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靖江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靖江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是2014年2月9日在靖江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市長趙葉發布的一份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靖江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 地點:靖江市
  • 發布時間:2014年2月9日
  • 發布單位:靖江市人民政府
檔案內容,2013年工作回顧,2014年主要目標任務,

檔案內容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3年工作回顧

2013年,全市上下在中共靖江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積極應對巨觀形勢新變化新挑戰,始終堅持同心同德,實幹苦幹,創新創優,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取得實效,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堅持抓調整穩增長,經濟運行態勢向好
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70.4億元,同比增長11.8%;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達20.2億元、368億元和282.2億元,增長3%、11.6%和12.8%。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7.5億元,其中市本級收入49.5億元,增長12.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2.4億元,增長20.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3億元,增長1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9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347元,分別增長9.7%和11.9%。人均主要經濟指標繼續領跑蘇中。
運行質態穩中趨好。農業綜合效益提升。園區化進程加快,建成農業產業園千畝設施農業基地。高效化成果顯著,啟用香沙芋擴繁中心;新增土地流轉3.6萬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65.2%。糧食總產33.6萬噸,實現十連增、噸糧田目標。工業經濟企穩回升。規模經濟繼續壯大,完成列統工業產值1965.9億元,增長12.2%。“三十強”企業產值、利稅占比分別達53%和59.6%。船舶產業逐步回升,船企新接訂單924.7萬載重噸,占全國總量的10%。高新企業快速成長,卓然科技、格菱動力等5家企業銷售增長50%以上。汽配行業銷售增幅達25.3%。實現建築業總產值362億元,增長24.3%。服務業比重攀升。現代物流業加快集聚,三江物流中心引駐企業383家,完成銷售374.2億元,增長63.8%;萬林木業成為省服務業創新示範企業。專業市場加快集群,萬都機電城、國際汽貿城等項目進展順利,建成欣欣家居、百富紳市場擴建項目。新興業態加快成長,針織品全球分撥中心投入運營,雙魚食品成為省電子商務示範企業。服務業稅收增長31.3%,增加值占比提高到42.1%。
項目建設穩中求快。招商活動深入開展。積極開展專題招商、產業鏈招商,新批外資項目10個、增資項目25個,註冊協定利用外資7.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647萬美元。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外貿出口保持穩定,實現自營出口16.3億美元。新批境外投資企業7家,完成外經營業額7500萬美元;江山製藥成功收購美國維生素集團。投資投產步伐加快。建設木材產業園、包鋼天彩等億元以上項目50個,建成新程汽配擴產、亞梅泵業搬遷等24個項目。完成工業投資163.5億元、技改投入141.4億元,分別增長20.7%和17.8%。服務保障更加高效。強化項目跟蹤服務,落實掛鈎聯繫、行政效能督辦等制度。強化經濟運行監測,及時化解企業風險。強化要素組織協調,企業用工、資金短缺等制約得到有效緩解。
二、堅持抓創新增活力,轉型升級全面提速
推進改革落實新舉措。創造政策扶持轉型。全面實施“1153”工程,培育入圍企業246家。落實小微企業減負政策,推進“營改增”試點,完成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96.9億元,增長27.7%。放大資本推動轉型。培育上市企業梯隊,新增擬上市企業6家、後備企業10家。金融生態不斷最佳化,引進招商、興業銀行分支機構;設立中小企業轉貸資金,投放經營性貸款15億元,提供擔保23.5億元。年末各項存款餘額791億元、貸款餘額551.1億元,分別增長19.2%和29.9%。完成保費收入20億元。拓寬空間保障轉型。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盤活閒置低效用地835.3畝;獲批點供、單獨選址項目17個4431.8畝。穩步推進增減掛鈎和萬頃良田建設,復墾新增耕地1563.6畝。省土地執法模範市創建實現“七連冠”。
開發開放實現新突破。綜合開發有序推進。開發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4.4億元,新建標準廠房3.1萬平方米,建設區間道路39條、橋樑16座;完成拆遷57.4萬平方米,交付安置房2913套。新港、新橋初步拉開小城市框架,城南、城北融合發展步伐加快。江陰—靖江工業園區聯動開發效應繼續顯現。口岸開放提檔升級。一類口岸開放通過國家驗收,查驗機構全面進駐。福北航道升級通過規劃定審,東部疏港通道全線貫通。加大港口碼頭建設投入,新增萬噸級以上泊位3個。實現貨物吞吐量9013萬噸,增長12%。市鎮聯動不斷深化。鎮域經濟平穩增長,工業銷售平均增長19.6%。積極挖掘存量、培育增量,新辦私營企業1312家,淨增註冊資本117.1億元。
