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壯族舞蹈(壯族弄臘舞)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靖西壯族舞蹈(壯族弄臘舞)
  • 主題詞:傳統舞蹈,靖西縣,壯族弄臘舞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公元1152年間
  • 認證時間:2012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靖西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瀕危狀況,

簡介

弄臘舞,是居住在靖西安德鎮馬拔村開墾屯,壯族民眾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五弄臘節(圩)上跳的一種民間舞蹈。弄臘是壯語,即鬧鑼的意思。弄臘節,是馬拔村民紀念祖先的一種祭祀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村民敲鑼打鼓,跳起“弄臘舞”,以示紀念先祖開闢發展馬拔住地的功勞。

歷史淵源

弄臘舞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由於安德鎮馬拔村在歷史上相對封閉,與世隔絕,故弄臘舞的流行相對較窄。但本村的人對弄臘活動的歷史卻用口頭形式代代相傳並延續至今。據說,在宋朝皇佑年間(約在公元1152年間)壯族農民首領儂志高率眾反宋,在安德州(今安德鎮)建立了“南天國”。後被宋朝官軍殘酷鎮壓,兵敗走雲南,跟隨他的壯族義兵也各散東西。義軍中有馬姓兄妹三人,為躲避官軍,逃入深山老林,他們同心協力,披荊斬棘開墾土地,開發了馬拔這個地方,又用帶來的軍鑼驚獸保莊稼,所以,至今他們的屯名仍叫“開墾”屯。從此他們世代繁衍生息了下來。他們的後代為紀念祖先的功勞,在每年開春之時舉行弄臘活動,以紀念先人的厚澤之恩。

基本內容

儀式開始前幾天,由村中“寨老”派人上山砍來一條粗血藤備用。正月初二收取各家祭品集中一處,初五辰時在村頭未開犁的田內布置場地;安神台、擺香案、祭三牲,四周插上三角龍鳳旗。中午一時左右活動開始。先由祭司執壺給祖先牌位敬酒,村中四位老人捧銅鑼敬立其後,祭祖後,祭司向四位村老敬酒,四老人向祖先敬酒,然後相對口喊“嗬!”一飲而盡,然後向四周民眾喊“吉祥如意、五穀豐登”!(漢意)然後分站在祭台邊敲響銅鑼。在鑼聲中,八個青年在場中央架好粗藤。
擺好粗藤,弄臘舞即開始,先由四個村老跳,方向是繞著粗藤互跟逆時針走,幾圈後眾男丁接著輪流跳,周而復始,屯中男丁都要下場跳,每組人數是三至五人,每組人都要跳齊幾個動作。弄臘舞音樂節奏簡單,鏗鏘有力。弄臘舞動作原始古樸,沉穩健壯,源於生活、特色濃郁。具有獨特的韻律風格。其主要動作有:一步一抬腿,抬腿轉身步,斗鑼步等。

瀕危狀況

由於歷史的原因,風格濃郁的壯族民間舞“弄臘舞”一直藏在深山無人識,解放以後,雖然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關注,但因經濟等原因,弄臘舞也還是偏於一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