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結核分枝桿菌性角膜炎

非結核分枝桿菌性角膜炎是由非結核分枝桿菌(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質多灶性浸潤為主的慢性炎症。臨床表現為早期症狀為畏光、流淚、眼紅、部分患者有眼痛,但不明顯;隨病情發展會出現視力下降。典型體徵包括角膜基質多灶性點狀浸潤、無痛性角膜潰瘍及基質膿腫。治療原則為: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相結合,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相結合,急性期禁用激素。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眼科
  • 常見發病部位:角膜炎
  • 常見病因: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 常見症狀:畏光、流淚、眼紅、部分患者有眼痛,但不明顯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非結核分枝桿菌(NTM)屬於需氧桿菌,分布於自然環境中,抗酸染色陽性。NTM可以引起人類很多疾病,包括頸淋巴結炎、角膜感染、肺部疾病及皮膚潰瘍等。非結核分枝桿菌可污染醫院中的試劑和沖洗液,已成為院內感染中常見的細菌之一。大多數NTM角膜炎都與角膜手術、外傷及配戴角膜接觸鏡有關。

臨床表現

起病緩慢,病灶遷延不愈。早期症狀為畏光、流淚、眼紅、部分患者有眼痛,但不明顯;隨病情發展會出現視力下降。典型的臨床體徵包括角膜基質多灶性點狀浸潤、無痛性角膜潰瘍及基質膿腫;少數患者可發生角膜穿孔;進展期出現衛星病灶及前房積膿。

檢查

1.一般檢查
包括塗片染色鏡檢、培養及動物實驗塗片,抗酸染色鏡檢。對於角膜潰瘍可直接刮取潰瘍處組織進行抗酸染色鏡檢及培養;而LASIK術後瓣下浸潤的患者則應掀開角膜瓣取材進行塗片和培養。NTM培養時間比普通細菌長,判定結果一般需7~60天。分子生物學技術(主要是PCR技術)可快速、敏感、特異地對NTM作出診斷。
2.細菌學檢查
對疑為NTM肺病患者,可取痰液塗片作抗酸染色、痰液培養、支氣管灌洗標本培養。如抗酸染色陽性,應培養後鑑定。如2~3次培養為同一種NTM,即可診斷。對NTM腦膜炎、血源性播散性NTM患者,可進行腦脊液、血液或骨髓培養。
3.分子生物學檢查
選用NTM的16S-23 SrDNA基因間隔區序列(IGS)的PCR-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作NTM菌種鑑定,比形態學、生物化學常規方法鑑定更準確、快速與簡便。
4.病理學檢查
對皮膚軟組織NTM感染、NTM淋巴結炎,可進行活組織病理檢查。NTM淋巴結炎病理學特徵為肉芽腫性炎症,而類上皮細胞及郎漢斯巨細胞形成的結核結節少見,不伴有中心乾酪樣壞死。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可作出NTM性角膜炎的臨床診斷,病因診斷依靠實驗室檢查。

鑑別診斷

角膜病變呈線狀或樹枝狀,並伴有上皮性角膜潰瘍時應與單純皰疹角膜炎相鑑別;對於無痛性角膜潰瘍以及角膜膿腫應與厭氧菌性以及真菌性角膜潰瘍相鑑別。鑑別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

併發症

併發症以角膜潰瘍、穿孔、前房積膿等常見。

治療

NTM性角膜炎的治療原則為: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相結合,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相結合,急性期禁用激素。早期NTM性角膜炎,首選阿米卡星滴眼液,每30~60分鐘滴1次,連續使用48小時,之後酌情減量;中、重度患者可同時給予結膜下注射阿米卡星。阿米卡星對角結膜上皮有明顯的毒性作用,且易產生耐藥菌株。局部使用新的大環內酯類藥物,如克拉黴素、羅紅黴素或阿奇黴素作為治療的首選藥物。重度患者應同時口服克拉黴素片或阿奇黴素片。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對NTM有較強的抗菌活性,以新一代氟喹諾酮類中的加替沙星效果最好,且對角膜的毒性較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低。
對於藥物治療無效、病情繼續發展的患者應手術治療。手術包括角膜病灶清除術、板層角膜移植術或穿透性角膜移植術,術後局部使用阿米卡星或加替沙星滴眼液可防止病情復發。

預後

手術治療後聯合局部抗菌治療可防止復發,並有效保存有效視力。

預防

防止角膜外傷,並對長期局部的激素套用有所防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