創新驅動取得新成效。創新載體全面提升。科技創業大廈建成運行,孵化企業36家。新建技術轉移中心6家,新增省兩化融合示範、試點企業14家,高新技術企業15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創新人才加速集聚。啟動實施馬洲英才計畫,舉辦“院士專家靖江行”、海外高層次人才洽談會等活動。新建產學研聯合體26家,引進高層次人才288名。創新成果加快轉化。實施國家火炬、星火計畫16項,爭取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個。申報專利7903件,制訂發布國家、行業標準4個,新增省著名商標7個。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5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3.1%。獲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三、堅持抓創建重管理,人居環境不斷最佳化
城市品質明顯提升。四城同創卓有成效。衛生城市創建通過國家級技術評估,季市被評為省級衛生鎮。環保模範市、生態市創建通過省級技術評估,8鎮1街道成為國家級生態鎮。園林城市創建進程加快,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8.5平方米。重點工程式時推進。續建城東、城西大道,建成新洲路橋。完成漁婆中路改造,建成康興路、橫港提升橋,通江路口、廣靖互通、上五圩汽渡等項目進展順利。有序改造老體育場,體育中心一期工程封頂。新世界小商品市場經營戶有序遷出,漁婆批發市場建成投運。綜合管理能力增強。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成立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完成背街小巷亮化工程,實現居住小區保潔全覆蓋。規範戶外廣告、店招店牌設定,拆除違法建設1.7萬平方米。整治廢舊收購業,建成再生資源回收市場。堅持公交優先,增開線路3條,新建站台113座。
鎮村建設同步推進。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大力實施“八個一”工程,推進公新公路改造,建設農村公路50公里,建成文體廣場5處、標準化農貿市場6個,新增農民公園3座。季市成為中華美食名鎮,生祠“埭上人家”被評為省四星級鄉村旅遊點。環境治理力度加大。啟動省“美麗鄉村”試點建設,完成村莊環境、主幹道沿線整治,新增省三星級康居村3個。深化“四位一體”管護,新建垃圾中轉站16座。強村固基成效明顯。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新增小康示範村12個。完善新型社區管理服務機制,新增集中居住2476戶。紮實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國家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市。
生態建設力度加大。積極實施藍天工程。推行麥秸稈全量還田,稻秸稈全面收儲。完善PM2.5監測體系,加強建築業揚塵控制,企業脫硫改造、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有效推進。大力實施綠地工程。啟動勤豐垃圾填埋場建設,完成雅橋填埋場生態修復。提升改造城北公園,建成天水公園和7個小遊園,新增城市綠地108.3萬平方米。開展植樹造林1.6萬畝,創建省綠化示範村6個、森林生態示範村3個。深入實施清水工程。推進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建設,整治九圩港、魏官河等14條城區河道,疏浚農村河道321公里,建成下六圩樞紐工程。提標改造城市污水處理廠,鋪設污水管網126公里。開展化工企業整治,削減排污口205個。基本建成電鍍集中區,依法關閉、搬遷電鍍企業33家。
四、堅持抓服務惠民生,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社會事業協同發展。教育事業優質發展。新增幼稚園6所、省優質園7所,建成城中國小、靖城中學等5所中國小校,被評為省校舍安全先進集體,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市創建通過驗收。加快建設市職教中心,成立泰州裝備製造業職業教育集團。衛生事業均衡發展。實施人民醫院病房樓二期工程,改擴建生祠、八圩衛生院,新建改造村級衛生室52個,建成市公共衛生中心。完成全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創建成省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農民健康工程先進市。低生育水平總體穩定,出生政策符合率達99.8%。文體事業繁榮發展。成功舉辦第31屆文藝節,送戲下鄉752場、送電影下鄉2300場。“坐千手觀音”獲中國玉石器百花獎;啟動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完成魁星閣、四眼井和劉國鈞故居修繕,建成合興路特色文化街。市發展成就展示館建成開館,數字檔案館通過省4A級驗收。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4%,獲評為省戶戶通有線電視先進市。競技體育取得突破,在全運會獲2金2銅。舉辦第四屆運動會,建成城市10分鐘健身圈,成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省級雙擁模範城創建通過驗收。統計規範化建設經驗在全國推廣。對台、僑務、外事、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進展。
