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還吳中

《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還吳中》是北宋詞人蘇軾所創作的一首詞。此詞的上片抒寫作者對蘇堅歸吳的羨慕和自己對吳中舊遊的繫念之情;下片使用虛筆,以王維詩畫讚美吳中山水,抒發自己欲歸不得的惜惋,間接地表現他對宦海浮沉的厭倦,筆致極委婉清麗,令人愛不忍釋。全詞典故貼切,表意豐富;語言自然流暢,雖是和賀鑄韻,卻無絲毫勉強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還吳中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北宋
  • 作者:蘇軾
  • 作品出處:《東坡樂府》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青玉案1
和賀方回韻2,送伯固還吳中3
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犬4、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儘是5,老子經行處6
《輞川圖》上看春暮7。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8,曾濕西湖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青玉案,詞牌名。因東漢張衡《四愁詩》“何以報之青玉案”句得名。又名《西湖路》《橫塘路》等。雙調六十七字,上下闋各六句,均五仄韻。其他如疊韻、添字、攤破句法,皆變體。
2.賀方回:即賀鑄(1052—1125),北宋詞人,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今河南衛輝)人。
3.伯固:即蘇堅,字伯固,號後湖居士,泉州(今屬福建)人。吳中:此指蘇州。
4.黃犬:《晉書·陸機傳》載,機有大名“黃耳”,其在洛陽時,曾系信於犬頸,致松江(亦屬“吳中”)家中,犬又系帶回信還洛。
5.四橋:甘泉橋。
6.老子:老年人的自稱,此詞人自指。
7.《輞川圖》:唐詩人王維有別墅在輞川,曾於藍田清涼寺壁,上畫《輞川圖》,表示林泉隱逸之情志。
8.小蠻:指詞人侍妾朝雲。

白話譯文

和賀方回韻而作,送蘇伯固歸還吳中。
你夢想吳中的家鄉已經整整三年,你走時,請帶上能傳回訊息的黃犬。你到了松江的野渡邊,可別驚動了鴛鴦白鷺的酣眠。姑蘇的四橋,都是我以前慣經的地點。
王維曾把暮春的輞川在畫上繪現,至今人們還記得這位高人的詩篇。你歸期已定,可謂天從人願;而你要記得所穿的春衫,有小姬親作的針線,還曾經沾上過西湖的雨點。

創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到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出任杭州太守。時蘇堅(字伯固)為其下屬,助蘇軾浚西湖,修長堤。兩人交情甚篤,往來唱和。蘇堅歸“吳中”故鄉,蘇軾為送友人蘇堅歸吳中作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青玉案》是一首送別詞,表達了其惜別之情,也隱隱透露出詞人對歸隱山林的嚮往和渴求。
上闋是詞人在抒寫作者對蘇堅歸吳的羨慕和自己對吳中舊遊的思念。第一句中“枕上”的豪放又不直白的巧妙運用,直抒了友人枕上魂牽夢縈希望歸鄉的情懷和蘇軾為友人能歸鄉的欣喜。昔日有白居易情真意切寫道“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今日有蘇軾借“黃犬”傳遞書信之意表達其對友人即將離別而心生眷戀。“若”讓人心生期待,而後“呼小渡”等細節傳神,虛中寓實,且與之相得益彰,畫出一幅松江小渡,鴛鴦四橋的歸鄉沿途之景,親切如在眼前,使人頓生物我兩忘之心,也生思舊慕歸之意。
下闋抒發了自已欲歸不能的惋惜,間接表達對官海浮沉的厭倦。就伯固之“歸”,訴說已之“歸計”。《輞川圖》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畫面群山環抱,樹林掩映,亭台樓榭,古樸端莊。別墅外,雲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呈現出悠然超塵絕俗的意境。蘇軾的人生態度為人誠懇豁達隨性,而喧囂的時政讓他倍感疲乏倦怠,這種疲倦使得《輞川圖》中的意境變得更為珍貴且讓人心生嚮往。“常記高人右丞句”,這裡的“高人右丞句”即王維送別詩,但不確定是否是他的《送張五歸山》。“作個歸期天已許?”上闋寫明了蘇軾有歸隱之意,此處更是借用了上天準許的歸期強化了蘇軾歸隱之決心。“春暮”“春衫”呈現了春意盎然,生機勃勃,萬物復甦的景象;“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是相思蜜意,春雨綿綿之境,無一不在增添歸隱之意。
全詞實質送別卻不言別,而意在寫歸。典故貼切,筆意豐富,用詞簡單雅致,語言自然流暢。

名家點評

晚清詞人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東坡詞《青玉案·用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歇拍云:“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上三句未為甚艷。“曾濕西湖雨”是清語,非艷語。與上三句相連屬,遂成奇艷、絕艷,令人愛不忍釋。坡公天仙化人,此等詞猶為非其至者,後學已未易模仿其萬一。
晚清詞家陳廷焯《雲韶集》卷五:風流自賞,氣骨高絕。
近代學者、詩人俞陛雲《宋詞選釋》:因送友歸吳,憶及松江四橋,並憶及西湖,重撫春衫,聯想及小蠻針線,蓋因西湖陳跡,常在念中,故觸處興懷,結句尤蘊藉多情。
現代詞學家、文學家唐圭璋《唐宋詞簡釋》:起句“三年枕上吳中路”,“三年”,正伯固從公之時。“黃犬”句,用陸機黃犬傳書事,望其歸去,常通音書也。“若到"數句。羨其得歸舊遊之處。日日倘徉也。換頭。言吳中風物之美如輞川。而伯固之詩亦如右丞。“作個"數句。奇境別開。蓋因伯固之歸。而嘆己之不得歸。但就“小蠻針線"上。顯出宦遊天涯之可哀。而己之欲歸之情。亦倍見迫切。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豪放派詞人代表。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作為傑出的詞人,蘇軾開闢了豪放詞風,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