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播散性粟粒狀狼瘡

症狀體徵,用藥治療,飲食保健,預防護理,病理病因,疾病診斷,檢查方法,併發症,預後,發病機制,

症狀體徵

原發疹為粟粒大小圓形丘疹,頂端扁平,境界明顯,新疹顏色鮮紅或淡紅,舊疹褐紅或黃紅。表面覆蓋灰白色鱗屑,多數簇集,但不融合,性質柔軟,表面有光澤,中央可化膿。缺乏自覺症狀(圖1)。玻片壓視呈褐紅色,探針刺入法檢查,有時呈陽性(圖2)。對稱性發生於顏面,特別以眼眶四周、眉間、鼻唇溝、上下唇、頰部較為多見。發病急劇,經過徐緩,好發於青年及中年;經過中可以自愈,愈後可遺留小瘢痕。對結核菌素低倍稀釋液(1∶1000)試驗呈陽性或弱陽性。

用藥治療

可參考丘疹壞死性皮膚結核。對於顏面播散性粟粒狼瘡,現傾向套用激素和氨苯碸治療。中藥可用消瘡飲、解毒涼血湯。
中醫療法
1.濕毒郁阻型治法  除濕解毒,活血軟堅。方藥:白朮10g、茯苓10g、枳殼10g、厚朴10g、薏仁米15g、丹參15g、丹皮15g、雙花15g、連翹15g、鬼箭羽15g、夏枯草15g、野菊花15g、生牡蠣15g。
2.內熱感毒型治法  清肺胃熱、活血解毒、軟堅散結。方藥:黃芩10g、黃連10g、生梔子10g、桑白皮15g、地丁15g、連翹15g、赤芍15g、夏枯草15g、鬼箭羽15g、野菊花15g、土貝母10g。    
3.單方成藥  連翹敗毒丸、活血消炎丸、散結靈。
4.外用藥物  黑布藥膏、化毒散膏各半混勻外用。

飲食保健

根據不同的症狀,有不同情況的飲食要求,針對具體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飲食標準。

預防護理

預防原則:主要是發動民眾,大力宣傳結核病的防治知識,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早診斷,早治療,消滅傳染源,杜絕傳染途徑。開展卡介苗預防接種,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病理病因

病因尚未確定。過去認為本病系一種經血行播散的皮膚結核,是尋常狼瘡的一種變型或結核疹,但無確切的結核證據,組織學雖有結核樣改變,但結核菌素試驗經常陰性。病程有自限性,有自然痊癒的傾向。而且常不並發有其他部位結核病灶。皮損中亦找不到結核桿菌,抗結核治療無效,故近來認為本病與結核無關。某些細胞免疫檢查顯示異常。

疾病診斷

1.尋常性痤瘡  皮疹呈圓錐形,與毛孔一致,頂端有膿皰,周圍浸潤明顯,伴有粉刺。好發於顏面及胸背等處。
2.酒渣鼻  病變多侵及兩頰、鼻尖、額部、下頦部,呈廣泛潮紅,伴有毛細血管擴張。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其他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真皮中下層顯示結核性浸潤,中有上皮樣細胞,郎漢斯巨細胞及淋巴細胞,偶見中央有乾酪樣壞死。

併發症

不並發有其他部位結核病灶。

預後

病程有自限性,有自然痊癒的傾向。

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還不確切。過去認為是尋常狼瘡的一種變型或結核疹,但無確切的結核證據,組織學雖有結核樣改變,但結核菌素試驗經常陰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