民生保障日益完善。就業總量穩步增長。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幫扶困難家庭、困難人群托底就業。啟動萬名“靖江廚師”培訓計畫,建立就業見習基地35個。開發公益性崗位820個,新增就業2萬人。建成創業孵化基地14個,新增創業2.6萬人,帶動就業8.6萬人。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社會保險提質擴面,新型城鄉居民、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分別達4.6萬人、16.5萬人,被征地農民參保率達100%。建立城鄉一體的居民醫保制度,人均財政補助提高到400元。救助體系日益健全。啟動建設光榮院、兒童福利院,建成國家3A級婚姻登記處。新建市老年大學,新增3A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7家。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幫扶特困戶1200戶。落實民生價格公示制度,調整規範水電氣價格。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1240套。
社會管理得到加強。平安建設紮實推進。全面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開展接訪下訪、信訪積案化解活動,從源頭上緩解社會矛盾。完善治安防控體系,新建小區技防入戶實現全覆蓋;公眾安全感達93%,獲評為省社會治安安全市。社會治理全面深入。強化統籌管理、集成服務,基本建成市鎮村三級社會管理服務平台。提升法治文化載體,建成市法制宣傳教育中心,被推薦為全國“六五”普法中期先進市。開展和諧社區創建,建成新市民服務中心4個、社區服務中心65個。建立公益創投基金,積極培育各類新社會組織。安全形勢總體平穩。深入推進隱患治理,開展危化品、造拆船等行業專項整治,杜絕了較大以上安全事故發生。推行涉藥單位遠程監管,創建成省藥品安全示範市。規範整治“五小行業”,建成放心早餐亭40個。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初步建成市應急指揮綜合信息平台。
五、堅持抓作風提效能,自身建設得到加強
行政效能提速升級。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成立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開通重大項目“綠色通道”,全面推行聯合預審、並聯審批。行政服務中心新進項目59個,受理辦件88.9萬件,綜合辦結率達99%以上,平均提速44.3%。紮實推進效能建設,93家單位1244項目標納入績效評估。啟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清理編外用工440人。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時辦理市民求助、投訴2.5萬件。政府入口網站績效管理、政務公開服務在全國評比中均獲第一。
依法行政規範有序。加強行政執法規範化建設,建立綜合執法監管機制。全面推行行政調解,辦結行政複議案件82件。推進政府信息公開,細化20大類97小類公開事項,累計公開政府信息1.9萬條。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民眾社會監督,辦結人大代表建議95件、政協委員提案200件。
廉政建設成效顯著。嚴格落實中央和省各項規定,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公用經費較上年壓縮5%。切實改進會風文風,出台規範性檔案27件,廢止過期檔案69件。啟動辦公用房清理工作,規範國有房地產出租出借出售行為。開展預算績效評價試點,實行重點項目支出跟蹤問效。深化政府採購制度改革,完善國庫集中收付機制。強化審計監督,完成工程預決算審計525項,核減資金6.6億元,確保了政府性資金使用效益。

2014年主要目標任務

2014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市本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實際利用外資2億美元,自營進出口23億美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到35%;城鄉居民收入力爭與經濟同步增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主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削減率達到省定目標要求。
圍繞上述目標,我們將著重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改革創新,持續增強產業競爭優勢
調優結構增強實力。做精高效農業。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建設農業開發區、農業產業園,新建高效設施農業1.2萬畝、合作組織300個,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0個。千方百計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新增小康示範村15個。做強工業經濟。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創新要素向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新領域集聚。提升支柱產業,引導船舶企業發展深海技術,增強高附加值船型承接能力。推動金屬材料產業精深加工,促進木材、糧油等產業鏈式發展。最佳化傳統產業,挖掘空調之鄉、機電基地、汽配集群等品牌資源,鼓勵嫁接重組、強強聯合,打造龍頭型、基地型企業集團。做特服務業。圍繞構築現代商貿格局,啟動步行街二期、萬和廣場等5個項目,建設五金機電、家居建材等9個專業市場;完成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億元。孵化培育新興業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和連鎖經營,建設專業產品全球采供分撥中心,完善沿江倉儲物流、信息金融等功能平台,創建省服務業集聚示範區。
