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西風亂葉溪橋樹

《青玉案·西風亂葉溪橋樹》是南宋詞人張榘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描繪一幅荒村行旅圖,暗含詞人對自己的仕途際遇甚為不滿,以至失望的情緒,下片寫六朝舊事、一江流水,抒發出作者到達陳氏山居後觸發的無限感慨。這首詞平易淺近,以景托情,很好地傳達出內心的矛盾和對仕途的厭倦,這是此詞的特點與優點之所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青玉案·西風亂葉溪橋樹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張榘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青玉案
被檄出郊,題陳氏山居。
西風亂葉溪橋樹,秋在黃花羞澀處。滿袖塵埃推不去。馬蹄濃露,雞聲淡月,寂歷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誤。十載重來漫如許。且盡清樽公莫舞。六朝舊事,一江流水,萬感天涯暮。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青玉案:詞牌名,又名“一年春”“西湖路”等,雙調六十七字,上下片各六句五仄韻。
⑵被檄(xí):被上司差遣。被,受,接受。檄,官府文書。
⑶亂葉:落葉。
⑷黃花:這裡指野菊花。
⑸寂歷:猶言寂寞。
⑹儒冠:原指儒生的帽子,後用以稱儒生。這裡指習文入仕。
⑺樽(zūn):酒杯。
⑻六朝:指建都在建康(即今南京)的六個朝代吳、東晉及南朝的宋、齊、粱、陳。

白話譯文

被上司差遣出城,在陳氏山居寫下這首詞。
深風吹得溪橋旁的樹上枯葉簌簌而下,秋天的特徵景象就在菊花羞答苦澀的初開時節。我身上滿袖的征塵拂也拂不去。曉行的匹馬踏著濃重的露水,月光淡淡中傳來幾聲雄雞的啼鳴。我向著僻靜荒涼的山村迸發。我的聲譽、名望都被儒生的學說所貽誤,時隔十載,舊地重遊,風物聊且還是這樣。
姑且飲盡這酒杯中的清酒聊以自慰,官場中的得勢者也不要太得意:君不見,六朝歷史上發生的多少盛衰興亡的往事,它們還不是像一江流水那樣,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想到這裡,我的身名之慨、家國興亡與歷史滄桑感一齊湧上心頭,如天邊的夕陽一樣落下。

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張榘在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間當過句容縣的縣令,寶祐(1253—1258)中又曾任江東制置使參議,掌管機宜文字。前後兩次做官,都沒有多大職權,詞人對自己的仕途際遇甚為不滿。他受上司的差遣出郊,心裡雖有不願,但亦無可奈何,不得不去,於是在陳氏山居創作了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學而優則仕”,數千年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大都遵奉這一人生準則,在艱難的仕途上苦苦跋涉。由於不同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和人格理想,所以也不是所有的讀書人對做官總是趨之若鶩而甘願在宦海中浮沉。張榘的這首詞便表達出了對官場的厭倦,希望及時超拔出來。
此詞上片呈現出的是一幅荒村行旅圖:在一個深秋的清晨,冷冷的淡月還掛在天邊,照著那板橋上凝結著的一層雪白的濃霜。枯葉在蕭颯的西風中漫天亂飛,然後堆積在山路邊,或飄落在小溪里,而惟有金黃色的菊花還在橋邊路旁羞答答地開放著,遠處傳來幾聲雞啼,有人騎著馬,形單影隻地走過板橋,繞過小溪,沿著山路向僻靜荒涼的山村走去。詞的上片就勾畫出來這么一個寥落、清冷的秋景。其中最傳神處乃是“秋任黃花羞澀處”。用“羞澀”一語來狀菊花,新穎獨到而且巧妙。“羞澀”既寫出此菊花經過一夜的濃霜摧打,無力抬起頭來,似乎有些羞答答、苦澀澀的神態,同時又恰好表現出詞人此時此地內心的羞憤苦澀之情。詞人對自己的仕途際遇甚為不滿,以至失望。標題中的“被檄出郊”四字,就透露出這種心理,一個“被”字,傳達出不情願和無可奈何之情。詞人風塵僕僕在行於途中,“滿袖塵埃推不去。”塵埃不說拂而說推,用語新奇自然,不僅照應了前面的“羞澀”句,還帶出了匹馬曉行以及無限感慨。
詞的上片以寫景來襯托心情,亦可說描寫的是與外部世界相應合的心境。那么在詞的下片中,緊接著就是抒發出作者到達陳氏山居後觸發的無限感慨了。下片的第一句是:“身名多被儒冠誤”。一個“誤”字,道出了他在仕途中的幾多怨恨,幾多懊悔。這就是此詞的詞眼。“十載重來漫如許”,一種失落和痛惜,籠罩在作者的心頭,時隔十年,重回舊地,風物依然如故,而人呢,白白地蹉跎了歲月,且“身”與“名”俱誤。下片這開頭兩句使人自然聯想到陶淵明“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那樣的省悟。所以詞人內心的苦痛、矛盾、悔恨、怨尤、無奈,全在這兩句中傳達出來了。“且盡清樽”,乃是出於無可奈何,內心的苦痛、鬱悶,興許只能以酒相解了。這與上片的“滿袖塵埃”遙相呼應。“公莫舞”乃是官場得勢之人,一時得勢之人不必那么輕狂得意,“六朝舊事”已如“一江流水”,正“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所以榮辱,成敗,在滄桑瞬變的歷吏長河中算不了什麼。即使像奢侈腐化,醉生夢死的六朝也隨風而逝,了無痕跡。全詞行文至此,如大河入海,水到渠成,詞人便深沉地輕嘆一聲:“萬感天涯暮”。這是詞人面對黃昏,想到身世國情,萬感交集,發出的慨嘆。其中這個“暮”字,卻不僅指物理時間上的黃昏,亦是直感到國家命運已近黃昏。這結束的一句,承接前面所有文字,舉重若輕,把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深刻而又生動地表露出來了。
這首詞平易淺近,很少難懂之處。作者以景托情,很好地傳達出內心的矛盾和對仕途的厭倦。這是此詞的特點與優點之所在。

名家點評

明·毛晉《芸窗詞跋》:如“正挑燈共聽夜雨”,幽韻不減陸放翁;如“小樓燕子話春寒”,艷態不減史邦卿;至如“秋在黃花羞澀處”,又“苦被流鶯蹴翻花影,一闌紅露”等語,直可與秦七、黃九相雄長。
清·李調元雨村詞話》:人謂張榘《芸窗詞》饒貧氣,今觀其全集……,又“秋在黃花羞澀處”,又“苦被流鶯,蹴翻花影,一欄紅露。”俱不減少游丰韻。

作者簡介

張榘,南宋詞人。字方叔,南徐(一作潤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嘉定(1208—1224)初前後在世,嘗為建康令。著有《芸窗詞》一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