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葉粗筒苣苔

革葉粗筒苣苔

革葉粗筒苣苔(學名:Briggsia mihieri (Franch.) Craib)是苦苣苔科、粗筒苣苔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葉片革質,狹倒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兩面無毛,葉脈不明顯;葉柄盾狀著生,聚傘花序,腋生,苞片近無毛;花梗細,花萼裂片長圓狀狹披針形,花冠粗筒狀,藍紫色或淡紫色,上唇裂片半圓形,下唇裂片近圓形,著生於距花冠基部,花葯卵圓形,藥室不匯合;花盤環狀,雌蕊被短柔毛,子房狹長圓形,花柱柱頭長圓形,蒴果倒披針形,10月開花,11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四川南部、貴州、廣西隆林。生長在海拔650-1710米的陰濕岩石上。

革葉粗筒苣苔全草入藥,治跌打損傷。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據文獻革葉粗筒苣苔和岩粗筒苣苔(Briggsia fritschii(Levl.)Craib)的主要區別在於革葉粗筒苣苔葉邊緣具不整齊圓齒或稍鈍的鋸齒,岩粗筒苣苔葉邊緣具波狀齒,中國植物志編委們研究了這一類群的標本,認為葉緣鋸齒存在明顯的過渡現象,不足以作為分種的依據,因此把他們並為一種。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0.8-3厘米,直徑約3毫米。葉片革質,狹倒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10厘米,寬1-6厘米,頂端圓鈍,基部楔形,邊緣具波狀牙齒或小牙齒,兩面無毛,葉脈不明顯;葉柄盾狀著生,長2-9厘米,無毛,乾時暗紅色。
聚傘花序2次分枝,腋生,1-6條,每花序具1-4花;花序梗長8-17厘米,無毛或被疏柔毛;苞片2,長1-2毫米,近無毛;花梗細,長2-3厘米,疏被短腺毛或脫落至近無毛。花萼5裂至近基部,裂片長圓狀狹披針形,長4-6毫米,寬1.5-2毫米,頂端短漸尖,全緣,疏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具3脈。花冠粗筒狀,下方腫脹,藍紫色或淡紫色,長3.2-5厘米,直徑1.5-2.6厘米,外面近無毛,內面具淡褐色斑紋,筒長2.1-4厘米;上唇長8毫米,裂片半圓形,長5毫米,下唇長1.4厘米,3淺裂,裂片近圓形,長6-7毫米。上雄蕊長約1.6厘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8毫米處,下雄蕊長約1.7厘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2厘米處,花絲疏被腺狀短柔毛,花葯卵圓形,長約1.5毫米,藥室不匯合;退化雄蕊長1毫米,著生於距花冠基部2毫米處。花盤環狀,高約1.2毫米,邊緣波狀。雌蕊被短柔毛,子房狹長圓形,長1.2-1.4厘米,直徑1.1-1.3毫米,花柱長1.5-2毫米,柱頭2,長圓形,長約2毫米。蒴果倒披針形,長3.4-7厘米,直徑3.5-4毫米,近無毛。花期10月,果期11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四川南部、貴州、廣西隆林。生長在海拔650-1710米的陰濕岩石上。
革葉粗筒苣苔革葉粗筒苣苔

繁殖方法

組培材料:選取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生長較一致的革葉粗筒苣苔植株葉片作為扦插材料。
組培介質:所用的基質為由自然土、泥炭土、蛭石(體積分數)=1:1:1組成,用5%高錳酸鉀溶液對配好的基質進行消毒,7天后倒入事先準備好的花盆中,壓實平整,待用。
插穗處理:摘取葉色均一、無病蟲害的革葉粗筒苣苔植株成熟葉片,洗淨,在葉片背面距葉柄上端1-3厘米處,沿葉柄上端向葉柄下端方向斜剪。
生根劑處理:將插穗分別放入0.2%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20分種,再100毫克/升IAA濃度的生根劑處理1小時。插穗均以清水浸泡2小時處理3個重複,重複19片葉。經處理後,革葉粗筒苣苔葉片插穗成活率高達93.86%、生根數平均為4.40、根的生長長度平均為2.31厘米;如果採用200毫克/升的IAA處理其葉片插穗的成活率為62.28%、但生根數平均為6.63、根的生長長度平均為3.32厘米,生根數顯著高於前者。所以在生產實踐中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相應的生根劑處理。
扦插與管理:先用小木條撬開基質,將待扦插葉片的葉柄插入基質中,插後壓實,使入土葉柄與基質充分接觸。扦插距離以葉片不能相互接觸為度。扦插完成後澆透水,並搭設拱棚,拱棚內層覆蓋塑膠薄膜,外層覆蓋遮陽網,保持拱棚內濕度。冬季在塑膠薄膜外搭2層厚塑膠膜,拱棚兩端各留一通風口,用枝條遮蓋。

主要價值

革葉粗筒苣苔全草入藥,治跌打損傷。
革葉粗筒苣苔革葉粗筒苣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