鼓勵創新增強活力。強化平台建設。依託中科院理化所產業園、科創園等載體,新建產學研聯合體16家,新認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力爭全社會研發支出占比達2.2%。強化科技支撐。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建設億元以上技改項目41個,實施星火、火炬計畫15項,研製省級高新技術產品40項。建立沿江產業專利資料庫,獲得專利授權1800件,辦理採用國際標準產品30個。爭創省著名商標3件、名牌產品2件。強化管理創新。開展經營管理人才培訓,加快建設現代企業家隊伍。扶持引導行業協會發展,搭建區域性、行業性交易平台,新增兩化融合示範、試點企業6家。
深化改革增強動力。創優政務服務環境。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做好新一輪機構改革準備工作,開展重點鎮簡政放權試點。健全公共資源交易制度,最佳化監管模式,提高招投標效率。穩步擴大“營改增”範圍,深化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加快“個轉企”步伐,新增民營企業1200家。積極推進農村各項改革,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創優財政保障機制。規範源頭管理,嚴格舉債程式,有效控制政府性債務風險。嚴格預算管理,健全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強化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大力培育稅源經濟,增加財稅有效收入。創優金融生態環境。最佳化投融資體系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規劃建設金融中心,創新風險投資、創業扶持等金融服務。以服務實體經濟為重點,鼓勵支持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中小銀行,構建多層次的現代資本服務體系。
二、促進深度融合,全力提升發展質量效益
擴大產城融合效應。突出一體化布局。堅持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統籌發展國家級開發區、江陰—靖江工業園區,增創集聚集群優勢。堅持協同發展、錯位發展,相對集中同類項目、配套企業,積極打造園區特色。堅持集中發展、集約開發,促進開發有序延伸,實現園區的精明增長。突出產業化支撐。強化支柱產業、龍頭企業支撐作用,新港城拓展以船舶、港口等優勢產業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打造現代港口、電子商貿集聚區。加快建設城南商業圈,做實做大城北中小企業園,構建專業市場集聚區、產學研成果轉化區。突出功能化集聚。新港城重點推進教育文化、科技創新等功能性項目,提升核心區功能形態。新橋城重點完善綜合配套和服務功能。城南園區重點提升商業業態,與主城區融合發展。城北園區重點建設商業居住、教育文化中心,完善城市組團功能。
提升兩業融合實力。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互動發展。依託港口促進集群化。最佳化岸線資源配置,新建4個萬噸級以上泊位,實現億噸大港建設目標。積極組建港口集團,整合口岸服務企業,促進業主碼頭公用化。加強與上海、重慶等港口合作,開闢國際國內航線,攬儲江海轉運業務。加快推進縱深開發,打造華東煤炭、糧食集散基地,建設鐵礦砂、木材加工中轉基地。大力推進數字港口、電子口岸建設,提高屬地通關效率。培育龍頭提高融合度。實施優勢企業的精準扶持,新增銷售過百億企業1家、過50億企業2家、過億元企業22家。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鼓勵亞星錨鏈、卓然設備等企業向製造總部轉型。培育生產性服務業龍頭,爭創國家級木材加工貿易示範區。加大上市梯隊建設力度,引導更多企業走向資本市場。最佳化業態形成產業鏈。鼓勵企業推進兩化融合,發展智慧型製造、綠色製造,培育一批創新型、高成長型優勢企業。
推進內外融合發展。提高承接能力。抓住國家依託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的重大機遇,主動對接上海自貿區,加大綜合保稅區申報力度。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建設配套基地,承接溢出項目,爭取更多資金、技術、人才向靖江轉移。建立產業轉型倒逼機制,鼓勵企業到自貿區設立視窗,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增強內生動力。堅持“項目為王”,瞄準世界500強和國字號大企業,招引一批基地型、高端化項目。支持本土企業擴大投資,進一步做大做強。強化外向拉力。落實外貿穩增長政策措施,提升信用擔保、檢驗檢測等服務平台,切實最佳化產品結構,提高出口品牌競爭力。鼓勵開展民外合資、高位嫁接,推動企業進入全球產業鏈;完成外經營業額8500萬美元。
三、突出宜居宜業,同步推進現代城鎮建設
加快打造濱江新城。提升新城形象。啟動文化中心主體施工,實施體育中心二期工程。規劃建設企業總部區、商業核心區,建成民藝館。加大招商力度,引進品牌、引入資本,形成新城建設的新活力。提高承載能力。新建站前路、長陽路等8條道路,市政化改造沿江公路,構築完善新城道路網路。開挖公興河、金盛圩河、林家港,疏浚南天生港,完成水系調整及控制工程,構建清水生態廊道。高標準建設十圩港景觀帶,完成沿路、沿河綠化,營造綠色開敞空間。完善公建配套。新增公交首末站、加油(氣)站各1座,新建公交站台15個、公共停車場2個。建成垃圾中轉站,健全新城管理長效機制。
