田成方、渠成網”的格局,配套體系逐步完善。

經濟發展

1990年,靳家鄉植棉893.3公頃,總產402噸,人均增收52元,民眾植棉積極性提高。1991年,植棉1066.7公頃,總產987噸,人均增收110元。1992~1994年, 由於棉花價格、自然災害等原因,使棉花總產量逐年下降,1994年棉花總產130噸。 1995年, 國家對棉花價格調整,棉花種植略有起色,總產達505噸。1995年全鄉農業機械總動力13149千瓦, 比1990年增加4247千瓦。1995年,大牲畜存欄1.61萬頭,生豬8300頭,家禽19.1萬隻,分別比1990年增加1.12萬頭、3300頭、13.1萬隻。植桑31公頃,蔬菜總產9133噸。養殖水面37公頃,產魚110噸。工業1990年有鄉辦工業企業5個, 從業人員213人,固定資產129萬元,當年完成產值438萬元,實現利稅10.1萬元。1990年,投資300多萬元建起人造板廠,年產1500立方米。山東黃台發電廠將粉煤灰排放在鄉境內,日排放量2500立方米。區成立了粉煤灰綜合開發利用公司。1990年初,由全國粉煤灰開發利用協作小組牽頭,引進錦州雙免承重磚新技術, 投資200萬元, 建起了歷城免燒免蒸承重磚廠, 年產磚2000萬塊。鄉鎮企業建此磚廠在全國尚屬首家,全國粉煤灰資源套用小組把此地列入全國三個示範點之一,粉煤灰被列入全區重點開發項目。粉煤灰中含有鐵、鋁、鎂化學成分, 是研製新型淨化劑的原料,1991年5月14日,鄉政府與省化工學校多次協商簽訂了鄉、校合作協定書,共同開發高聚鐵鋁型淨水劑。1992年,村辦企業相繼辦起了碳化矽廠、針織內衣廠、麵粉加工廠、印刷廠等12個企業。還與濟南汽車製造總廠、魯光燈具廠聯營,生產汽車裝飾塑膠板、魯光燈具。1995年,鄉村戶工業企業達99個,從業人員1238人,工業總產值1632萬元,銷售收入1876萬元,實現利稅46.2萬元。

教育發展

教育、科技靳家鄉教育事業迅速發展。1990~1995年,投資370多萬元,改善辦學條件, 新建校舍15所,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改變了黑屋子、土台子、學生自帶桌凳的狀況。1995年,有鄉辦中學1所,教學樓1幢,教師62人,在校生1021人;國小26所,教師92人,在校生2637人;幼稚園34所,幼兒教師39人,幼兒入園率為85%。小學生入學率、 鞏固率、升學率、合格率均為100%,國中生鞏固率、畢業率分別為96%、98%。6年中,向各類學校輸送國中生1120人。 有科技機構9個,6個辦事處設有科技網長,34個行政村設有專職科技副主任,共有科技人員245人。1990~1995年,有68人獲中央、省農業廣播學校畢業(結業)證書;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畫45項,推廣科技項目23項,開發新產品11個。
“當地黃牛改良”、“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綠菜花推廣種植”等15項科技項目獲省、市、區科技成果獎。文化、衛生鄉政府設有文化站、廣播站,鄉駐地有影劇院。有村文化大院16處,文化專業戶15戶。傳統文化活動有唱大戲、舞龍燈、踩高蹺、玩獅子等。1990年杏元店村成立“三友”詩社,每年舉行兩次賽詩活動。農民李正新的詩《初夏雨後清晨》獲全國文學大賽優秀獎。1992年,鄉政府成立了詩書畫聯誼會,有會員29人,共展出作品750件。 1995年, 鄉電影隊投資2萬元,更新了設備,當年為民眾放映電影320場次。 鄉衛生院占地0.67公頃,固定資產59.5萬元,床位20張,設有14個科室。職工26人,其中主治醫師4人,醫師5人。
1990年有平房60間,設綜合門診、放射、化驗等科室。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1991~1994年,投資10萬元,建平房29間,使用面積400平方米。1995年建起面積為816平方米的門診樓。醫療設施也不斷完善,先後購置了50毫安X光機、 醫用冰櫃、分光光度計、心電圖機、B超機等設備。6年中,全鄉兒童計畫免疫接種率為100%; 健康教育得到普及,婦幼保健和兒童免疫得到保障。全鄉3400戶,1.7萬人參加了合作醫療,集資3萬元,解決了民眾看病難的問題。

農業發展

靳家鄉把畜牧業作為全鄉經濟支柱產業來抓,重點發展養牛業。1993年底,牛存欄6000多頭。1994年,鄉黨委、政府提出了“家家戶戶都養牛,年底達到1萬頭” 、“養牛戶,養牛莊,科學養牛奔小康”的口號,先後組織村幹部到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參觀學習,並聘請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齊義信教授為科技副鄉長,進行技術指導;實施品種改良,購進架子牛2300頭,改良黃牛2000頭。1994年10月, 投資5萬多元,在鄉政府駐地建起大牲畜交易市場,並與市外貿公司聯繫,解決了牛肉的外貿出口問題,逐步形成了產、銷一條龍。針對民眾養牛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區政協幫助解決貸款80萬元。鄉黨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民眾養牛。 規定每購1頭牛,扶持無息周轉金800~1000元;在冷配改良上,減半收取配種費;在防疫上,由鄉獸醫站定期為養牛戶提供防疫和技術指導。1995年,有大牲畜1.61萬頭,其中牛存欄1.5萬頭,養牛10頭以上的戶達100多戶,實現了養牛區域化。生豬存欄8300頭,家禽存養19.1萬隻,畜牧業產值1336萬元,占農業產值的39%,人均增收200多元。靳家鄉以開發104國道兩側地段為重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最佳化投資環境, 增加對外吸引力,6年投資160萬元,安裝了6台變壓器。1994年鄉里提出了“百家門店”上公路的口號。張龍圖村與山東石化貿易總公司聯合建起加油站。經商戶由1994年上半年的32戶, 1995年底增加到87戶。
鄉政府把104國道太平村段到平房朱村段劃為個體私營企業投資區。投資40多萬元,建成了商業一條街。1995年春,委託北京大學對蔣家村家具市場進行了論證和規劃,有25個企業報名在家具市場安家落戶,1995年全鄉第三產業產值達2400萬元,比1990年增加2300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