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星雲

面紗星雲

數片飄浮於天鵝座的纖細輝光雲氣組成了著名的面紗星雲。這片星 雲是個大型的超新星遺蹟,為大質量恆星死亡爆炸所產生的擴張雲氣。來自這個超新星爆發的閃光可能在5,000年即已傳到地球。面紗星雲又名為天鵝座圈 (Cygnus Loop),它現在的跨幅將近3度,大約是滿月直徑的 6倍;以它約1,500光年的距離來估算,這片星雲涵蓋了超過70光年的區域。由於面紗星雲的範圍非常廣,因此它的多個明亮雲氣區同時還擁有各自的別名,諸如位於上圖這片迷人星野里的女巫掃帚星雲(Witch's Broom; NGC 6960; 下端)、皮克林三角(Pickering's Triangle; 中下至右下),以及令人難忘的 IC 1340 (頂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面紗星雲
  • 外文名:C 33和C 34
  • 別稱:網狀星雲
  • 分類:超新星遺蹟
  • 星座:天鵝座
  • 赤經:20h 45m 38.0s
  • 赤緯:+30° 42′ 30″
  • 視星等:約+7.00
  • 發現者威廉·赫歇爾
  • 發現時間:1784年9月5日
簡介,成員,主要成員,西面紗星雲,東面紗星雲,皮克林的三角,觀測,

簡介

面紗星雲是在天鵝座的一團由高溫與電離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雲,它構成了天鵝圈(電波源W 78,或Sharpless 103) 的可見部分,一個巨大但相對暗淡的超新星殘骸。來源的超新星爆炸大約發生在5,000至8,000年前,從爆炸迄今殘餘的物質大約涵蓋了直徑約3度的範圍 (大約6倍的月球視直徑,或36個滿月的範圍)。這個星雲的確實距離仍不清楚,但是FUSE的測量證實距離大約是1,470光年
面紗星雲

成員

主要成員

在現代的用法,面紗星雲、卷狀星雲、和絲狀星雲等名稱,通常都是這個殘骸可見部分的全部結構,或者是整個的這個環圈。這個結構是如此的巨大,以至於有號幾個不同的NGC編號分別標示著這個星雲不同的部分。有三個主要的可見部分:西面紗星雲、東面紗星雲和皮克林的三角。

西面紗星雲

西面紗星雲也稱為C 34,包括NGC 6960(女巫的掃帚) ,接近前景的恆星天鵝座52。
面紗星雲

東面紗星雲

東面紗星雲也稱為C 33,具有張牙舞爪的外觀和誇張的色澤,天生就是萬聖節面具。它的寬度大約是10個光年,編號為IC 1340
面紗星雲

皮克林的三角

它也稱為皮克林楔形,或皮克林的三角刷,這是星雲中相對較為暗淡的區域,是威廉·佛萊明於1904年在哈佛天文台發現的,而當時皮克林正在擔任台長,依照當時的慣例所以命名為“皮克林的三角”。這個三角是圈北緣最亮的區域,雖然照片上顯示它還擴展到中部的區域。

觀測

這個星雲是在1784年9月5日被威廉·赫歇爾發現的。它描設了星雲西邊的末端像是"擴展的;穿過天鵝座52... 長度接近2度",並且描述東邊的末端像是"分流的星雲物質... 後續的部分分成幾個支流直到南方才再度會合在一起。"
當仔細的解析時,影像的一些部分會呈現細長如繩索的絲狀。標準的解釋是激振波非常的薄,只有不到半徑的五萬分之一,因此只能看見殼層的最邊緣,使得外殼看起來像絲狀。在外殼表面的起伏導致多個絲狀圖像,看起來似乎是互相交織的。
儘管如此,星雲相對的亮度仍有7等,只是它散布在如此廣大的區域而顯得暗淡,所以星雲在天文學家之間是因難以看見而惡名昭彰。但是,觀測者使用裝有OIII濾鏡 (分離出兩個電子被游離波長) 望遠鏡可以很清楚的看見這個星雲,因為這個星雲的光幾乎都是來自這個波長的輻射。一架配置OIII濾鏡的8英寸望遠鏡可以在照片上呈現出優美的花邊,並且裝有OIII濾鏡的任何一架望遠鏡幾乎都可以清楚的看見這個星雲。有些人認為除非裝有OIII濾鏡,其它的光學支援都不能讓肉眼透過望遠鏡看見這個星雲。
這個星雲較明亮的片段在星雲和星團新總表的編號是NGC 6960、6974、6979、6992、和6995。最早被發現的片段是NGC 6960,它運行在肉眼可見的天鵝座52星的後方。NGC 6992/5 在環圈的東側,也是相對來說較易看見的部分。NGC 6974和NGC 6979是在星雲北方邊緣可見的節點。皮克林的三角非常暗淡,因此沒有NGC的編號 (因此偶爾會以6979來表示它),它是威廉敏娜·佛來明在1904年於攝影中發現的 (在星雲和星團新總表發表之後),但依照當時的慣例,使用天文台的台長愛德華·查爾斯·皮克林的名字命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