加快提升宜居品質。紮實推進四城同創。年內確保衛生城市通過國家級綜合評審,力爭環保模範城市、生態市通過國家級技術評估和考核驗收,園林城市通過省級評估。最佳化城市形態功能。實施增綠工程,改建濕地公園,新建小遊園8個、濱河綠地4塊,建成城北、城南公園和天妃廣場;新增城市公共綠地60萬平方米。實施路網暢通工程,改擴建229省道,提升改造工農路、驥江西路、中洲路,續建橫港南路、十圩港西路等7條道路,建成城西大道、廣靖互通和上五圩汽渡。實施水網改造工程,建設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二期工程,疏浚二三級河道723條,整治城區小溝河20條。統籌建設美麗鎮村。堅持規劃引領、特色立鎮,打造小而美、小而特的小城鎮。全面推進“八個一”工程,突出加強老集鎮改造、新型城鎮管理,拓寬改造公新公路,建設阜前路,提高綜合承載能力。推進“美麗鄉村”試點建設,完成植樹造林6000畝,創建省綠化示範村6個、森林生態示範村2個。選擇有代表性的自然埭、行政村,實施整體保護。穩步開展增減掛鈎工作,最佳化集中居住區管理模式。
加快推動管理升級。強化規劃導控作用。修編城市總規、控規,完善商業網點、綠地系統、綜合交通等專項規劃。最佳化重點地段、重點區域和標誌性建築設計,強化色彩引導、立面控制,塑造城市特色天際線。發揮規劃剛性約束作用,加大違法建設查處力度。啟動數字城市建設。完成市區數位化地形圖及資料庫建設,建成基礎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建立數字城管和大城管機制,全面實施城區格線化管理。啟動建設人防地面指揮中心,構建數位化交通指揮平台。推進城市綜合治理。圍繞爭創省優秀管理城市,實施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計畫。繼續規範戶外廣告、店招店牌設定,集中治理江平路長里段等重點區域,創建2-3個省級示範社區、示範路。推行主城區公共綠地、市政設施一體化管理,實現再生資源市場交易全集中。
四、最佳化公共服務,不斷健全共建共享機制
盡心盡職保民安。促進充分就業。加快建設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開發就業崗位2萬個,新增就業1.1萬人。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免費培訓“靖江廚師”4000名。延伸創業服務平台,建設大學生創業園,新增創業孵化基地12個,引進高層次高技能人才300名。健全社保體系。圍繞實現“人人有保障”目標,鞏固提升擴面成果。完善征地補償制度,提高被征地農民保障水平。積極推行大病保險,減輕民眾醫療負擔。深化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全面開展放心藥店、放心餐飲創建。加快實施安居工程,建設保障性住房1500套以上。加大救助力度。落實最低生活保障自然增長機制,建成社區慈善超市12家,結對幫扶城鄉貧困戶1200戶。實施陽光助殘行動,建成殘疾人社會服務中心。大力發展養老事業,新增3A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3個。
千方百計惠民生。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建成市職教中心和東興、新橋教育中心。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新建改建天水國小、土橋中學等9所學校,推進斜橋中學四星級創建。爭創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市、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最佳化醫療衛生服務。深入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建設城西片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人民醫院新病房樓。完善鎮村衛生一體化管理體系,啟動7家衛生院改造,鼓勵醫務人員服務下基層。協調發展社會事業。整合最佳化廣電網路,穩步實施廣電管理改革。開展“陽光計生行動”,推動人口管理體制機制綜合改革。強化統計規範化建設,完成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推進基層檔案數位化工作。繼續實行重要民生價格公示制度。做好人武、雙擁、對台、僑務、外事、氣象、行政事務管理等工作。
注重實效解民憂。強化普惠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切實解決與民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年內將確保建成的民生工程有:新建幼稚園6所。建成120急救中心和5個分站;啟動市二院改擴建工程,遷址新建季市中心衛生院,新增村級衛生室47個。完成老體育場改造,建成全民健身廣場。推進社保快捷服務“村村通”,實現職工醫保、城鄉居民醫保門診統籌“即發即補”。加快改造工人文化宮、毛家廳地塊,新增星級小區50個。完成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加大公共停車場建設力度,新增停車位1000個。啟動建設漁婆批發市場二期工程,新增“菜籃子”基地3000畝、集中居住區果蔬直銷點3家。建成市光榮院、兒童福利院、流浪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完成干休所搬遷。
五、樹立文明導向,積極營造和諧社會氛圍
