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鎮(貴州鎮遠縣青溪鎮)

青溪鎮(貴州鎮遠縣青溪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青溪鎮隸屬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位於鎮遠縣東部,人口有28564人,東與湖南晃縣、本省玉屏縣相連,南與三穗縣為鄰,西與本縣蕉溪鎮接壤,北與岑鞏縣毗鄰,距縣城43公里,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歷代政府駐地於青浪鎮。由於地處滇黔關隘,入省之孔道,素有“黔東大門”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溪鎮
  • 外文名稱:qingxizhe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貴州鎮遠縣
  • 下轄地區:漫坡村
  • 政府駐地:青溪鎮政府
  • 電話區號:0855
  • 郵政區碼:557702
  • 地理位置:貴州鎮遠縣青溪鎮
  • 面積:141.13平方公里
  • 人口:28564人
  • 方言:青溪方言
  • 氣候條件:濕潤氣候
  • 火車站:青溪火車站
  • 車牌代碼:貴H
鄉鎮介紹,歷史沿革,人口土地,礦產資源,工業方面,交通建設,城鎮建設,民間藝術,醫療衛生,

鄉鎮介紹

青溪鎮地處鎮遠縣東部,東與湖南晃縣、本省玉屏縣相連,南與三穗縣為鄰,西與本縣蕉溪鎮接壤,北與
青溪鎮位置
岑鞏縣毗鄰,距縣城43公里,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位於揚子準地台與華南褶皺地接壤地帶,處於鎮遠小區與玉屏小區岩性的過渡地;由於受斷裂之影響,岩溶地貌在岩層出露地區較為發育,千姿百態;地下岩溶地貌,岩溶溶洞,暗河較多,大部分村寨都有分部,尤其是氵舞 陽河南岸地段分布較廣;由於地質構造和溶蝕,侵蝕,剝蝕作用,構成了區域土壤,氣候、水文,植被的差異性特徵,東低西高,東南部屬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地勢平坦,鎮內海拔420米,500畝以上稻田大壩7個,300畝以下旱地大壩6個。水源豐富,且有8條大小不等的溪流注入氵舞 陽河,具有較高的開發和利用價值。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70C,年均雨量1066毫米,無霜天310天,有倒春寒、冰雹、秋風、雨松等災害性天氣。
青溪鎮青溪鎮

歷史沿革

青溪歷史悠久,洪武二十三年(1390)設衛,清雍正五年(1727)置縣,民國三十年(1941)撤縣置區,1992年撤區建鎮,歷代政府駐地於青浪鎮。由於地處滇黔關隘,入省之孔道,素有“黔東大門”之稱。
青溪名勝古蹟,宗教寺廟頗為壯觀。明永樂年間,建造的古城恆,像一隻騰飛的巨龍,臥於城北山上,明末清初,修建的古文筆,矗立在青浪鎮氵舞 陽河南岸之山巔,清光緒4年(1878)所造的萬壽宮,布局嚴謹,精緻典雅,至今留下“發祥洪都膏流氵舞 水,勛留南屏澤沛西江”楹聯,光緒十一年(1885),臨水所造的鐵廠碼頭,距青溪城東8公里(今關口),建造的白雲寺,古老的造紙作坊;解放後,瑞雲山腳,風駛而過的鐵龍,連線大江南北,昔日的燦爛歷史文化,為今朝青溪大增異彩。
青溪在歷史上曾發生過許多有影響的事件。清嘉慶元年(1783)八月,青溪高屯人,高承德組織民眾起義,清廷詔提督花連布率師鎮壓。嘉慶二十四年(1819),林則徐赴任雲南鄉試正考官,曾夜宿青浪,次日由青浪抵達鎮遠,留有《青浪日記》。清鹹豐八年至同治七年(1858—1868),苗族農民起義領袖張秀眉義軍,攻占了青溪。清光緒十一年至十六年(1885—1890),在青浪創辦我國第一個官商合辦的近代鋼鐵企業—青溪鐵廠。進入民國二十四年(1935)一月四日,中國工農紅軍,紅二、六軍團某部,占領青溪縣的羊坪鄉。民國二十八年(1939)春,青溪縣石寶塘一帶民眾,抵制國民黨抓兵派款,“抗兵役”鬥爭,與保警隊、壯丁隊、省保全團直屬五大隊保警,歷時三個多月的激戰。
民國三十一年(1942)九月十一日,由吳宗堯、余定國、楊玉和等人發起的“黔東事變”首攻青溪,將青溪警察所巡官董慶有首級割下示眾。民國三十三年(1944)9月。一架抗日軍用飛機,降落青浪鎮銅鼓浪,當日,青溪人民掀起眾志誠誠救戰機的熱潮,展現了青溪人民抗日愛國之心。1949年11月8日,青溪解放,建立了新生的人民政權—青溪區人民政府,駐地青浪鎮。

人口土地

青溪鎮土地總面積為141.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144.5畝,人均耕地0.5畝。現集鎮區面積2平方公里,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境內交通優勢明顯,湘黔鐵路、株六複線、320國道、306省道、GZ65高速公路及舞陽河貫穿全境。2004年國家六部委評為全國重點鎮,2006年被建設部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2007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重點扶持的小城鎮及全省32個經濟強鎮之一。現轄16箇中心行政村,1個居委會,299個村民小組,共7599戶,總人口33269人。有基層黨組織27個。
根據貴州省委(1991)6號檔案,於1992年將原竹坪鄉併入羊坪鎮,鋪田鄉、後山鄉、青浪鎮合併青溪鎮(科局級)。轄31個村。鎮域總面積為141.13平方公里,總土地面積211158.1畝,其中:農用地19067.9畝,耕地48359.4畝,園地1422.6畝,牧地33368.7畝,基地用地19601.2畝。總人口28564人,其中:侗族13154人,漢族15128人。

