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燃大士

面燃大士

面燃大士也稱面燃鬼王、焦面大士、焰口鬼王,俗稱大士爺、大士王,在道教神銜“幽冥教主冥司面燃鬼王監齋使者羽林大神”或者“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簡稱羽林大神、甶孑大帝,尊稱為普渡公。

不少地方中元節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大士爺,信眾認為,農曆七月,所有在陽世的亡靈,都歸“大士爺”管理。台灣嘉義民雄有專門祭祀大士爺的大士爺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面燃大士
  • 其他名稱:面燃鬼王 焦面大士 焰口鬼王 大士爺 大士王 羽林大神 普渡公
  • 所屬:佛教 道教
  • 居所:陰間
  • 司掌:地府
  • 象徵:鬼魂統帥
典故來由,佛教說法,道教說法,民間奉祀,

典故來由

佛教說法

面燃鬼王的典故出現在“阿難遇面燃鬼王”的佛經故事。佛陀的重要弟子阿難在林間修習禪定時,忽然看見一位渾身皮包骨、滿臉火焰熊熊燃燒,痛苦異常的鬼王,來到面前,鬼王自稱“面燃”,說阿難三天之後將墮落餓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婆羅門仙,各施一斛飲食,並供養三寶。阿難向佛陀稟報,佛陀教阿難《陀羅尼施食法》,陀羅尼加持過的食物成為法供,上奉佛法僧三寶,平等下施餓鬼等眾生。能消除眾鬼的痛苦,令他們捨去鬼身,生於天道。阿難便遵照佛陀的教化與指示,設“面燃大士”的牌位,設齋供僧來祈福,因此獲得解脫。
“面燃鬼王”究竟為何邂逅阿難,佛教說法有數個:一是他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他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中元普渡事項的神明。
“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蓮華經》中,觀音大士“應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鬼王身而為說法”,是觀音大士教化餓鬼界眾生的需要而產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們不宜動貪愛及慳吝想,以免墮入餓鬼心識,成為“面燃”的眷屬。

道教說法

道教的說法則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主宰諸鬼,護佑冥、陽兩界。平時居沃焦之山下,為陰間諸鬼之統帥,在地官大帝赦罪之月,負責中元節監督亡魂享領人間香火事宜。也有靈寶派等一些派別的說法,認為有“何將軍”、“喬將軍”兩神分任此職。如宋末元初林靈真所撰《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寫為“北魁玄范府神虎何喬二大聖”。
面燃大士

民間奉祀

華人民間則多采佛教說法,無論是中元盛會,或是各種類型的超度法會與齋醮,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爺神像:“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
面燃大士
中元節祭亡魂前,一般都先拜大士爺,有些慎重的信徒會以紙紮出大士爺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畫像、木石雕像祭祀,並將大士爺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順利。待到七月一過,一般會火化大士爺像,送其登天。
在南洋,華僑風俗,中元普渡時,會懸掛寫有“南無渡孤拔苦阿彌陀佛”或“南無分衣施食阿彌陀佛”之類的幢幡於大士爺神像之側,如書“渡孤拔苦”是希望佛祖超度亡靈往生佛國,若寫“分衣施食”,則指祈請阿彌陀佛助大士爺,平均分配紙錢、衣物、食品予眾家亡魂。
馬來西亞檳城大山腳-大士爺馬來西亞檳城大山腳-大士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