推進文化繁榮發展。構築城市文明。進一步深化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強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廣泛開展道德模範、身邊好人評選,完善公益創投、志願服務運行機制,提高市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做優文化載體。啟動建設書香靖江,完善圖書總分館管理體系,倡導全民終身閱讀。舉辦第32屆文藝節,開展“戲舞鄉村”系列活動,送戲下鄉750場、送電影2300場。提檔升級鎮村文化設施,建設東興影劇院、西來鄰里中心;建成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壯大文化產業。強化政策引領,引進培育文化龍頭企業,促進文化與科技、金融、創意深度融合。擴大靖江美食影響力,打造合興路文化品牌,建設季市美食一條街。扶持發展旅遊業,啟動孤山風景區升級工程,培育生態文化、民俗休閒等特色旅遊板塊。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倡導低碳生活。積極推廣“清爽靖江”品牌,引導市民選擇綠色生活方式,爭創省節水型城市、建築節能和綠色示範區。鼓勵低碳出行,加快建設公交總站,開闢公交專用車道。試點推行公共腳踏車租賃服務,構建城市綠色慢行系統。繼續完善城鄉體育設施,建成農村20分鐘健身圈。堅持綠色發展。加強新建項目環保影響、環境容量評估審核,嚴格監管企業排污行為。加大環保執法力度,落實生態補償機制。整合沿江煤炭經營企業,推行園區生態化、循環化改造。有序推進小化工企業整治,規範電鍍集中區運行,綜合防治重金屬污染。最佳化生態環境。突出大氣污染防治,深化渣土揚塵、汽車尾氣治理,全力推進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擴建城市污水處理廠,提高城鄉污水集中處理率。完善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建成勤豐垃圾填埋場。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最佳化社區服務。深入開展省級和諧社區創建,規範新建小區、集中安置區管理。大力培育新社會組織,建設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發揮新市民服務中心功能,實施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強化平安建設。完善立體化、現代化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實施消防設施升級改造工程,開展交通突發事件、食品安全等應急演練,提高專業應急救援能力。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隱患整改力度,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促進和諧發展。加強社會管理服務平台建設,整合資源力量,發揮聯動互動效應。深入推進“六五”普法,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圈,打造法治文化“三建三行”品牌。強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密切關注企業和市場動態,嚴防資金鍊斷裂、債務糾紛等經營性風險。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完善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體系。堅持領導接訪和包案制度,著力解決重大信訪維穩事項。
六、加快職能轉變,切實提高服務發展能力
堅持為民理政。切實轉變作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委十項規定,紮實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建立直接聯繫和服務民眾制度,堅持深入基層一線調查研究,推動“三解三促”活動常態化長效化。積極改進文風會風,壓減各類會議,精簡檔案簡報。暢通民意渠道。充分發揮政府網站群、“12345”服務熱線等平台作用,積極回應社情民意、網路輿情,實現政府工作與民意的良性互動。嚴格依法行政。最佳化和規範行政運行機制,提高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水平。嚴格按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規範行政執法行為。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民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切實抓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
堅持高效施政。提升服務效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歸併審批職能,做實鎮村便民服務網路,杜絕審批事項“異地辦理”。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引入競爭機制,提高服務效率。加強績效管理。完善政府工作目標責任體系,健全重點工程協調配合機制、重大項目跟蹤推進機制。加大效能監察、督查督辦力度,強化目標考核,嚴格責任追究。提高執行能力。加強學習型政府建設,增強科學施政和為民服務本領。深化政務服務品牌創建,推動政府工作高效運轉,提升整體工作效能。
堅持廉潔從政。加強制度建設。深化政務公開,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健全信息發布制度。落實簡政放權各項規定,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堅持勤儉節約。完善基本支出標準體系,深化公務卡結算方式改革,試點推行部門公用經費公開,增加公務消費透明度。進一步清理規範辦公用房,嚴控因公出國(境)、公務接待經費,推進公務用車改革,確保“三公經費”支出壓縮5%以上。強化廉潔自律。嚴格執行中央“六項禁令”,加大對工程建設、政府採購等重點領域的監督和審計力度。深入開展政風行風評議,健全廉政風險防控機制,打造為民務實清廉政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