礦產資源

鎮內有鋅礦、鐵礦、煤乾石、石灰石、矽、高嶺土、方解石等17種礦源。鋅礦主要分部於坪陽、柏楊兩村,礦石儲量大約在27萬噸,鐵礦主要藏於青浪以南,關口、大溝、龍井一帶,主要礦層存於第四系殘積破土中。煤乾石,礦位主要分部於後山、姚灣、雞鳴等村,開採範圍10平方公里。方解石,主產於大塘的胡家園一帶,儲量大約在萬噸以上。石灰石主要分部在大塘、甘溪、坪陽等地,蘊藏量可達214億噸。

工業方面

解放前,青溪僅有幾家私營手工業煉鐵、釀酒、榨油、織布、洗染、鐵器、木器、豆腐等手工業作坊。尤其是青溪豆腐,有數百年製作歷史,原料和水純淨,加工精細,鮮嫩爽口,遠近聞名,許多人慕名而來購買青溪豆腐。
解放後,工業建設已初具規模,於50年代中期,青溪建有洪油廠、電瓷廠、鐵鍋廠、酒廠、紙廠等,縣屬廠礦幾乎都聚集於這裡。工業產品,洪油運銷沿海一帶,青溪鐵廠100年來的鑄造歷史,鐵鍋暢銷省內和湖南等省,1984年獲國家民委、輕工業部“民用產品先進企業”。1987年青溪大曲白酒在全省“習水杯”大獎賽上獲金獎,380大曲獲銅獎,廣銷於京、津、滬,並在深圳作樣酒展出。進入新世紀,2001年鎮遠黔東工業園區建於青溪五里牌,共引進各類企業35家,其中:工業企業29家,農業企業2家,第三產業4家。2004年9月17日,隨著湖南五凌公司投資50億元,裝機量為12075千伏的黔東火電廠進駐園區(五里牌長衝口)。

交通建設

青溪在民國時期,僅有一條湘黔公路穿城而過,因青溪和蕉溪大橋尚未架設,是一條斷頭公路,交通運輸主要靠氵舞 陽河航運。1972年,湘黔鐵路通車,穿越鎮內9公里,車站1個。1987年“兩青”公路正式通車。1999年株六複線修建,於2001年全線通車。三中全會以來,修通鄉村公路47公里,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上海——瑞麗高速公路,穿越我鎮東南部全長9公里,設進出口收費站1個於新庵。極大地改善了我鎮交通運輸條件,城鄉物資商品流通,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城鎮建設

西部大開發以來,鎮黨委和政府,擴大城鎮建設規模,將老城區定位為商業中心,五里牌2平方公里內定為工業小區。2000年,青溪列為“貴州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和“黔東南州小城鎮建設重點鎮”。截至2005年,先後投入建設資金3000萬元,2004年,被國家建設部等六部委列為國家1887個重點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之一。

民間藝術

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戲曲演出起始較早,特別是湘西的“辰河戲”在青溪廣為流傳。民國時期,青溪建有民眾教育館和“湘劇團”,經常開展演出活動。解放後,鎮遠軍分區文工團“南下”和“西進”留在青溪工作的幹部,在全區教唱革命歌曲,扭秧歌等,傳播新文化。隨著黨的政策深入人心,人民翻身當家作主,人們自發組織玩龍燈、耍獅子,跳花燈,玩蚌殼,扎故事等民間藝術活動。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成立了區文化站,改革開放後,建有區廣播站“花燈劇團”尤其是青溪花燈頗有影響,曾參加省、州、縣各級文藝匯演,至今已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青溪的文化藝術,主要反映在民間故事、民歌、侗族古歌、情歌、山歌、伴嫁歌、孝歌等,受侗族文化影響,漢族也有情歌、酒歌、山歌。
包括音樂,舞蹈,戲劇,繪畫,雕刻,手工藝術等,民族樂器,有吹奏樂和打擊樂,如嗩吶、長號、簫笛、木鼓、銅鑼、大釵等,古樸粗獷,節奏明快。現代化建設時期,建有電視差轉台,衛星地面接收站,全鎮覆蓋率達95%以上。

醫療衛生

解放前,青溪設醫務所,醫職人員3名。併入鎮遠縣後,改為區衛生院,醫職人員6名。青溪與整個國家一道,經歷了風風雨雨,這裡被稱為“瘴癧之區”,以瘧疾為主的各種傳染病流行。曾流傳一首名謠“八月穀子黃,擺子鬼上床,十人九生病,無人送藥湯”這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青溪的衛生事業發生了巨大變化,逐步建立了“三級”防疫保健網,成立區,鄉,村三級衛生機構,大批醫務人員到基層工作,配備了醫療器材,醫療技術力量得到加強,人民身心健康有了基本保障。在新的歷史時期,醫療設備日趨充實和完善,醫療水平逐年提高,各種常見病,多發病及一些疑難病不出境,還開展上腹部,下腹部,剖腹產,婦產科及骨科手術,方便民眾就醫。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天花病已絕跡,霍亂、麻疹、百日咳已達到國家計畫免疫控制標準。瘧疾、土甲、絲蟲、麻風等病已基本達到縣的標準。1997年,國家衛生部授予“乙級甲等醫院”。ab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